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從4檔飛躍滿分的高考作文,為何讓網友和專家吵翻天?

2020-11-25 騰訊網

「曦和凌於顛囟兮,瓊蕊睹朕而粲齒。」

「說人話。」

「太陽當頭照,花兒對我笑。」

文|羅昊 倪奕瑋 李婕 編輯 | 小豆

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太爾、柯希莫、韋伯……

達達主義、符號客體、知性的傲慢、實踐場域……

嚆(hāo)矢、肯綮(qìng)、祓(fú)魅、玉墀(chí)……

這些陌生的人名、高深的解釋、不會讀的漢字,並非來自學術大家的研究作品,而是來自一位2020年的浙江高考考生在兩個半小時語文考試中,創作的作文《生活在樹上》(全文見文末)。

網友壓箱底的字典拿了出來

8月2日,《教學月刊》公眾號發布文章《重磅|高考作文閱卷組評高考滿分作文(一)》,作為「滿分作文」系列打頭陣的作品,主辦機構《作文新天地》編輯部和浙江省寫作學會請來了浙江大學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對文章進行點評。

2020年,浙江高考語文的主題為討論「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對這篇理論晦澀、辭藻絢爛的作文,首位批卷老師給了39分,後面兩位批卷老師均給出了55分的高分,最終,陳建新副教授在點評中提到「把此文打為滿分」。

陳建新認為:「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

(截屏圖)

「滿分作文」一經推出,立刻被大量轉發,在微博、豆瓣上引起了廣泛討論。有人說「為了賣弄而賣弄,很唬人」,調侃「我現在把我壓箱底的字典拿了出來,拍了拍上面的灰塵」,也有人認為「與其說人家在炫技,不如說人家的內涵很多人都沒讀懂」。

陳建新副教授也在點評中指出,這些文字不是一般同學能做到的,「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8月3日,《教學月刊》公眾號刪除了這篇滿分作文的推文。

「可以,但沒必要」

對於這篇「滿分作文」,不少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資深傳媒人朱學東在微博上稱讚這篇作文是「跳出高考作文常規要求」的異類,文章體現出的閱讀廣度和深度,許多大學人文學科的老師也未必有。他稱,「不是說每個人都要這樣學,但是,出現了,罕見,更應該鼓勵。這個意義上,給滿分,我也不反對。」

針對網友的爭論,資深傳媒人朱學東在公眾號推文中再次表達自己的觀點。

一位曾多次參與閱卷的廣東高考作文組閱卷專家在接受南都周刊採訪時表示,如果由自己對這篇文章進行評分,「給滿分有些高了」,但是依然會將該文歸到一檔文的行列。「就算是滿分作文,由於考場上的時間比較緊,也有可能存在毛病。」專家認為,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閱讀面較廣,有圍繞著題目要求進行書寫,但語言晦澀,文章的中心、思路並沒有非常清晰,語句也有不通順的地方。文章的缺陷比較明顯。「我認為不值得高中生效仿。我更提倡語言簡明、思想深刻的文章。」

徐海慧老師是浙江省湖州中學的一位教齡超過三十年的一線語文教師,她在接受南都周刊採訪時表示,現在評論分化的場景和《清平樂》中歐陽修點評蘇軾卷子的那段有點相似。

蘇軾趕考。(電視劇《清平樂》截圖)

歐陽修作為北宋文壇巨匠,一向提倡質樸自然的文風,反對用華麗的辭藻和隱澀難懂的語言寫文章。在那次科舉評卷時,幾位考官將賣弄典故、力求險僻的太學體文章一概黜落,蘇軾質樸曉暢、務實評議的文章由此脫穎而出。但此舉引起了軒然大波,以劉幾為首的太學體擁護者當街與歐陽修和蘇軾為科舉結果爭論了起來。

談及這篇作文得高分的原因,徐老師認為:「有可能類似健康的、製作便捷的家常菜,吃多了,審美疲勞,並不是因此認為不好;但看到顏值不同、製作非常態的創意菜,說不定就給了高分。」

作家馬伯庸則在微博上用「辭不配位」來概括這篇作文,他認為很難用「滿分好作文」或者「爛作文」來簡單地評價。文章中奪人眼球的生僻詞、生僻典故和生僻表達都用對了地方,這說明考生本人的知識面和閱讀量,確實遠超同儕。

但「問題在於,沒這個必要」。作文裡要表達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實、樸素的詞句來組織,信息一點不會損失。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深度和論證過程,也完全用不著跩這些大詞兒。他表示,「真正的問題,出在閱卷老師身上」。

馬伯庸微博截圖

「一篇立意極為普通,而文字卻狗屁不通的文章。」和馬伯庸不同,曾師從季羨林先生的北京大學陸揚教授,在微博上質疑這位考生其實並不懂自己引用的那些名人名句。他舉例指出了文中多處曲解式的引用以及語義含混的句子。

評論家曹林在自己的公眾號上對這篇「滿分作文」的批評同樣毫不留情。在他看來,滿分作文,更應該有文字和思想的通透性,應該是讓人一口氣讀完產生觸電感的深度好文,既有酣暢的閱讀快感又能回味無窮,在思想深度上產生強烈的共鳴。「可這堆佶屈聱牙、讓人痛苦地讀幾遍也不知道說什麼的東西,憑什麼滿分呢?」 給這一堆胡話打滿分的人,也是「一團漿糊」。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傅元峰在朋友圈用一個「0」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他向南都周刊表示,這是一篇「小冰」作文,在這樣的AI寫作中,主體是冰冷的,沒有靈魂。這與許多網友吐槽的這篇「滿分作文」是一份「高級版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作品」的觀點不謀而合。

在傅教授看來,高考作文考場上,零分作文應該首先判給那些已經在應試教育中失去魂魄的行屍走肉們。所有寫作,都不能壓榨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比如個性、創造性等等,否則,寫作者就會淪為工具性語言的奴僕。

一篇飛躍三檔的高考作文

一位自我介紹為「任教於溫州市蒼南縣樹人中學」的高中語文老師,8月初在百度文檔上分享了《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打分標準》,在這份《標準》中,高考作文被分為六檔,《生活在樹上》一文最初評分39分屬於四檔(分數區間36-39分),最終評分60分屬於一檔(50-60分)。

南都周刊聯繫到一位參與202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評卷的語文老師,該老師表示這個評分標準屬實,同時補充道:「每一檔都在之前開作文組全體閱卷教師會議上有詳細解讀。文字雖少,但標準極高、內容極多。」

根據評分標準,這篇作文從首位批卷老師的39分變為最後的滿分,意味著從「部分符合題意」變為「切合題意」,從「文章結構大體完整,語言表述還說得過去」變為「闡釋和思維程度呈現一定的思想深度」,一下實現了從四檔到一檔的「三檔飛躍」。

那麼,高考語文作文到底是如何評分的?

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語文評卷場,寫有 「給分有理、扣分有據、寬嚴適度、始終如一」等標語的紅色橫幅貼在牆上。

據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官網7月21日的報導《高考評卷現場直擊,32.6萬考生答卷原來這樣打分》介紹,評卷期間,教師將手機和背包放在評卷場地外,全程監控。評卷人均是具有較高的本學科業務水平的大學教師,或教齡三年及以上、具有中學一級教師及以上職稱的在職在編高中現任教師。

高考閱卷現場(圖源:浙江省教育考試院)

上述參與閱卷的老師向南都周刊簡單介紹了閱卷安排:每天上午8:30開始閱卷,到中午11:30結束;下午從13:30開始,到17:30結束。但是,絕大多數老師早上8:00已經到機房開始閱卷。批卷的工作強度極大,按照閱卷時間和人數安排、統籌,每人每天的平均批閱份數為500份。

「閱卷過程中是由兩位老師背靠背批閱,當兩位老師所批分值相差一定額度後會經三輪批閱。」

針對《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該老師表示:「至少我沒有在閱卷現場看到過,也沒有在現場討論過……這篇文章是否是今年的高考作文不得而知,不知文章真假。」滿分作文是否真的存在?該老師表示:「一般沒有滿分作文,實際上是高分作文。」

前文提到的廣東高考作文組閱卷專家表示,滿分作文是有可能出現的,但是並不多。對於優秀的文章,老師們是有可能對大眾公開並且輔以點評的。

南都周刊向點評人陳建新副教授發送郵件詢問相關事宜,截至發稿時,未收到回復。

高考作文考察學生什麼能力?

跳出考生作文本身,高中語文學習和語文能力的培養同樣成為討論的焦點。每年的語文作文都是高考季裡男女老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高考作文考察學生什麼能力?」也登上了微博熱搜。

徐海慧老師認為,一篇好的作文需要分層次按序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表達明確、清晰、順眼

2.有略超他人的一點新見解

3.局部用點「煽情或炫技」的語言

面對必不可少的「應試作文」,什麼樣的作文更受老師青睞,如何在每個老師一天500篇的作文批閱量中脫穎而出?參與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的老師向南都周刊表示:「考場上被判定為高分的作文一定具有其特質,這樣的作文是可以拿來作為範文的。(高中語文的作文寫作)應具備審題的能力、合理布局的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的能力、思想深度和廣度等。」

閱卷中,老師往往更加欣賞入題快,審題到位,語言優美且論證清晰思辨力強,論據不泛化,書寫端正的作品。

此次「高考滿分作文」引起熱烈討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它暴露的問題普遍存在於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

談及當前的高中文學教育和高考作文評價模式,傅元峰教授直言「它導致文學院的大一學習變成了『高四』和大學預科」。片面求量的「博覽群書」是一個讀書的誤區,在800字的文章裡掉書袋則是十足的惡習。在每一屆大一的文學導讀課上,他都告訴學生,丟掉高中語文的那些奇技淫巧,尋找一個在閱讀與寫作中自由自在的「真我」。

他認為,寫作在高中階段必須呼喚個性與格調,不應該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聽從分值的寫作者。現在的評分標準缺少為寫作者作為一個有個性的語言個體的整體考量;而一個健康的、良好的評價導向,應該呼應課程標準中的反覆強調的「立人」理念。

正如北大教授陸揚在微博上所寫,讀書不求甚解,對語言表達的精確缺乏基本的追求,這種情況最終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語言表達。

「在這個意義上高考作文應該是一道必須守住的關口。」

附:《生活在樹上》全文(截屏圖)

來源|南都周刊

END

相關焦點

  • 為了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全網吵翻了
    一篇好作文是啥樣?條理清晰、論據充分、語言優美、用典得當……那高考的滿分作文又該是怎樣的呢?近日,浙江省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引起全廣泛的討論!大家為啥吵翻?先跟小7一起看看第一段「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曝光,網友吵翻:我怎麼看不懂……
    這2天,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熱議。「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 2020年高考,最晦澀難懂的一篇滿分作文,網友吵翻了!
    歷年的高考滿分作文,都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容易讓人賞心悅目的。有人問,為什麼大家那麼關注高考作文,網友回答:其他題我們也不會呀,只有聊聊作文,這樣子了!當然,大家關注高考作文,一是因為作文分值佔比最高,達到60分值;二是作文滿分非常少見,獲得滿分的難度很大。因此一篇好的滿分作文,能夠讓大家開開眼,見識見識它是怎麼樣的。不過,2020年浙江考卷的一篇滿分作文,卻讓人們吵翻了。
  •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曝光,有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網友已吵翻……
    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據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介紹,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這彰顯了高考作文閱卷的嚴謹與科學。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慘遭質疑,專家:其實好作文沒必要千篇一律!
    近日,浙江省的一篇滿分作文引發了廣泛的爭議。不是因為讚美這篇文章寫得有多麼好,而是因為這樣一篇晦澀難懂的文章竟然被評為滿分,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極度不適。網友評論高考滿分作文歷來都會成為社會的焦點,這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文章也因為獨特的文風而鬧得滿城風雨。
  • 由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的風波:浙大副教授深陷輿論漩渦
    陳建新在點評中稱,「在我幾十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生涯中,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高考作文……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陳建新在點評中還透露了該篇作文的評卷細節: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一致判為滿分。但對於《生活在樹上》被評為滿分以及陳建新的點評,很多網友都紛紛表示不認同。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是假作文還是違反保密規則?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生活在樹上》近日,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作文傳遍網絡,引起專家學者、知名媒體、各路網友們的熱議。爭論觀點大致分為兩撥,一撥認為文章晦澀難懂、故作高深;另一方則認為作者博學多識、思想深刻。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爭議:不說人話的晦澀難懂,值不值得滿分?
    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成為了微博熱搜榜上的"釘子戶"。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文章《高考作文閱卷組長評高考滿分作文》系列文章第一篇,這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卷滿分作文成為了被評述的對象。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甲骨文作文?茴字的四種寫法?易懂的平安經?
    浙江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引起人們的關注並引發廣泛的討論。事件源於一個雜誌社在官微上刊登了一篇浙江省的高考滿分作文,題目是《生活在樹上》,在文章的最後附有閱卷組組長陳建新的點評,認為這篇文章是一篇佳作,「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網友:請原諒,我讀不懂
    距離高考放榜已過去一周有餘,大家也都滿心期待著高考滿分作文問世,因為高考滿分作文,一般都會有很好的中心立意,也會給人以美的感受。但是當2020年高考的第一篇滿分作文,也就是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以後,人們卻發現,很難讀懂這篇高考作文的意思,因為它真的是太晦澀難懂了。
  • 高考文言文滿分作文,閱卷專家4頁紙注釋
    現在每年高考報名人數已經超過千萬,雖然大學在不斷的擴招當中,可是優秀的學校總是只有那麼幾所,想要考上好學校的難度那是越來越難,曾今有同學就因為一篇滿分文言文作文考上著名大學東南大學,他寫了一篇不到八百字的作文,裡面還有30字連閱卷組長都不認識,最後大家一致評為滿分作文,在高考數學滿分常有可是語文作文滿分可是不常有。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 專家:最美的花應有許多朵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被指「不說人話」?  資深高考作文閱卷專家:最美的花應有許多朵  8月2日,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讀完第一句話,就感覺到了「智商侮辱」,「只認識『矢』字,『嚆矢』(嚆:讀音hāo,釋義為呼叫;嚆矢:響箭,常用來比喻事物的開端)兩個字加一起就不認識了。作文怎麼不說人話呀。」
  • 網上滿分作文真假難辨 山東高考滿分作文不公布
    每年高考結束後,網上都會有不少所謂語文「滿分作文」流出,但有真有假難辨真偽。近日,江蘇就有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出現,但該省招考院闢謠說,閱卷期間不可能有滿分作文流出。山東的高考語文滿分作文普通人能看到嗎?山東省招考部門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 高考滿分晦澀作文後續!一篇大白話作文被曝光,寫得真牛?
    8月3日,來自浙江省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火了,這篇作文因晦澀難懂引起網友的廣泛爭議。 這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獲得了滿分。閱卷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作者顯然閱讀過大量書籍,邏輯嚴謹,說理到位。」
  • 2007江蘇高考作文《懷想天空》全文 浙江教育考試院回應滿分作文
    「嚆矢、振翮、孜孜矻矻、袚魅」,「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太爾、韋伯」……冷門生僻的詞語,超出一般高中生認識範圍的哲學家,它們出現在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網友們評論其「晦澀難讀」,也正因如此,這篇文章對外公布後引發了輿論爭議。
  • 市面賣的「高考滿分作文」從哪來的?|高考作文|出版社|高考|浙江省...
    高考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但關於高考的話題還遠遠沒有結束。每年高考一落幕,滿分作文就會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什麼樣的文章才能得滿分,這對老師和學生有著無限誘惑。正因如此,每年都會有出版社抓住需求,結集出版「高考滿分作文」。有網友向記者反映,高考剛結束,就有商家開始售賣「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這些作文從哪來,合規嗎?背後有哪些產業鏈?記者進行了調查。
  • 高考滿分作文:指揮棒還是獎牌
    人民視覺供圖  最近,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網絡熱議。人們的觀點也非常鮮明地分成了兩派:有人認為,這位考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量、以及對哲學問題的思考令人印象深刻;也有人認為,考生故意炫技,這樣的寫法不值得提倡,可以得高分但不應該是滿分。
  • 高考滿分作文曝光,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39分,網友:合情合理
    對於很多多人來說,高考滿分作文朗朗上口,充滿才華,晦澀的作文很難拿到高分,但今年的高考,浙江則打破了這個說法! 2020年浙江考生《生活在樹上》滿分作文,引來熱議!雖然有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雖然晦澀,但應尊重學生的才華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雖然晦澀,但應尊重學生的才華 浙江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教學月刊發表後,立即引來了熱議,大家對這篇作文充滿著許多晦澀難懂的文字,並且更讓網友直呼看不懂,各路專家學者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讚揚有反對……但小編認為,對於一位高考生能夠寫出這樣的作文,雖然晦澀,但是應尊重學生的才華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被指「不說人話」?
    8月2日,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讀完第一句話,就感覺到了「智商侮辱」,「只認識『矢』字,『嚆矢』(嚆:讀音hāo,釋義為呼叫;嚆矢:響箭,常用來比喻事物的開端)兩個字加一起就不認識了。作文怎麼不說人話呀。」也有閱卷專家認為,「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