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文學: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全詩

2020-12-09 騰訊網

蘇軾的全詩

江 城 子

蘇 軾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注釋】

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

作者寫此詞時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於開封。到此時(熙寧八年)為止,前後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詞前小序明確指出本篇的題旨是「記夢」。然而,夢中的景象只在詞的下片短暫出現,在全篇中並未居主導地位。作者之所以能進入「幽夢」之鄉,並且能以詞來「記夢」。完全是作者對亡妻朝思暮念、長期不能忘懷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所以開篇使點出了「十 年生死兩茫茫」這一悲慘的現實。這裡寫的是漫長歲月中的個人悲涼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這說明,生者與死者兩方面都在長期相互懷念,但卻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將生死並提,除闡明題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還在於強調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現「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詞句。「不思量」,實際上是以退為進,恰好用它來表明生者「自難忘」這種感情的深度。「千 裡孤墳,無處話悽涼」二句,馬上對此進行補充。闡明「自難忘」的實際內容。

王氏死後葬於蘇軾故鄉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現「千裡孤墳」,兩地睽隔的後果,作者連到墳前奠祭的時機也難以得到。死者「悽涼」,生者心傷。「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千 裡」,是廣闊的空間。在這漫長廣闊的時間空間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悽涼」的感嘆呢?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隻好乞諸於夢中相會了。

以上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上片末三句筆鋒頓轉,以進為退,設想出縱使相逢卻不相識這一出人意外的後果。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進了作者十年來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際,揉進了對亡妻長期懷念的精神折磨,揉進十年的歲月與體態的衰老。

設想;即使突破了時、空與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時恐怕對方也難以「相識」了。因為十年之後的作者已「塵滿面,鬢如霜」,形同老人了。這三句是從想像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來襯託作者十年來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對新法而乞求外調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內)和世事的巨大變化。

下片寫夢境的突然出現:「夜來幽夢忽還鄉」。就全詞來講。本篇的確是真情鬱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則悲中寓喜。「小軒窗,正梳妝」,以鮮明的形象對上句加以補充,從而使夢境更帶有真實感。仿佛新婚時,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對鏡理妝時的神情儀態,心裡滿是蜜意柔情。然而,緊接著詞筆由喜轉悲。「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兩句上應「千裡孤墳」兩句,如今得以「還鄉」,本該是盡情「話悽涼」之時,然而,心中的千言萬語卻一時不知從哪裡說起,只好「相顧無言」,一任淚水湧流。

這五句是詞的主題:「記夢」。正由於夢境虛幻,所以詞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離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著去盡情描述。這樣,反而可以給讀者留有想像的空間。結尾三句是夢後的感嘆,同時也是對死者的慰安。

如果聯繫開篇的「十年」,再加上無限期的「年年」,那麼,作者對亡妻的懷戀,不就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麼?

本篇在藝術上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摯。由於作者對亡妻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對方去世十年之後,作者還幻想在夢中相逢。並且通過夢境(或與夢境相關的部分)來酣暢淋漓地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既無避忌,又不隱晦。「不 思量,自難忘」,「無處話悽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與吐屬自然這樣的特點。

另一特點是想像豐富、構思精巧。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像,並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 字展開描寫。

全詞組織嚴密,一氣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後的喟嘆。情節,有起有伏;用筆,有進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再一特點是語言爽快,純系白描。由於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言也極其樸素自然,真情實境.明白如話,毫無雕琢的痕跡。這樣質樸的語言又與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錯使用相結合,使這首詞既俊爽而又音響悽厲,恰當地表現出作者心潮激蕩、勃鬱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種古詩和律詩所難以產生的內在的節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寫婦女的詞篇,多數境界狹窄,詞語塵下。蘇軾此詞境界開闊,感情純真,品格高尚,讀來使人耳目一新。用詞來悼亡,是蘇軾首創。在擴大詞的題材,在豐富詞的表現力方面,本篇應佔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嶽的《悼亡詩》,元稹的《遣悲懷》以及南宋吳文英的《鶯啼序》前後輝映,相互媲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蘇軾悼念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宋代: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十年生死兩茫茫」啊,即使我克制住自己強忍著對你的思念,可它依舊會衝上心頭,你啊你,終是讓我難以忘懷……
  • 蘇軾悼念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詞的大意:你已經去世了十年,我們陰陽兩隔,我就算沒有刻意去想你,也忘不了你我二人以前的回憶。千裡外,是你的墳墓,如此荒涼,如此悽楚,我的心裡話,又如何能夠傳達至此?就算你看見我,應該也不能認出我來了,我已經是一個粘滿灰塵,兩鬢斑白的老頭了。在睡夢中,你仿佛又回到我身旁,在窗子前梳妝打扮。
  • 最長情最詩意的悼念——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相伴,十年別離,想念你的歌謠,在心裡來來回回,被唱到千千遍,再也無法忘記。寬闊無邊的街道迴蕩著你千年的悽涼悲傷: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兩句出自宋代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 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悼念亡妻?其實小妾還伺候在旁
    時人說起蘇軾,第一反應是大文豪,大文學家,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再看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大家可能又會羨慕蘇軾的亡妻,能夠得到大文豪的愛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卻是他的小妾在一旁研磨伺候。古人推崇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娶了一個妻子,還可以納妾。
  • 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悼念亡妻?其實小妾還伺候在旁
    時人說起蘇軾,第一反應是大文豪,大文學家,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再看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大家可能又會羨慕蘇軾的亡妻,能夠得到大文豪的愛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但很多妾室在蘇軾的一生中都只是過眼雲煙,在蘇軾落魄的時候就被送人了。最重要的女人只有王弗、王潤之、王朝雲,可見蘇軾一生和王家的女人很有緣分。 王弗是蘇軾的結髮妻子,在蘇軾十九歲的時候就嫁給蘇軾了。那時候的蘇軾還只是白丁。她也是蘇軾詞中悼念的結髮妻子。
  • 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
    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他夢亡妻的詞。「乙卯」是宋神宗熙寧八年,蘇軾這時四十歲,在山東密州做太守。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死於開封,至此首尾十一年。全詞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 「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的《江城子》道盡了天人永隔的悲情
    蘇軾十九歲時與十六歲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貌美,善解人意,二人情深義重。這對蘇軾來說絕對是致命的打擊,其內心的痛苦,是不可言喻的。宋神宗熙寧八年,時任密州知州的蘇軾,寫下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夢記》悼念亡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夢記{宋} 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 蘇軾宋詞欣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愛妻在那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也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這首詞是蘇軾為悼念已經去世10年的妻子王弗而作,上闕寫實,寫的都是思念,下闋寫虛,希望妻子重生,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事了,剩下蘇軾無盡的唏噓與思念。
  • 十年生死兩茫茫,這首詞好在哪裡
    蘇軾所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而蘇軾的江城子好在,開篇就是抒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然後解讀說,「不思量」用得好,所謂深沉的思念,不需要去刻意做形式上的思維。那意思是,蘇軾把對亡妻的思念記在心裡。先不用解讀這句詞。先說說作者認為的這首詞的好,是他認為這首詞是在文本形式上超越別人。
  • 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文 | 倩墨 · 主播 | 放公子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mp300:00來自有書共讀愛情不是依附,愛情是各自獨立堅強,然後努力走到一起。但是蘇軾是個樂天派,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自己研究烹製了東坡肘子,東坡肉,流香百世,讓後世的美食家們為之津津樂道。這樣一位樂觀的詩人,似乎沒有什麼能打垮他。而他卻為了一個女人,寫下了令自己肝腸寸斷的詞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 夢裡十年 讀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有感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 【作者】蘇軾 【朝代】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與亡妻分別十年了。蘇軾19歲時,與16 歲的王弗結婚。王弗,美麗動人,秀外慧中,知書達禮,侍翁姑恭謹,對丈夫賢惠。可惜不到27歲就離開了人世,從此與蘇軾生死相隔,十年,明月看似一成不變,滄海也依舊如此廣闊,而人事已經和當初完全不同了,對很多人來說,生與死的相隔,僅僅是葬禮上的幾滴眼淚,只是為亡人立一個碑,每逢中元,清明上幾炷香。
  •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
    古詩詞文欣賞品讀古典詩詞暢享詩意人生每日經典聆聽最美好聲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作者:蘇軾 朗誦:美麗的魚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 再讀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大家紛紛提出自己的想的名字,18歲的蘇軾正在山下讀書,也為這個水池應起了名,它應該叫「喚魚池」,王方大為讚賞,並打算把自己的女兒王弗許配給蘇軾。不久後兩人成親,王弗溫柔賢惠,蘇軾年少多才,夫妻恩愛,攜手度過了十個春秋,公元1065年,王弗去世。
  • 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為何被稱作第一悼亡詞?
    婉約詞代表作有《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少年遊·潤州作代人寄遠》、《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以及本文要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要解析《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需要了解一下蘇軾中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就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詞。
  • 詩詞鑑賞‖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賞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起句「十年生死兩茫茫」,顯示了他對亡妻的思念之深。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便是一種沉甸甸的哀情,點出夫妻死別的時間——十年。王弗病故至蘇軾作此詞時恰為十年。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衝淡詞人對亡妻的一片深情,而且思念之情,歷時愈久而愈深、愈濃。懷想至切,卻生死相隔,不得一見。「茫茫」二字,傳達出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悽清之感。而「茫茫」前著一「兩」字,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
  • 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堪稱悼亡詞的千古絕唱
    然而,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這首詞,則是蘇軾為紀念亡妻而作的悼亡詞。縱觀悼亡詞,以蘇軾的《江城子》為最優,全詞開篇便以「十年生死兩茫茫……」把讀者引入到遙寄哀思的悲情中,可以說是悼亡詞的千古絕唱。接下來一起欣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宋·蘇軾,全詞如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 蘇軾的夢,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刻骨銘心成就千古第一悼亡詞
    天上人間夢一場最喜歡上課時講到蘇軾的詞,每首都是個千古絕唱,每道都有個令人心動的故事。十年生死兩茫茫,自是難忘記那個可以共倚斜陽的她,那個年少青春時唯一的愛人。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刻骨銘心,無處話悽涼的苦苦追憶,成就了一篇千古之詞。
  • 蘇軾與王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蘇軾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一首寄夢詞,也是一首悼亡詞。它情意纏綿,字字血淚,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人的心。10年來,蘇軾在仕途上並不如意。才40歲就已經鬢髮染霜了。他多懷念十年前與王弗相依相伴的美好時光,這是後來,他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王閏之呢也是一位溫柔賢淑的妻子。在蘇軾奔波遷徙的日子裡,她始終無怨無悔,為丈夫提供著一個溫暖的港灣。
  • 蘇軾與王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蘇軾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一首寄夢詞,也是一首悼亡詞。它情意纏綿,字字血淚,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人的心。10年來,蘇軾在仕途上並不如意。才40歲就已經鬢髮染霜了。他多懷念十年前與王弗相依相伴的美好時光,這是後來,他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王閏之呢也是一位溫柔賢淑的妻子。在蘇軾奔波遷徙的日子裡,她始終無怨無悔,為丈夫提供著一個溫暖的港灣。
  • 13.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治平元年(1064)冬,蘇軾從鳳翔府回到京城開封復命,等待任期的考核成績和朝廷的下一步人事安排。宋英宗早就耳聞蘇軾大名,也很欣賞他的才華,就想破格提拔他,委以翰林之職,專司草詔,然而朝中老臣反對,認為蘇軾太年輕,還需要多讀書多歷練,於是朝廷安排他到國史館任職,國史館,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和博物館,這對蘇軾來說是天大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