在我所接觸的鋼琴藝考生中有兩種,一種是基礎非常好,從小就開始練習,我們俗稱童子功;另外一種是半路出家,這種學生在藝考生中是最多的,有的進入高中才開始入門學習,有的甚至在高三才決定以藝考生的身份考學。從近些年帶藝考經驗來看,有基礎非常好,但是在高考中落榜的,也有從高三才接觸,卻考了個不錯的學校。
決定參加藝考,首先想到的是找老師,上大學和研究生的這幾年經常會接到藝考機構的電話,讓我去代課,本科的時候還去,上了研究生後我就基本不去了,都是自己代課,除非是原來的老朋友,抹不開面子才去。不可否認有培訓機構裡鋼琴老師專業水平不錯,也有好多的老師鋼琴水平真的不敢恭維,有大一的學生,有幼師,也有的是小時候考過級現在做個兼職,不是說他們不適合做鋼琴老師,只是說他們不太專業,會耽誤了考生。一般來講即便是教初學者,老師最基本要按部就班學到大概巴赫平均律,蕭邦練習曲和古典奏鳴曲的入門水平。否則很多鋼琴演奏最基本的原理,最基本的準則都不知道,個時期的基本風格都把握不好。並且說實話這個標準也不高,一般鋼琴專業正規本科畢業就可以達到這個級別,所以在選擇老師時要仔細甄別。
對於大多數的省份來講,藝考要首先要參加省聯考,其次是參加校考(有些院校不用參加校考),聯考是一個基準線,校考是拔高。在選擇藝考時要對自己有個準確的定位。這個定位指的是應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和水平,決定好報考什麼層次的學校,選擇什麼專業,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音樂教育、音樂表演、錄音、作曲這些專業對鋼琴的要求不同,所做的考學計劃也應該不同,在決定之前,可以翻閱自己省份的《普通高校藝術類招生省內高校音樂類舞蹈類專業課聯考報名考試辦法》和各個學校的招生簡章,以便有的放矢。
鋼琴考試和鋼琴演奏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觀眾聽音樂會的目的主要是欣賞,很少有參加音樂會的觀眾是報以挑剔的目的而去的。然而鋼琴考試的本質是是給考生挑毛病,給考生進行評分,例如滿分為100分,大致可以分配為:節奏(15分)、音準(15分)、速度(10分)、強弱(5分)、旋律顆粒性(5分)、演奏法標記(5分)、樂句表達(5分)、情感表達(5分)、手型(3分)、坐姿(3分)、肢體表達(3分)、音樂美感(3分)、個人音樂氣質(3分)、進出場細節(2.5分)、著裝(2.5分)等等信息構成了評分的依據,要是其中一項達不到要求就分被扣分,直至曲目結束或被中途叫停後,考官就會憑藉以上問題給出考試成績。所以鋼琴考試是一個綜合性的考試,只是很多細節都是圍繞鋼琴曲而展開的,故此選擇一首適合自身考試的曲子變得至關重要。
我見過太多的考生上課很積極,思考很懶散,下課很隨意。他們花成百上千的學費去上鋼琴課,但是剛邁出教室的門,就已經把90%老師的話都忘記了。這樣的學生是十分不聰明的,也是老師最不喜歡的。你的老師可能會幫你寫下部分內容,但是他不會寫下所有的東西。當你回到家裡後,你應該將上課內容全部溫習一遍,不要等著老師來告訴你做什麼,你要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一個即將進入大學的高考生你是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練琴不僅僅是在鋼琴前花點時候而已,或者說把樂曲重複數遍。更重要的是要把練琴當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鋼琴藝考的十五個壞習慣
鋼琴是一門高雅的藝術,我們聽到優美的琴聲,是演奏者經過了許多日夜的練習,練琴其實是非常辛苦的,我們在練琴的時候通常也會進入一些誤區,在這裡為大家分析幾點練琴時的一些壞習慣。
1.只看手不看譜。
這個是大部分初學者的通病。許多人一旦感覺能把譜子背出來以後,就不再看譜子彈,雖然看著手有助於找到琴鍵的位置,但看著手去彈很難發現自己哪兒彈錯了。尤其是初學者,剛開始學琴,而且對五線譜還不是很熟悉,一直看著手彈,即有可能彈錯,又不益於學習五線譜。
2.彈琴時坐姿不正。
站如松,坐如鐘是一個人良好精神面貌的表現。彈琴時也要坐端正。弓著背彎著腰翹著二郎腿彈琴,既不雅觀,也影響手臂手指的發力
3.盲目追求所謂的「標準手型」。
這個概念說起來比較費力,大家可以參考「打倒手型派」的一些帖子,他有些地方解釋得還是很到位的。確實近年來國內通用的所謂的「標準手型」存在許多的推薦大家可以看下卡爾·萊默爾著的《現代鋼琴演奏技巧》,這本書對彈琴的各種技巧動作做了很詳細的詮釋。
4.盲目追求速度。
說來說去還是這句話:慢練是王道。
5.盲目追求完成曲子的進度。
很多人拿到個新譜子就想馬上把它彈得像錄音裡一樣,從而忽略了曲譜上的許多表情記號,甚至還會有大量錯音,雖然聽起來也許還不錯,但實際上漏洞百出。要知道「一口氣吃不成胖子」,「揠苗助長」式的彈琴只會適得其反。與此相同,不要同時練習很多曲子也是這個道理。
6.彈熟了便不肯再放慢。
一個曲子彈熟以後許多人就再不肯放慢彈,認為沒這個必要,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壞習慣。大多數曲子彈熟以後,必須要經過無數次的「返工」才能基本成型,而每一次返工都要以「慢」為基礎。如果彈熟以後就不在慢練,就很有可能把曲子彈「油」掉。
7.練一個曲子永遠都是「從頭到尾」。
換而言之,就是不會分段練習。許多只會「從頭到尾」練得人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一首曲子裡總有那麼些錯音改不掉、每次彈到那麼幾段總會有停頓,不論練了多少遍,還是改不了。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沒有把難點、錯段拿出來單獨練。
所以練琴時一定要學會分段練習,這樣才利於改正錯音,也便於解決曲子中的技術難段。
8.盲目選彈難曲。
這裡補充一句,諸如《幻想即興曲》、《鍾》、《革命》等經典曲目,在選彈前請先估量下自己的水平。
9.過多彈奏練習曲,尤其是《哈農》。
練習曲只是鍛鍊技術的一個手段,但並不是個完全的方法,尤其是彈《哈農》。雖然我贊成練習哈農,但不主張把它當作是練習基本技術的「聖經」,畢竟其中的內容過於機械化,連多了重複的東西相當於是浪費時間。其實把一些樂曲中的難斷抽取出來練習,也不失為鍛鍊技術的一個好方法。
10.過多追求技術。
這點相信所有都能理解,被標榜為所謂「中國人練琴的通病」,望大家能驅而避之。雖然對沒有技術做基礎,空講感情只不過是「紙上談兵」。但彈琴的是人,不是機器人。沒有情感的音樂相信是沒什麼人會接受的。
11.留著長指甲彈琴。
帶著長長的指甲彈琴是比較危險的一件事,畢竟鋼琴琴鍵不是海綿般軟軟的,甚至琴鍵之間還有縫隙。指甲被彈斷或掰斷的疼痛倒為其次,如果影響到了平日的練習,只怕得不償失。
12.練琴時不專心。
不單是小孩子,許多成年人練琴也有這個問題。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達到最佳的練習效果,所以練琴最好選擇自己持續空閒時間最多的時候。
13.音樂課為文化課讓路。
很多時候我們學習藝術學習音樂,就是為了為自己多貼上一層標籤,多為自己爭取一些機會。我曾經也聽一名音樂老師聽過最多的請假理由就是,孩子今天有英語課,音樂課不上了。明天有考試今天得複習,音樂課不上了。關於這件事情雖然能理解但是不能夠被認同,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考第一名的孩子可能從來沒有耽誤過一節音樂課,我們應該從根本上改變音樂課會耽誤學習的誤區。
很多時候音樂起到的是一種調節作用,是一種在忙碌學習中迅速緩解疲勞的方式。如果每次一遇到什麼事情音樂課就會被列為最先取消的名單裡。音樂也是有連續性的,經常串課造成不固定的練習和學習方式,對技術的培養是一項很大的傷害。並且如果家長經常取消音樂課,孩子潛意識裡就會對音樂課產生不重視的心理,那又怎麼學好音樂呢!其實我們對音樂課和文化課應一視同仁,不偏見。
14.考級是衡量孩子水平高低的標準。
在音樂教育裡面一些老師家長似乎對獎盃、資格證等榮譽類證書格外痴迷。考級的證書就像一個身份階級的證明一樣。有手裡沒有個幾本幾摞的就像低人一等,不考個某某樂器幾級就不好意思說出去一樣。被人們莫名的追捧。不可否認的是,參加一些表演類的比賽是可以鍛鍊孩子的一些能力。
但是功利心的考級並不可取,而且也容易存在很多弊端,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的級數更高,那就不得不練習一些還不是他現在水平能駕馭的作品這就叫拔高。拔高就需要孩子用更多的時間去練習去理解,不僅耽誤了正常的學習規律,也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挫敗感,影響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其實考級對於一個人音樂造詣的高低,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主要還是要看實力的。
15.只上課不練習。
有些學生每周都去上課,但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回家不愛練琴,然後下周仍然去上課,甚至一周要上好幾節課但是表現的不好。周而復始學了好幾年可是水平不見長,這就是最大的誤區,不要以為學的年頭長,課上得多學的就一定好。練琴時間的長短才是檢驗一個人水平高低的標準。
試想一下每周上課一小時,回家不練琴。一年下來一共48小時才練兩天的琴。這樣的量難道不可怕嗎?技術的積累那可是全靠練琴在支撐啊。可能剛開始學的簡單我們看不出差距,但是時間長了優勢略勢就很明顯了。其實練琴時間的長短才是你學習音樂的真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