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 | 瘋狂、貪婪、患得患失,是對區塊鏈、幣圈最好的形容詞

2020-12-18 36kr

文章∣詩琦 啟明

2017年,區塊鏈、比特幣姿態生猛地進入大眾視野。

據鋅財經了解,2017年底比特幣價格一度達到17802美元,相比2016年末972美元的收盤價,暴漲了17.31倍。什麼概念,如果當時拿出10萬元買入比特幣,現在已經身價183萬了。

但多數人沒那麼好運,金海龍就是其中之一,他開始關注比特幣是在去年8月。

當時,比特幣價格突破30000人民幣大關,當月累計漲幅超過25%。那時的金海龍,和多數初入局者一樣,迷惑、好奇、high到爆,他在朋友圈發了一篇文章連結:《近期數字貨幣暴漲的原因》,而當時他對這一行的判斷是:是個「金礦」,但進場晚了。

4個月後,當他再次找到我們時,已搖身一變成了「標準鏈」項目的發起人,一臉自信地說要創立全新的共識機制,解決區塊鏈容量過小、體統封閉等問題。

而和金海龍的再次對話,像是接受新世界的布道,刷新了我對區塊鏈、對幣圈已有的認知。瘋狂、貪婪、患得患失成了我能想到的最好形容詞。

在此,鋅財經對採訪內容進行了梳理,僅作分享:


國內第一家第三方擔保支付平臺創始人,曾任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中國支付行業專家委員會成員;「通用搜索」關鍵詞精準營銷軟體創始人,裝機量超過 3000 萬臺,同時在線超過 600 萬;浙江搜道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全國最大的美女網紅機構,年交易額超過 5 億;WiFiSONG 創始人,公司在智能 WiFi、iBeacon 等領域具備領先優勢影響力。

區塊鏈很熱,全球僅流通的幣種就達1700多種,但不管是搞技術的,還是炒幣的,其實都還只是少數。


我們做過一個調查,得到的結論是這樣的:目前,不算做智能合約的普通程式設計師,國內真正能做區塊鏈底層的人,只有兩位數,勉強能到三位數;而炒幣的人,全球有兩千來萬,國內有兩三百萬,分布到332個地級市裡,一個地級市不到一萬,根本不起眼。

這些人悶聲發財,不主動給你洗腦,但只要你問他,他就會有一搭沒一搭地和你嘮嗑,進行布道。

這些人也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圈子裡最常聊的話題是:今天有什麼項目?然後我二十個幣,你三十個幣,瞬間就把額度搶完。

要知道,不管是人民幣,還是美金,放在口袋裡是不會漲的,但數字加密貨幣可以。手上有幣的人根本捨不得變現,而是不停地在裡面滾,差的這個幣的資金挪到好的那個幣上去,差的越來越差,好的越來越好。只要不把錢抽出來,總有得賺。

比如你在2017年1月1日,把那時候排名前20的幣買個遍,每個幣買1000塊錢,總共20000塊。到了2017年12月31日,就變成了159萬。雖然最差的一個幣從1000塊錢跌到50塊,95%的錢沒有了,但總體來看結果依然能接近80倍。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跑大盤,只要大盤漲,就都漲。

而且炒幣來錢太快了,火幣網的老員工基本都不幹活了,公司裡的人都要求把工資換成幣,一個個晚上不睡覺都在炒幣,有個小姑娘甚至街也不逛,衣服也不買,有錢就買幣,根本停不下來。還有更瘋狂的,有人把所有銀行卡套完,全部砸進幣市。


但也有不少人進進出出,反覆折騰,少賺了不少。

王林,一個公司老總,為了體驗流程,在2012年花800塊錢買了一個比特幣,900塊錢把它賣了,賺了100塊。之後在2017年5600塊錢買進,15000塊錢賣出,又20000塊錢買進。他說,這東西,比開公司好玩多了。

小葉,2017年8月花2000多塊錢買了20萬個波場幣,在後來的4個月內,2分買出,3分買進,8分再賣掉,3毛再買進……現在,手上只剩3萬個波場幣。現在一個波場幣值2塊多,到了原來的200倍。

這些幣都有價無市。沒進場的人感覺裡面的都是傻逼,進場的人悶聲賺錢,根本懶得計較到底誰才是真傻逼。

至於手上拿著幾千萬甚至是幾個億的新人,到處打聽怎樣才能進來?怎樣才能買到比特幣、以太幣?要加多少錢?比如:以太幣都是交易所價格基礎上加10%-15%,就算有中間人幫忙介紹,人家也不見得肯賣。

而且很關鍵的一點是:雖然現在就兩三百萬人在炒,但能到兩千萬是不需要懷疑的。10倍的槓桿上來多少?至少得有四五十倍吧!

至於惡意做空是不存在的。即使偶爾有個人手上有足夠的籌碼,想要做空,也很容易被打爆。不管他拋多少,怎麼拋,都有人買進,買到你沒籌碼為止。之前想把比特幣做空的人,都傾家蕩產退出市場了。

現在的股市、銀行根本沒什麼錢,錢都在幣市。而投資幣最大的風險在於項目做不出來,幣的價值漲不了,僅此而已。

現在做區塊鏈項目的,真的很瘋狂,完全顛覆傳統思維!

前幾天,我碰到一個項目,做應用的,裡面的人簡歷都造假,結果我們扒完之後,他們已經募完了。

包括一個朋友,做基於金融的區塊鏈項目,白皮書都沒寫,當天晚上拍拍腦袋,幾個人碰了一下,8000個以太幣就募到手了。他跟我說,就是瞎搞搞,低調!



還有人更直接,老大找上小弟,說前期募個盤子,後期就能去騙別人的錢。他們要做的只是找到第三方公司包全套,官網、白皮書,人都能搞定,出錢就行。

像這樣做項目的,成本也就7500塊錢的基金會註冊費、幾十萬的媒體推廣費,再有就是找人包全套的費用。他們大都悄無聲息,外邊的人完全不知道,都是這個人來我這坐坐,聊幾句他在做,那人過來坐坐,說他也在做。

募資通常也沒私募基金什麼事,大都在各種群裡完成。群裡的人都很high,都以拿到額度為榮。而且這事真的和投資眼光沒半點關係,募資不需要一周或是幾天,而是幾分鐘就結束。等你分析完後,人家早就募完了,想要,就直接去二級市場買吧!

所以大家都蒙頭買進,只要有額度,就都買,分析只會讓你錯過很多好項目。



而且,這種形式可以理解成讓一家公司提前上市。有些公司只要前面包裝得足夠好,找到大佬背書,上去直接就能爆發,估值甚至遠遠超過很多上市公司。

好玩的是,有一個上市公司的老總,之前吐槽說送他幣他也不要,現在雖然還沒搞明白區塊鏈、數字加密貨幣到底是什麼,就已經在籌劃讓第三方渠道放消息,說公司可能要上區塊鏈,來看看監管層什麼反應,股市什麼反應。

從前做網際網路的人,都是坐下來跟你談產品,談定位,談商業模式;玩區塊鏈、加密貨幣的都是坐下來說談願景、談理想、談共識機制。不認同的,出門右拐。

所以這真的是個拼膽大的年代,人家根本不和你講理,上來就搶,隨便找個第三方放個消息就開始募。像我這樣,白皮書來回改了三四遍的,真的算少了。他們都勸我說,你搞這麼複雜幹嘛?你先發!

據我了解,現在全球流通的加密貨幣有1700多種,你到明年這個時候流通的數量可能還是這麼多,因為現階段市場太熱了,到明年,現在發幣的有90%會跑路的跑路,不見的不見。

2017年混幣市混區塊鏈的,10倍收益只是起步,30倍勉強合格,100倍才算正常。衝著這一點,大家都想入局割韭菜,想一夜暴富。但區塊鏈還局限在一個很小眾的層面,原因很簡單,為了所謂的安全性,極度降低了性能。

舉個例子:因為每一個節點上全部要備份,一個只有三個節點的區塊鏈網絡,和有一億個節點的區塊鏈網絡,它們承載的信息量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就是算力增加了,難度增加了,結果容量一樣,並發也一樣,以太坊上養只貓就能把網絡養癱了,這不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嗎?

從密碼學的原理來說,這可能沒有問題。但我們從經濟實體角度去理解的話,那肯定有問題,具體而言,問題就在於合理的安全性跟實用性之間的邊界在哪裡?這是做區塊鏈項目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區塊鏈的項目分三個層級:

最上面最容易做的就是應用層,這樣的項目我每天都能看到兩三個,佔了整個市場的95%以上。但這類公司往往會在白皮書裡寫很多技術性的東西,其實寫了也白寫,這純粹就是為了湊頁數,因為他根本不需要講技術。

第二類是中間操作層面的,像是量子鏈、小蟻這樣。這樣的項目類似於操作程序,叫基礎鏈,用來跑應用的。這類相對來說比較少,佔比一下子降到了5%以下。

第三類是更往下延伸、更底層的,像是標準鏈、arcblock。這類就更少了,一個月能看到兩三個就不錯了。而且有些還不一定是真實的,因為實在沒東西可寫了,所有的領域都被別人佔領了,所以就會有人往這方向編。

其實只要你別搞太複雜,太底層的東西,都可能做成。但對於基於區塊鏈的項目來說,99%和1%沒有區別。牛皮吹得很大的某某鏈到現在還沒跑起來,好在所有人對它的要求都是,有一天能跑起來。只要他還有錢,還在不斷找人做,就都沒問題。

或者只要有一些裡程碑式的進展,對整個行業有新的貢獻。就像比特幣的技術其實做得並不好,但它是最早的加密貨幣,所以不管有多爛,我們都買進,堅定持有。


而我們做「標準鏈」的出發點在於建立一個安全、去中心化的運營組織,組織內有基於價值激勵的自進化。同時,合理平衡安全性和實用性。

舉個例子:我借給你100萬,只靠欠條是沒用的,拉一個人作證也靠不住,那如果是隨機抓100個人,為這筆交易作證,信任問題、安全問題就都解決了,換句話說,根本沒必要每個節點都備份。這個關鍵在於,基於算法隨機抓取適量節點備份,每個人都是一條鏈且單向無環。

世界上出現法幣的概念,總共加起來才300年。在沒有官方法幣的那幾年,鑄幣權不在中央,大家用的都是貴金屬,比如金銀銅鐵。數字加密貨幣其實就是再次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年代。

而區塊鏈本質上是烏託邦式的,大家遵從的是內心對大同社會的追求,它悄無聲息,通過創富開始。現在,有人已經是幾十億的超級幣持有者,有人已經是萊特幣最大礦池持有者,有人已經壓上全部財產布局區塊鏈全產業……我認為,未來的世界首富,很可能在這一幫人中產生。



1.鏈圈一天,人間一年。這不僅是說財富的波動效應,也是說這個新生產業的思考方式、政策波動、迭代速度,超出了人類過往金融/技術體系初生時的一切跌宕起伏。

2.跌宕背後,是人們不願做新貴們的韭菜;興盛背後,是人們不願做古老體系的韭菜。 三鏈不是幣,幣不是ico,ico成功不是項目成功。

3.這個看似老掉牙的邏輯,只有全球市場都付夠學費後,才能真正貫徹「價值網際網路」真正含義。

原題目《區塊鏈,你無法想像,這個世界多瘋狂》

編輯∣強強

攝影∣黃碩

手繪∣陵魚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區塊鏈與數字貨幣分野:一個新的開始
    我始終認為,真正做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的人是不缺錢的,真正缺錢的是那些並不明白什麼是區塊鏈技術,什麼是數字貨幣,卻一直想要用區塊鏈技術,甚至炒幣來創富的人。 於是,讓人們真正認清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價值與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數字貨幣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 數字貨幣、區塊鏈:請不要本末倒置
    幣包用戶朋友們:區塊鏈概念已經成為當前全球最熱門的投資對象之一。 然而,區塊鏈不等於數字貨幣。區塊鏈是應用工具,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本質。 然而,區塊鏈不等於數字貨幣。區塊鏈是應用工具,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本質上只是一種獎勵積分,前者是本,後者是末。兩者的投資價值有重大區別。當前不少區塊鏈概念項目,混雜進了大量發行數字貨幣的老鼠倉騙局,隱藏著巨大的投資風險。
  • 現存虛擬貨幣超過100種!西安,區塊鏈之都?空氣幣之都!
    以「技術」的名義 「幣圈一天,人間一年!」「輸不起的人,永遠也沒有贏的資格!」總有數不盡的新生「韭菜」在重複著這句口號。 但對於經歷過其中生死的人來說,幣圈這一波瘋狂,最可怕的地方是:人們根本不知道它是什麼,就如同怕被時代拋棄一樣,一股腦跟風往裡跳。
  • 揭秘披著區塊鏈外衣的虛擬貨幣貓膩
    更多人認為區塊鏈就是炒幣,炒幣可以獲得收益,低價買進,高價賣出。  區塊鏈分為私有鏈、聯盟鏈、公有鏈。  大多人混淆、誤認為區塊鏈就是炒幣,炒幣就是區塊鏈,其實非也。  區塊鏈本質是一項技術,是一項重大發明創新的專利技術,終極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如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它可以無網絡轉帳(離線轉帳)。這就是技術的具體應用。
  • 韭菜幣圈之1 1月23日最新諮詢 幣圈天道區塊鏈
    韭菜幣圈之11月23日最新諮詢幣圈天道區塊鏈 今天Neo創始人:疫情下比特幣被視為穩定的主流資產11月22日消息,Neo創始人達鴻飛表示,新冠疫情下,越來越多的機構和人們開始接受比特幣,因為在這個艱難的時期,比特幣被視為一種穩定的主流資產。
  • 數字貨幣與區塊鏈之間的關係探討
    最近小K君跟圈外的一些網際網路朋友聊天,發現他們對區塊鏈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看法,「區塊鏈技術肯定是未來的趨勢,但數字貨幣未必是主流」。 當然,這也是大部分人對兩者的看法,然而區塊鏈從無到有發展到今天,整整10年的時光,凡是鏈出現的地方,必有幣的存在,兩者好像光與影的關係,存在即合理,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討論一下,數字貨幣與區塊鏈的關係。
  • 數字傳銷幣盛行,識別「幣圈陷阱」背後的玄機,你究竟了解多少
    數字貨幣,是最近幾年盛行的產物,是模仿比特幣起來的仿盤。什麼大唐幣、五行幣、狗狗幣、以太坊等都只不過是區塊鏈技術下的影子折射而已。所謂的數字貨幣,一開始打著區塊鏈技術的幌子進行圈錢融資。數字貨幣,是區塊鏈技術下的產物,也是時代發展的標誌之一。
  • 老黃談幣:幣圈的未來會變成怎麼樣?——傳統金融的區塊鏈化
    在2017年94事件所確立的區塊鏈項目發幣規則,大致可以定性為「可以發幣,但不可以融資」,各類區塊鏈項目發幣是被默許的。然而近期(10月23日)央行銀行法《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指出:為防範虛擬貨幣風險,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製作和發售數字代幣,來替代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
  • 數字貨幣被騙能追回?深度解密區塊鏈數字貨幣騙局
    千柏維注意到,因為比特幣在全球的火爆,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數字貨幣這一新生事物。加之區塊鏈的技術運用,很多的大公司也相繼開發自己的技術產品。然而,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一新概念,製造出一個又一個數字貨幣騙局,讓一些對區塊鏈不甚了解的投資人深陷炒數字貨幣被騙的深淵絕境裡。數字貨幣被騙是怎麼發生的?
  • 歐美、日韓、國產劇:影視中區塊鏈的出圈時刻
    其劇情中,一個片段讓區塊鏈再度「出圈」。 要說到區塊鏈的「出圈時刻」,相比於小眾類型的專題紀錄片,區塊鏈相關內容在美劇、日韓劇、國產劇等大眾題材下的出現,更能引起普通觀眾的關注。這些不同國家、不同年代的影視作品中,區塊鏈的形象也在潛移默化地讓觀眾有著不同的認知。
  • 東西方國家對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的態度和看法
    歐洲老牌帝國們面對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還在踟躕不前之際,瑞士政府已經制定「世界區塊鏈之都」計劃。 截止本周加密谷官方網站統計顯示,已有超過670家區塊鏈企業在瑞士山城楚格開展業務。這些公司的範圍從初創公司到「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從投資機構到律師事務所。
  • 姚前談區塊鏈和央行數字貨幣的「前世今生」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那麼,區塊鏈作為一種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資料庫,其與數字貨幣之間是否也存在這種關係?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到底有何關聯?央行數字貨幣的未來將向什麼方向發展?就此,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前所長姚前向新京報記者講述了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淵源。
  • 郎鹹平談區塊鏈:技術何辜,不應為人性貪婪背鍋!
    李光鬥vs 郎鹹平:虛擬貨幣(比特幣)有價格,無價值?李光鬥:我覺得區塊鏈,鏈和幣都是有價值的。郎教授以前在節目中說別人送我比特幣我是不要的。那我覺得如果你們誰送我比特幣,我是會要的。我們說幣是幣,鏈是鏈,但其實是連在一塊的,我們講整個新技術有幣圈,玩幣的,ICO有人說99%的都是騙局,這個我同意郎教授的觀點。
  • 「地下」炒幣勢頭又起 區塊鏈成行騙「金字招牌」
    近期,區塊鏈技術大熱。一時間,多種數字貨幣價格上漲,資本應聲狂歡。從幕後走到臺前,區塊鏈技術火熱背後,另一場「盛宴」卻在暗流湧動:蹭熱點欺騙投資者、炒作數字貨幣「割韭菜」、發行「空氣幣」、打著區塊鏈旗號傳銷、詐騙……借區塊鏈之名的招搖撞騙的行為大有抬頭之勢。
  • 不到全球1%人口卻佔據全球30%加密貨幣交易總量的瘋狂國家
    其加密貨幣交易量增長速度令人咂舌。有數據顯示,韓國只有不到世界1%的人口,但其世界加密貨幣交易總量卻佔據了全球總量的30%。 就是這樣一個被業內稱之為「瘋狂」的國家,其全民炒幣的熱潮至今仍經久不息。從cionmap顯示的數據可以看到,ASIA板塊的空白十分明顯,可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商家大部分都聚集在韓國和日本。可是相較於日本的扶持放寬政策,韓國的做法就耐人尋味了。
  • 區塊鏈重磅消息:幣快報與夸克鏈信達成聯名合作。
    在區塊鏈行業裡,剛開始入門的企業往往如履薄冰。但是當真正了解區塊鏈技術,就開始不斷蓬勃發展,而倉舟科技就是這樣一家一直中規中矩蓬勃向上的企業。幣快報為比特幣BTC、比特現金BCH、萊特幣LTC、以太坊ETH、柚子EOS等數字貨幣投資者,提供海外交易平臺(貨幣、OKEx、幣安、B網、P網等)及數字錢包工具、海外炒幣攻略,發現數字貨幣投資價值,做出投資決策。
  • 揭秘瘋狂的韓國「炒幣熱潮」
    「我是在去年初購買的十個比特幣,當時是在朋友那兒聽說了這個數字貨幣,也沒有想到後來會漲這麼多。」崔昌民笑著告訴懂懂筆記。和很多關注數字貨幣並加入炒幣大軍的中國幣民一樣,崔昌民也逐漸被那些幣圈的「暴富神話」所吸引,並在韓國同學的幫助下買入了人生中第一筆數字貨幣。
  • ...也是該國試點具有國家支持背景的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項目的...
    【為預防天秤幣威脅 立陶宛將於下周預售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立陶宛將在下周開始預售2.4萬枚由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該名為LBCoin的數字貨幣基於區塊鏈技術生產,也是該國試點具有國家支持背景的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項目的一部分。LBCoin將於7月23日正式發售。這意味著,LBCoin將成為歐元區首個由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 曹教授:中國區塊鏈簡史
    李笑來、徐小平、薛蠻子這些大V示範效應巨大,一時商業資本瘋狂湧入,很多企業爭先恐後跟進,整個區塊鏈世界,騙子與專家齊飛,資本與泥沙俱下。瘋狂的結果就是,除了比特幣之外,市面上還流通著1200多種數字貨幣。數字貨幣裡的鬱金香隱隱開放,整個區塊鏈都散發著當年普洱茶的味道。
  • 只談鏈不談幣,區塊鏈會發展成什麼樣的方向?
    數字貨幣的交易、支付和金融應用才是未來的關鍵,而目前存在的區塊鏈處理速度之類的區塊鏈實體應用場景中存在的大家討論的問題,可能在未來幾年都將不是問題。 編者按:本文來自彩雲區塊鏈,作者:cncoin 關於鏈和幣這兩者之間的對比在各自的圈子裡已經被討論了多次,而國內管控的原因使得大家只能談鏈,而對幣卻很少提及,對於本次世界區塊鏈大會來說,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