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為宋代江南地區著名民間瓷窯之一,燒瓷品種繁多,地方特色濃鬱。
吉州窯瑪瑙釉梅瓶
50年代以來,文博單位對吉州窯址做過多次調查,1980-1981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及吉安縣文物管理辦公室聯合對窯址作了比較細緻的調查,開探溝25個,清理了龍窯一座及作坊遺址,獲得了大量瓷片及窯具。對全面了解與研究吉州窯積累了豐富資料。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碗
吉州窯創始於五代時期,窯址出土物有醬褐釉碗、罐、壺及白釉碗盞,器物特徵與各地五代墓出土瓷器比較近似,與元末明初刊行《東昌志》中「至五代時,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廟寺觀始創」的記載大體吻合。
吉州窯黑釉塑貼朵花紋枕
入宋以後吉州窯有極大發展,北宋時期景德鎮大量燒制色質如玉的青白瓷,吉州窯也發現了青白瓷注子注碗殘器標本,注子的器型與景德鎮產品大體相同;吉州窯北宋時期也燒青白瓷,這是一個重要發現。北宋時期還燒制白釉和黑釉器,此類標本出土數量雖不多,但為南宋印花白瓷及黑釉瓷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南宋為吉州窯的大發展時期。燒瓷品種有黑釉、醬釉、青釉、白釉、白釉褐色彩繪、白釉紅綠彩繪、綠釉、醬黃釉等,以黑釉、白釉所佔比重最大,白釉褐色彩繪次之,綠釉又次之,其餘幾種發現較少。
吉州窯黑釉兔毫紋碗
吉州窯黑釉彩繪花卉紋碗
南宋吉州窯最具特色的是黑釉瓷器,黑釉不是引人喜愛的釉色,歷代產量都不多,到了宋代,為了觀茶色和鬥茶風尚的需要,都大量燒制黑釉茶盞。
吉州窯黑釉碗
吉州窯黑釉碗
吉州窯遺址也出土有大量黑釉茶盞及瓶罐等器物,吉州窯黑釉瓷不僅產量大,而且裝飾技法多種多這些裝飾設計、構思新穎,在宋代瓷窯之中獨樹一幟,有濃鬱的地方風格。
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
剪紙歷來為農村婦女的閨中之作,在新婚喜慶佳節以及吉日良辰,把剪好的紅色紋飾紙貼於窗前屋內用以增加節日氣氛,婦女兒童服裝鞋帽上的繡花也以剪紙紋打底,器上,從而賦予黑瓷以藝術美,是吉州窯匠師的一大創造。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
常見的剪紙紋飾有雙龍、雙鳳、折枝花果、朵花、花卉飛鳳、梅花竹枝和長命富貴、福壽康寧、金玉滿堂等吉語。玳瑁釉是以黑黃兩種色調的釉仿玳瑁甲殼色澤燒制的,玳瑁釉屬窯變花釉,花色可變化無窮,但總不失玳瑁甲殼特有色調。
吉州窯剪紙貼花梅花紋碗
吉州窯除燒制上述獨具特色品種之外,通過其他品種可以看到與宋代名窯之間的關係,比較明顯的有定窯和磁州窯,北宋定窯以盛燒白瓷著名於當時,它創始的覆燒方法以及移植定州緙絲紋飾燒制的印花白瓷,對以後制瓷工藝產生很大影響。
隨著宋室南遷臨安,為北宋宮廷服務的各行工匠也有一部分南來,落足於江南地區,吉州窯南宋時期大量燒制的覆燒印花白瓷,帶有明顯的定窯風格,可以看出受到了南來的定窯制瓷匠師的影響。
吉州窯剪紙貼花雙鳳紋碗
磁州窯為宋代北方民間瓷窯的代表,所燒瓷器具有濃鬱的民間生活氣息,而且燒瓷多達十幾個品種,在宋代瓷窯之中是少見的,以白釉黑花最具特色,具有色彩對比強烈,紋飾題材新穎、畫筆奔放和線條流暢等特點,給鄰近窯區及江南地區部分瓷窯產生深遠影響。
吉州窯綠釉刻花枕
此外,低溫綠釉及醬黃釉陶器在吉州窗也有少量生產,出土物有綠釉陶枕綠釉印花魚紋、纏枝菊花紋小碗以及醬黃釉陶器,就燒制工藝說也具有北方磁州窯特徵磁州窯觀臺遺址大量燒制此類低溫鉛釉陶器,其製作過程均屬兩次燒成,先燒生坯,然後揀選正品上釉,再經低溫爐火烘燒,觀臺遺址遺留大量素燒坯,而吉州窯遺址也有素燒坯,兩窯燒制過程相同,但兩窯綠釉陶枕的造型及紋飾不同,在窯內裝燒方法也不一樣磁州窯綠釉陶枕均平置枕底不施釉,吉州窯綠釉枕薄而平,底部也不施釉,但均立燒,顧一側四角有支燒痕。
吉州窯綠釉刻花水波魚紋碗
此外,綠釉小盞內水波遊魚及纏枝菊紋飾的布局與耀州窯青瓷幾乎完全相同,還有河南臨汝、宜陽等窯,都是受了耀州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