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所幼兒園,就在鼓浪嶼,多少享譽世界的名人從那走出。但現在,它出奇意料的「冷清」。
公立園報名日,廈門島內幼兒園家家「爆棚」。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鼓浪嶼的這所「中華第一園」卻很「安靜」。
島上原住民的大量搬遷,使它和鼓浪嶼的小學、中學一樣,備受生源困擾。「一年才20多個原住民新生兒,一個班都招不滿。」一位老居民說。招不到人的學校,要麼關門,要麼外遷。曾經擁有7所小學、3所中學、眾多藝術類院校的鼓浪嶼,現在只剩一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九年義務的音樂學校,以及已經退出一半的中學。
但9月1日入學季即將來臨,還苦苦留守的學校們,眼巴巴看著僅有的生源,日子不太好過。
中國第一所幼兒園有點「冷清」
鼓浪嶼永春路83號,日光幼兒園就在這裡。
8月17日,這所百年公立老校,有些「安靜」。
大門石階、圍牆、紅磚樓,英式建築風格。這家幼兒園很牛,它是中國第一所幼兒園,出過很多名人,比如林巧稚、殷承宗、許斐平。不過,17日新生報名那天,它明顯有些冷清。
幼兒園8點開門,臨近8點時陸續有家長帶著孩子過來,排隊領了表格就到隔壁教室去填寫、審核基本資料。陸續有一些家長,不緊不慢地來,報完名,不緊不慢地離開。
報名現場只設了一個窗口,前面的隊伍只有二十幾個人。導報記者隨機採訪了排隊的20位家長,有一大半都不是鼓浪嶼島上的原住民。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有許多操著安徽、江西口音。
園內還有一些跟著家長過來報名的孩子,來回跑動著。不時能聽到家長帶著外地口音大喊:「慢點慢點,別摔了。」
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廈門島內的公立幼兒園,17日新生報名那天,每家都「爆棚」,滿園子的人。很多幼兒園,凌晨兩三點就迎來了最早一批自帶小板凳排隊等候的家長。校園內的報名現場,也開設了多個窗口,以分流報名的人群,甚至有轄區民警上門維持秩序。
一年出生的原住民小孩才20多個
郭女士帶著4歲兒子來了。她是安徽人,到鼓浪嶼做生意15年。
她笑說自己依然是「暫住」,因為沒有鼓浪嶼本地戶口。但她並不著急兒子的讀書問題,「外來娃要在廈門島內上公辦園非常難,但在鼓浪嶼卻容易很多,大多數都能上得了」。
原因很簡單——鼓浪嶼上的原住民太少了。
公辦幼兒園要先招本地娃,有空位了,再招外來娃。但鼓浪嶼僅剩的一所幼兒園,卻招不到多少本地娃。原來3個班的規模縮小到2個班,一年招收60個左右新生。這幾年,本地娃都很少,外地娃佔了多數。「公立園總體還是少,在廈門島內,很多本地娃都上不了公辦園,更別說外來娃。只有鼓浪嶼,是特例。」一位業內人士說。
島上一位原住民說,現在,鼓浪嶼一年出生的原住民小孩才20多個,按這個人數,一個班都湊不齊。
日光幼兒園是島上的公立園,幾年前,一家私立幼兒園進軍鼓浪嶼,辦起雙語幼兒園。結果,總是招不到多少學生,去年只好黯然關門。
生源,成為鼓浪嶼幼兒園的一個大問題。廈門的公辦園都在擴容,鼓浪嶼的幼兒園卻減少班級。
鼓浪嶼的學校外來娃佔一半
生源問題,同樣困擾著島上的小學和中學。
鼓浪嶼人民小學,和日光幼兒園面對面。
這同樣是一所上百年歷史的名校,創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剛進校門,一棵120多年樹齡的榔榆古樹豁然眼前,道出這所老校曾經輝煌的過去。
公立幼兒園報名那天,也是人民小學招收外來娃的報名日。當天上午9點半左右,導報記者在學校裡看到,十多個家長稀稀落落。「門前冷落車馬稀。」一位原住民說。
校門口的牆上,貼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適齡子女就讀公辦小學報名點及學位數一覽表」。人民小學鼓浪嶼校區可為外來娃提供的學位數是75個。
而導報記者在校園內發現,人民小學目前一年級是3個班,去年的新生每班約招收50人。也就是說,因為本地生源有限,這所省示範校至少50%招收的是非本市戶口的外來娃。
根據媒體的公開報導,人民小學2010年9月的一年級招生中,90個新生,僅有13個是本島居民的孩子。
目前,鼓浪嶼學校裡的外來學生比例都呈現越來越大的趨勢。初中的班級,一半多的學生都來自外地。
7所小學只剩一所 要麼關門要麼外遷
招不到人的學校,要麼關門,要麼外遷。「以前,鼓浪嶼有很多學校,7所小學、3所中學,現在原住民都大量走了,這些學校招不到人,也只好關門了。」年近六旬的原住民老董說。
現在,島上只剩一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九年義務的音樂學校,還有已經退出一半的中學。
二中高中部,去年搬到五緣灣,鼓浪嶼老校區只剩下初中部。廈門二中,曾陪伴了鼓浪嶼人的成長。過去的二中,在許多人眼裡,可以用「輝煌」形容。當時,廈門二中和一中、雙十並駕齊驅。這所中學的外遷,讓老鼓浪嶼人痛心疾首。
原住民的大量外遷導致的生源不足讓二中在招生上和幼兒園、小學一樣,面臨著「休眠」。每年進入二中的鼓浪嶼學生,僅有一百來個,只能開兩個班。而這兩個班的孩子,只有一小半是鼓浪嶼原住民。
另一所九年義務的音樂學校,也在今年暑假開始的時候,發出一份通知,說今年不再招收一年級新生。
名校出走鼓浪嶼一聲嘆息
這個現象,連教育界的人士都覺得吃驚,不可思議。
一所百年名校,放任何城市任何地方,都是人們擠破腦袋想進的。公立學校、優質名校,目前還屬於稀缺資源。這幾年,廈門市區的名校都在不斷擴容,辦分校,增加班級,用各種途徑擴容。
而鼓浪嶼,卻如此反常。
1939年,幼稚園的孩子們在做操。
1930年,幼稚園的孩子們在上漢字課。
牧師夫人是創辦者
綠樹掩映中的日光幼兒園,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有7個班215名學生,32名老師。而在歷史上,日光幼兒園的前身——懷德幼稚園的佔地規模和學生人數也與現在不相上下。
據史料記載,鴉片戰爭後,鼓浪嶼被劃為「萬國租界」,外國人接踵而來,在這裡傳教、辦醫院、辦學校。英國基督教長老公會牧師韋玉振到鼓浪嶼傳教時,他的夫人韋愛莉隨同前來,於1898年2月在鼓浪嶼鼓新路35號牧師樓創辦家庭式幼稚班——「憐兒班」,同年改為幼稚園,招收的幼兒大部分為4歲至6歲的基督徒子女。
1909年,幼稚園遷往安海路4號,改為蒙學堂。英國基督教長老公會又籌集資金,在鼓浪嶼內厝沃西路(現永春路83號)建園舍,1911年落成後命名為懷德幼稚園,這就是日光幼兒園的前身。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百年老園經歷了風風雨雨,直到1950年,懷德幼稚園由人民政府接辦,1957年改名為廈門日光幼兒園,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課程設置豐富多樣
「因為懷德幼稚園的資金由教會負責,教師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傳教自然是幼兒園的中心任務。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幼稚園的宗教功能很快就減退了,保教功能逐漸佔據優勢。」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說。他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傳教士把當時先進的幼教理論引入中國和廈門,客觀上也推動了廈門幼教事業的發展。
在傳教士時代,採用的是西方流行的福祿貝爾和蒙臺梭利的教育方法。楊園長說,這些教育思想主張以兒童為本位,強調教育中自由及活動的重要性,至今仍有影響力。
一張張老照片定格了穿著長袍的孩子們學刺繡、做操、學語言時的畫面。幼稚園的課程以讀經為主,也設置了數學、自然科學、繪畫、手工、唱歌等課程,學具主要從英國運入,大型戶外玩具均為木製。遺憾的是,這些學具都沒有保留下來,不過,從老照片中還能找到孩子們和木製戶外玩具的合影。
雖然採用的是英國教材,但由於大部分教員都是中國人,教的又大多是中國孩子,一些本土教材應運而生,傳教士將閩南童謠配上《閩南聖詩》中的曲子教給幼兒,世界書局出版的「幼稚讀本」也成為教學內容。當年的教材代代相傳,至今還有一本保留在幼兒園資料室中,內容非常通俗易懂。
林巧稚等人在這裡啟蒙
洪卜仁說,創辦之初,幼稚園是為了照顧在鼓浪嶼的外國人子弟的。由於深受歡迎,幼稚園在極短時間內就面向島上大多數居民進行招生,在園人數維持在300人左右,使島上4歲至6歲的孩子基本都能接受到較好的學前教育,這樣的入園率在全國是罕見的,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日光幼兒園被一條永春路分成兩個園區。楊園長說,其中一邊的園區英國基督教長老公會後來開辦了懷德幼稚師範學校,為閩南各地蒙學堂培養師資。日光幼兒園的老園長黃雅川、餘麗卿都是這所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她們在《廈門文史資料》第19輯中回憶:「幼稚園的教師大部分由在校師範生兼任,半天學習,半天實習,每月每人津貼白銀二元。」
較為完善的設施、當時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培養了許多傑出的人才。洪卜仁老先生通過查找資料告訴記者,林巧稚、馬約翰、許斐平、殷承宗等人童年時代都曾在這裡接受過啟蒙教育。
多少人都渴望的優質教育資源,就在眼前。而鼓浪嶼上的百年名校,卻招不到人。備受生源困擾,只好紛紛出走。但每所學校「出走」時,也都百般糾結萬般情緒——其實不想走,其實很想留。
百年名校的一聲嘆息,也是鼓浪嶼的一聲嘆息。
以人文名揚海內外的鼓浪嶼,現在卻留不住百年名校。這樣的反常,值得我們深思。 (詹文)
部分照片為 廈門日報 王文靜 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