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價值理性及其異化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On Value Rationality and Its Alienation

  作者簡介:陳新漢,上海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方向:價值論。上海 200444

  原發信息:《學術界》第20201期

  內容提要:韋伯的「價值合乎理性」要求主體把自覺設定的價值體系作為行為一以貫之的最後基準點。不能把價值理性等同於理性或理性精神,也不能把價值理性理解為是康德的「道德律」和「善良意志」的具體體現。價值理性在目的設定和堅守中的作用與提供「拳拳服膺」根據並轉化為「孜孜以求」實踐體現為信仰的社會價值觀念聯繫在一起。人文精神作為「追求自由的主體意識」,是「人文」活動在社會意識中經過歷史積澱所形成的最基本的社會價值觀念。人文精神的「宇宙的無限權力」作用以價值理性為載體,以絕對命令的方式通過人民群眾和「世界歷史個人」的所作所為體現出來。價值理性的異化在本質上就是作為人文精神載體的異化。在價值理性異化與工具理性異化中,前者的作用更為根本。第一次世界大戰和911恐怖襲擊事件是價值理性異化的典型案例。用人文精神的「原則」價值理性異化予以批判,揭示其內在否定環節,體現著人民主體創造歷史的能動性。

  關鍵詞:價值理性/價值形態世界/人文精神/價值理性異化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價論視域中的社會自我批判研究」(14BZX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源於馬克斯·韋伯理論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已成為人們觀察當今世界的一個獨特視野和分析當今社會問題的一個重要框架。與西方學者相同,中國學者對現代化進程中工具理性的過度膨脹研究得較多,而對價值理性所產生的問題研究得較少,尤其是沒有認真地研究價值理性異化的問題。在很多人眼裡,「好像一切都是工具理性惹的禍」,「價值理性則是褒義詞,人們往往把它與神聖、崇高、理想之類的東西相聯繫」①,這句話很具有典型性。這正說明了研究價值理性在其與工具理性關係中的地位及其異化的重要性。

  一、韋伯的社會行為取向及其中的「價值合乎理性」

  馬克斯·韋伯是「社會學古典理論三大奠基人之一」,「韋伯是一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同時其中也充滿了許多歧義和矛盾,許多相互牴牾的觀點都可以在他那裡找到根源,因而常常引起不同詮釋者的爭論」②。「社會行為理論象徵著韋伯在思想最成熟階段的一個巔峰成就」③,在社會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對「社會行為理論」作了較為全面的闡釋。

  韋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詮釋社會行為。首先,「『行為』應該是一種人的舉止(不管外在的或內在的舉止,不為或容忍都一樣),如果而且只有當行為者們用一種主觀的意向與它相聯繫的時候」。其次,「『社會的』行為應該是這樣一種行為,根據行為者或行為者們所認為的行為的意向,它關聯著別人的,並在行為的過程以此為取向」④。社會行為是與人的意向聯繫在一起的舉止,沒有意向的「反應性」的活動如本能活動、「純粹模仿他人的活動」等等,都不屬於社會行為;社會行為必須「在意向上以別人的舉止為取向」,從而必然關聯著別人,宗教式的「靜身養性、孤寂的祈禱」等等就不包括在社會行為之內。

  韋伯緊接著指出了與我們論題相關的決定人們社會行為的四種取向:一、「目的合乎理性的」;二、「價值合乎理性的」;三、「情緒的」;四、「傳統的」。他對此概括道,「行為取向的這些方式當然絕沒有包羅行為取向方式的全部分類而是為社會學目的而創造的、概念上是純粹的類型」,「現實的行為或多或少地接近它們,或從它們當中產生」;社會行為「僅僅以一種方式或者另一種方式為取向,是極為罕見的」,現實的社會行為「還更經常一些」是「混合類型的」。⑤

  韋伯把人們社會行為的4種取向劃分為理性和非理性兩大類型。「目的合乎理性」的和「價值合乎理性」的社會行為取向顧名思義地屬於理性類型。對於「目的合乎理性」,韋伯說:把「業已存在的主觀需要的衝動,納入經過他有意識權衡過的輕重緩急的刻度表上」;還說,「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其他人的舉止的期待,並利用這種期待作為『條件』或者作為『手段』,以期實現自己的合乎理性所爭取和考慮的作為成果的目的」⑥。對於「價值合乎理性」,韋伯說,「有意識地突出行為的最後基準點和通過在行為過程中、始終如一地、有計劃地以此為取向」,這個最後基準點與「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相聯繫;還說,「通過有意識地對一個特定的舉止的——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闡釋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⑦。而與「目的合乎理性」和「價值合乎理性」的行為取向相對應的「情緒」的和「傳統」的社會行為取向,分別「由現時的情緒或感情」和「由約定俗成的習慣」等來決定,由於它們「往往超越於有意識地以『意向』為行為取向之外」,因而就屬於非理性類型。

  臺灣韋伯研究專家顧忠華在他的譯作《韋伯作品集VII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的注釋中指出:「目的合乎理性」的行為取向譯自「zweckrational」,「價值合乎理性」的行為取向譯自「wertrational」。「這兩個德文概念在韋伯理論中有著核心的地位,但同時也是譯者最難處理的問題之一」;根據對《社會行為的結構》的分析,「韋伯在他的分析過程中有逐漸轉移這兩個概念含義的傾向」⑧。韋伯把「價值合乎理性」與「泛指一套終極目標的價值體系」相聯繫,「偏重於目的的設定」⑨,故人們就用價值理性來標識之;把「目的合乎理性」與「指稱一切有關選擇手段的考慮」相聯繫,「偏重於手段的選擇」⑩,故人們用工具理性來標識之。王彩雲和鄭超在《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及其方法論意義》中很中肯地把價值理性闡釋為,「以目的的設定為首要原則」,把行為的目的確立所依據的「價值及其追求作為關注焦點」;把工具理性闡釋為以「實現目的的工具及其效用作為考量的重點」,「把手段的選擇置於首位」(11)。根據論題,我們集中對「價值合乎理性」予以分析。

  如何理解「價值合乎理性」中的「價值」和「理性」?韋伯把「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闡釋的」「最後基準點」與「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聯繫起來。對於把「倫理」等作為「純粹信仰」的人來說,「倫理」等都是「行為者認為是向自己提出的『戒律』或『要求』」(12),因而它們都屬於「應該」範疇。休謨在《人性論》中區分了事實命題和價值命題,前者以「是」或「不是」為連繫詞,後者以「應該」或「不應該」為連繫詞;並指出,與前者相比較,後者表示一種與價值相聯繫的「新的關係或肯定」(13)。「戒律」或「要求」體現著「應該」與否,與內蘊於行為之中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即社會價值觀或價值觀體系相聯繫,因而屬於價值命題。黑格爾把亞拿薩哥拉斯說的「奴斯(理性)統治世界」理解為,「依照思想,建築現實」(14),這個過程與「邏輯推理的能力和過程」(15)相聯繫。韋伯說的「有意識地突出行為的最後基準點和行為過程始終如一地、有計劃地以此為取向」中的「突出」和「始終如一」離不開「有意識」和「有計劃」的自覺過程,這就是理性。韋伯的「價值合乎理性」即價值理性就是通過「有意識」「有計劃」的運作方式,從而「合乎理性」地把作為「最後基準點」的社會價值觀念突出在目的設定和目的堅守的過程中。對於價值理性,我們認為以下兩種理解是可以商榷的。

  其一,把價值理性等同於理性或理性精神。吳增基在《理性精神的呼喚》中指出,「理性這一概念還常被看作是人類獨有的用以調節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為的一種精神力量」,「理性是人類獨有的其他動物身上卻不具備的特徵」(16)。徐貴權把吳增基的話引用到他著的《價值理性:一種獨特的理性》中,「正如吳增基先生所說,價值理性是人類所獨有的用以調節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為的一種精神力量」(17)。從邏輯上說,價值理性屬於理性,但理性不屬於價值理性,把價值理性與理性等同起來,顯然是不對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用價值理性來標識的韋伯的「價值合乎理性」,如我們上面所分析的,是有特定涵義的。

  其二,把價值理性理解為是康德的「道德律」和「善良意志」的具體體現。徐青在《價值理性的本真與建構》中引用了康德的兩段話:「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18);「善良意志之所以為善,並不是因為它所促成的東西和它所實現的東西,也不因為它易於達到預期的目的;而僅僅是因為意願而善,也就是說,它是善本身」(19)。緊接著徐青寫道:「韋伯所言的價值合理性,就是人的行動的價值取向與道德律、善良意志相契合,或者是道德律、善良意志的具體體現。」徐青把韋伯的「價值合乎理性」中人們行為取向的有意識地所遵循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與社會公認的與頭頂的星空相對應的「道德律」和作為「善本身」的「善良意志」直接聯繫起來。其實,韋伯的「價值合乎理性」中的作為行為最後基準點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僅僅是行為者向自己提出的「戒律」或「要求」,它們所體現的作為行為最後基準點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僅僅是行為者自己認為的,由此就不能簡單地與頭頂的星空相對應的「道德律」和作為「善本身」的「善良意志」直接予以聯繫。徐青說法的值得商榷處,就在於把行為者自己認為的行為的價值屬性與社會公認的行為的價值屬性直接聯繫起來了。

  由上概之,把韋伯的「價值合乎理性」等同於理性或理性精神,把韋伯的「價值合乎理性」中體現為「戒律」和「要求」的「純粹信仰」等同於康德的「道德律」或「善良意志」,都違背了韋伯「價值合乎理性」的本意。可以把韋伯的「價值合乎理性」理解為兩個層次:主體在社會行為中自覺設定作為社會行為取向基準點的價值體系;在社會行為中把此基準點自覺地一以貫之。概言之,「價值合乎理性」亦即價值理性所要求的社會行為取向,就是主體把經過自覺設定的價值體系作為其行為一以貫之的最後基準點。

相關焦點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霍克海默的警告: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正在消減人的生存價值基礎
    工具理性只關注效率、功用、計算、手段,而消解了人生存的價值基礎。工具理性、技術理性、奴役理性,造成了對自然和人的雙重奴役。科學技術的大量普及應用,使得人類生存的處境越來越尷尬,需要 重新確立人類生活的價值基礎。
  • 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及其啟示
    【摘要】異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用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重要工具。馬克思對異化理論做了深入闡述,按著這條線索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極大地豐富了異化理論,同時給異化理論帶來了新的思考點。我們要通過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來正確認識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質,並正確認識中國在改革開放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問題。
  • 萊布尼茨「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的思想基礎及其認識論意義
    4當然,在萊布尼茨的哲學體系中,以實體理論或單子論為核心建構的形上學,為其知識理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礎,成為人們更好理解其認識論的一個重要前提。5就萊布尼茨的思想傾向來看,他所提出的「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不僅涉及了信仰與理性的各自特徵、知識地位、真理的界定及其認知合理性等認識論內容,也包含著屬於哲學與宗教間關係的形上學的問題。
  •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基於「利益」與「道德」關係的視角  作者: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曹洪軍馬克思道德觀鮮明的辯證批判性特質,不但對整個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對指導我們科學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理性定位社會主義道德的功能與作用、正確選擇社會主義道德發展的前進方向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道德觀;辯證批判性;利益;道德  鮮明的階級性、科學的批判性和強烈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區別於其他道德理論的顯著特徵。
  • 論異化勞動
    首先,從勞動者與產品異化的角度來說,勞動異化迫使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與勞動者、與勞動對立,勞動者和勞動的生產對象之間本來具有的人格化的聯繫喪失了。其次,從勞動者在生產行為中異化的角度來說,異化勞動使人在勞動中不能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進行生命的創造。這種勞動活動本身與人的同一化可以用滕尼斯的《共同體與社會》中勾勒的在共同體下家族生活的基本特徵來舉例,其中的僕人階層是由於共同的精神和意志被同化,出於自己的意志而服從,而且是感到滿意的,這樣的勞動無疑是使人感到幸福、自在、自願的。
  • 異化理論在西方的多形態發展
    啟蒙理性喪失形而上的價值維度在隨後的發展中,法蘭克福學派將馬克思、盧卡奇等人的異化理論融入了20世紀的社會學、心理學中,進而展開了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形成了具有激進主義傾向的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如果說馬爾庫塞是把馬克思異化理論向前追溯的話,那麼哈貝馬斯則是以異化理論為基本,分析論證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被技術理性所奴役及如何通過交往行為擺脫被技術理性異化的困境。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最早提出了「異化」論題,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所造成的物的價值上升、人的價值下降這一困境。盧卡奇之後的法蘭克福學派、列斐伏爾、薩特等都繼承和發展了盧卡奇提出的異化論題,並把異化作為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工具。  二是技術理性批判是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提出的又一個富有創新性的論題。
  • 勞動和異化勞動 (一)
    作為勞動者的思想代表,馬克思的哲學觀念集中體現了勞動的理性,而勞動概念也就勢必成為其中的核心。馬克思將勞動作為規定人本質和真正的人道主義哲學觀念的基本概念,而異化勞動則是他規定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制度的核心概念。  勞動概念在唯物主義者那裡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範疇,洛克等人在論證自然權利時,曾把勞動作為財產所有權的重要根據,他本人甚至還提出了初級的勞動價值論或「勞動財產論」。斯密、李嘉圖則進一步從勞動規定價值,並由此構築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
  • 「異化」的邏輯及其揚棄之徑——如何釋讀「巴黎手稿」
    原標題:「異化」的邏輯及其揚棄之徑 就《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三份手稿」來說,它表述了一個由「異化問題的引入——異化的表現——異化的根源——異化的揚棄」構成的邏輯結構,顯示了馬克思「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又以理論把握、透視複雜社會現象和歷史規律的卓越能力。
  • 論道德共同體及其價值取向
    論道德共同體及其價值取向 2020年04月05日 19:11 來源:《理論學刊》 作者:史少博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賽場異化現象頻發 皆因競技概念有偏
    當今,國內賽場為何黑哨、假球、鬥毆、興奮劑等異化現象頻繁出現?為何高水平運動隊師徒財產糾紛難以調和?其主要原因是國內競技觀念的落後。  譬如,目前仍有許多人認為競技是挖掘人身心潛力,以奪取運動錦標為目的的訓練和比賽過程或社會活動過程。顯然,前者對競技概念的外延限定過窄,後者限定又過寬。
  • 我的哲學筆記:人的價值被貨幣和物質所衡量,正異化為資本的工具
    1現代人的異化如果沒有理解失誤的話,馬克思不反對勞動(工作),但他反對的是把勞動變成為謀生的手段,這是造成人被資本異化原因,人本該自由自在的勞動。當貨幣被當作資本,從工人勞動中產生剩餘價值,成為少數人的私有財產,社會資源的分配就被牢牢控制在少數有資產的人手中,拉開貧富差距。
  • 為周揚起草「異化」文章相關史實考論
    《中華讀書報》今年4月8日和29日發表的張瑞田《協助周揚起草「異化」論始末——憶顧驤》和劉緒源、陳飛雪《「有個地方我記憶錯了」——王元化先生晚年談為周揚起草報告事》,分別從不同角度回憶和描述了為周揚起草《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的具體過程。
  • 操演性視角下的「經濟學帝國主義」及其價值隱患
    但是,從「操演性」視角來看,「經濟學帝國主義」把經濟原則推行到非經濟領域,用一元的經濟價值觀代替其他的價值觀,進而將市場價值觀推行到教育、醫療、政策乃至家庭生活和私人交往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們的全部活動都在經濟理性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將會導致價值觀念的混亂,從而影響人們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和道德評價。
  • 歷史認識論的當代價值
    作者:饒異,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20世紀中葉,一種新的研究範式進入歷史哲學的視野,很快在歷史哲學領域開荒拓土並成為「顯學」,這就是歷史認識論。歷史認識論的興起,源於西方思想界對歷史哲學的傳統形態及其理論觀點的不同體認。
  • 淺析《矛盾論》及其時代價值
    毛主席的《矛盾論》豐富和發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基礎,及時克服了黨內的教條主義,指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矛盾論》中所蘊含的辯證思維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 彭成廣|人與社會「總問題」的聚焦 ——論捷克斯洛伐克的新馬克思主義美學及其根本旨趣
    這種神秘力量導致了古希臘神話的興盛,通過神話來拔高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優越性地位,賦予了人的理性、邏各斯。但是恰恰是理性反過來極大地消解了人的神秘性,人開始認識到,人需要從理性來認識自身。人是理性的產物,具有可以解剖的結構,世界也如是。這種思想可以作為世界「祛魅」思想之濫觴。
  • 教育正在被「異化」,我們該如何重建教育價值?|頭條
    如何重建教育價值——我認為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針對性很強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呢?因為我們的教育價值出了問題。 教育的價值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查閱百科全書,關於這個詞條有數百字的解釋。而我對教育價值的理解,就是四個字——助人成長。這便是教育價值的最本質的表達。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相對於現實中的「實然」,馬克思設定了人的理想化的類本質,這是異化之前人「應然」的本真狀態,以此為價值懸設,按照黑格爾式的正—反—合命題,達到一種辯證的揚棄。然而,由異化邏輯展開的現代性的批判,實際上是「實然」與「應然」的矛盾展開,仍然是一種建立在哲學的抽象思辨基礎上的價值懸設,並沒有與作為「黑格爾以後哲學」的費爾巴哈、鮑威爾等人顯示出根本性的差別,尚未與「德意志意識形態」劃清界限,無法超越舊哲學的形上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