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現在的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還下地幹活,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了。農村「空心化」不斷加劇,幾乎沒有年輕農民留守農村,耕種田地生產糧食似乎都成了老年人的事情。或許,這正體現了農村人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活到老乾到老,真正做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只要自己還有力氣,能扛起鋤頭掄動鐵鍁,農民們就不會停止自己的農業生產勞動。
實質上,這並非農村老人自願繼續這樣幹,大多數都是因為老年生活所迫造成的。如果農村老人如同城鎮退休職工一樣,每月都能領取高額的退休金,那到了這個年齡,他們還會下地幹活嗎?顯然,絕大多數的老年農民都不願意。當然,也不乏有些農村老人,對土地心存敬畏之心、愛惜之心,甘願在自己心愛的土地上,奉獻自己生命直至最後一刻。因為,農民的骨子裡都有不求索取,唯願奉獻的高尚情懷。
說到底,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本應到了頤養天年、含弄子孫、享受人生天倫之樂的時候;雖然現在每月領取了100多元的「養老金」,可只能買袋米買壺油,還能幹什麼呢?所以,他們不得不依然堅持奮鬥在生產糧食的第一線,始終心懷「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教訓,始終堅持「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的真理,依然下地幹農活。其中,這有人生的無奈,也有農村老人生活傳統的根深蒂固。
農民一輩都在耕種莊稼地,到年老後一般都依靠「土地養老」和「養兒防老」,這兩種養老方式構成了農村老人養老的基礎,且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了下來。對於一些農民家庭經濟富裕的老人來說,他們依然堅持種地,就是為了甘於奉獻自己;對於經濟條件欠缺的老人來說,那就是為了自己的養老生活能過得好一點。
可是,現在農村生活節奏加快,年輕農民生活負擔沉重,僅僅依靠在家耕田種地無法實現脫貧致富,那就更不要說給父母養老盡孝了。每一個農民都明白,只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才是實現家庭和睦的根本。可是,農民在家耕田種地,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口糧,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不得不把老人留守家中,隻身外出務工,努力增加家庭經濟收入。這才是最根本的。
實際上,現在七八十歲農村老人的子女,年齡一般都有40、50歲左右了,人到中年正承受著巨大的生活負擔,他們要照顧四個老人的養老,要照顧小孩上學,或為子女結婚買房買車,還要應付各方面的人情世故,經濟支出和生活壓力不斷加大。作為年老的父母,看到子女生活壓力如此之大,哪還能袖手旁觀呢?那就下地幹農活,這樣一年多多少少還能增加點收入,不給子女添加麻煩。
所以,這就是我們看到七八十歲的農村老人,還在田間耕作的真實現由。他們每天儘自己所能,通過勞動多少都可能獲得收入,減輕子女生活負擔。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並不是農村老人的自願行為,而是生活所迫。
如果他們能和城鎮職工一樣,在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後,每月如期都能領到高額的養老金,那到了這個年齡,你再鼓勵他們去種地,也沒有幾個老人真的願意去。不管怎麼說,不管哪個行業,再樂於奉獻的人,最起碼基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因為,現在七八十歲的農民,老年生活沒有足夠的保障,那下地幹農活似乎成了養老的另一種方式!
共同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原創作品,珍惜碼字者勞動,打賞點讚也是一種美德和優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