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老舍故居與格格不入的汪曾祺紀念館,老舍也會武術?

2020-08-30 會飛的望秋嘆

老舍之於青島,好比汪曾祺之於高郵,與處於抄襲風波中的汪曾祺紀念館相比,老舍故居顯得格外的合適。沒有網紅打卡地,沒有老舍家宴,老舍民宿,有的,只是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學氛圍。恰如其分的展品,恰如其分的講解,恰如其分的氛圍,就好比老舍與這座海邊小城那樣恰如其分。」這條微博剛發布不久,老舍故居的官方微博就給我點了個贊。也不知道小編有沒有來過揚州,知不知道汪曾祺,去沒有去過剛剛落成的汪曾祺紀念館,但是,這段文字是我剛走出老舍故居時寫的親身感受。畢竟,我可能是第一個去過汪曾祺紀念館後,再到老舍故居參觀的揚州人。




如果沒有汪曾祺紀念館前前後後的那些風波,老舍紀念館也是我來青島很想打卡的地方,畢竟他與汪曾祺是摯友。兩人不僅有著相似的經歷,相同的愛好,在北京經常串門,在文學史上也經常被人拿來比較——一個是陽春白雪,一個是下裡巴人。也正是這原因,才讓我對老舍故居有了更深的嚮往。畢竟,陳丹青笑出聲的只是外觀的抄襲,內裡的空虛才是最可怕的。

與原本的汪曾祺故居一樣,老舍故居也坐落在青島美術館旁的一條不起眼的小巷裡,路口甚至連個標識都沒有。許多人都知道青島的網紅——大學路的拐角,卻不知道僅有兩百米遠,就是老舍的老舍。有許多來參觀的人對此提出過質疑,官方的答覆是:因為老舍先生紀念館比較小,我們很難接待大量遊客,這樣是留給真正喜愛文學和老舍先生的遊客來曲徑探幽的,所以沒有在外面設立標識。




站在故居門口,立刻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文學氛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老舍故居」、大門左側的「老舍·老舍」、右側的「駱駝祥子博物館」,三塊牌子分別代表著這座小樓的非同尋常。眼前的四四方方的兩層小洋房,就是這位文學巨匠生活了四年,創作了世人皆知的《駱駝祥子》的地方。

到了才知道,由於疫情,故居只接受預約參觀,每個小時還只有15個名額。幸運的是,由於來得早,這個時段的預約還沒有滿,而今天也就只剩下此時的5個名額。看來,我與老舍有緣,畢竟幾乎可以獨享這座故居,細細品味這位老人的點點滴滴。




剛走進故居的門,首先聚焦的不是正對面牆上舒乙親筆書寫的前言,而是通道上的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看似與這座充滿文學氣息的故居格格不入,但卻讓人見到了另一面的老舍。一般印象中的作家,都是文弱書生的形象,而作為文壇巨摯的老舍,優雅卻不文弱。在青島居住期間,每日晨起練武,風雨無阻。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屋子中經常會擺放一些兵器,而且皆能運用自如。

與汪曾祺紀念館一樣,門口都擺放著主人的照片。同樣的書生氣質,同樣的看著遠方,同樣的拿著煙,不同的是,老舍的照片沒有汪曾祺紀念館那一堵牆的氣勢,只有小小一塊。想想也是,偌大的汪曾祺紀念館要是擺上這一小幅,豈不大煞風景。




往裡走去,便正式走進了展館。幾個不大的房間,分別擺放著老舍各個時期代表作的各個版本、老舍的樣稿、老捨生前穿過的衣物、使用過的物品……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那面朝著兩扇窗戶,備好筆墨的書桌。這是老舍的書房,所有都是他生前的擺設,甚至書桌靠著的牆壁上,還懸掛著一張他在此伏案寫作的照片。而書桌另一邊的牆上,除了一些老捨生前用過的毛筆、硯臺、筆筒,正中間還掛著他與他夫人胡絜青的結婚照。一切都仿佛他還未曾離開。

此時再想想在汪曾祺紀念館裡看到的書桌,環境早已不是當初的環境,整個書桌、椅子都是從北京搬運過來,擺設在空蕩蕩的展廳中,沒有絲毫的生活氣息。如果汪老還健在,坐在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書桌前,不知還能否寫出那樣的人間煙火。




如果說老舍故居的陳列都是老東西,那你就錯了。在老舍書房旁邊的屋子裡,兩面牆上都擺放著關於《駱駝祥子》話劇、電影的劇照、海報,而正中間播放的是各大電臺曾經對老舍的採訪。其實,從一開始進門,就能隱約聽到老舍的聲音。隨著展覽的深入,越來越清晰,直到你走進這間屋子。老舍那滄桑的聲音在狹小的空間中迴響,不管你是在哪個房間,都會有種,老舍正在隔壁屋與人聊天的錯覺。

走出老舍故居,再回身看看故居前老舍那平易近人的雕塑,一切都是那麼的充實,那麼的文藝,哪怕來這之前你對他還不甚了解。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學氛圍,一切都是那麼的恰如其分。




再回想當初滿懷希望走進汪曾祺紀念館,卻心裡空空的走出來,簡直天壤之別。光是比較兩個故居,可能你會覺得老舍是文風更加人間煙火的那個,汪曾祺是更加的傾向人物的誇張和語言的幽默。

看著眼前恰如其分的老舍故居,回想著充滿設計感、網紅打卡地般卻格格不入的汪曾祺紀念館,不禁讓人感嘆,如今,老舍還是汪曾祺筆下的那個老舍先生,汪曾祺早已不是曾經的那個「汪曾祺」。

相關焦點

  • 北京文博|直播第八站回顧:老舍紀念館
    打造博物館之城@北京文博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直播活動第八站:老舍紀念館觀看人數:332.1萬人次今天下午,「打造博物館之城@北京文博」直播活動通過一直播app「北京發布」、微博@北京發布、@北京文博、@光明網,帶領大家走進老舍紀念館。
  • 遊老舍濟南故居
    ,想起他筆下的那些活靈活現的人:祥子、虎妞、祁老爺子,去老舍故居參觀。老舍故居坐北朝南,黑漆大門朝東。老舍因此給小院取名為「丹柿小院」。老舍喜歡這個幽靜的小院,因為院子不大,方方正正,規矩;地處鬧市,鬧中取靜,雅致。
  • 汪曾祺:據我的印象,老舍先生總是自己給客人倒茶的
    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親自蒔弄的。天氣晴和,他們把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裡,一身熱汗。颳風下雨,又一盆一盆抬進屋,又是一身熱汗。老舍先生曾說:「花在人養。」老舍先生愛花,真是到了愛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無的了。湯顯祖曾說他的詞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俊得花枝助」。葉淺予曾用白描為老舍先生畫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叢中的藤椅裡,微仰著頭,意態悠遠。
  • 濟南的這條狹窄胡同內,竟藏著一座四合院,原來是老舍先生的故居
    老舍先生曾說: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了瑞士,把春天的賜給了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一直喜歡看老舍的作品,來到濟南,今走近老舍故居,感受文學巨匠留給濟南的文化瑰寶,尋覓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他陶醉於秀美安適的泉城山水,也傾情於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在他的筆下,用充滿詩意的語調來寫濟南獨一無二的山水精緻,而用冷峻的幽默描寫了由於當局的馬虎、敷衍、無規劃以及民眾的貧困、因循、愚昧……在南新街58號,這條狹窄的小街胡同內,竟藏著一個古香古色的四合院——濟南老舍紀念館。
  • 傳統文化:老舍與武術的故事
    病癒之後,他認識到強身健體的重要性,從此與武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老舍不僅會舞劍,而且舞得頗有心得,居然編了一本《舞劍圖》。1921年5月中旬,北京市舉行全市小學聯合運動會,這本《舞劍圖》被刊印出來,並免費發放。此書插圖為老舍北京師範學校的同班同學、畫家顏伯龍先生所作。
  • 老舍戲劇節又來了!實景話劇將首次走入老舍紀念館
    實景話劇將首次走入老舍紀念館) 10月22日,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與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四屆老舍戲劇節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第四屆老舍戲劇節將於10月23日至12月27日在北京舉行。本屆戲劇節通過「劇場演出」與「戲劇茶館」文化活動兩大板塊,以劇場演出及線下放映的形式為觀眾帶來十餘部國內外戲劇佳作,以及內容多元、形式多樣的各類戲劇主題活動。
  • 北碚有一處老舍故居,它還有個別名叫「多鼠齋」
    老舍故居是老舍先生位於重慶的故居,位於北碚區城區內,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小別墅,西室一廳。因當時屋內老鼠很多,成群結隊,不僅啃爛家具,偷吃食品,還經常拖走書稿、撲克等物,故取名"多鼠齋"。1938 年 7 月中旬,在九江淪陷武漢無險可守情況下,老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往重慶。據老舍先生自述:「 8 月 14 ,我們到了重慶。」暫時住在公園路青年會裡。
  • 在青島 觀上合丨探訪老舍故居:他在這裡寫下《駱駝祥子》
    齊魯網6月6日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青島聚集了很多的文化名人,可以說是群星璀璨,光耀島城,文化名人故居也成了一條靚麗的風景線,閃電新聞聯合人民視頻推出特別策劃《在青島,觀上合》系列報導,帶您一起「行走青島」。今天逛一逛名人住過的老房子——老舍故居。
  • 探訪老舍梅蘭芳李大釗等人的故居 見證北京城歷史的變遷
    清明節期間,我走進老舍故居「丹柿小院」,與許多不約而同來這裡的人們,為老舍先生獻上一朵菊花,緬懷這位帶給人們幽默與思考的人民藝術家。老舍在北京的故居主要有兩處。一處位於今天新街口北大街的小楊家胡同8號(此前叫小羊圈胡同)。他在這裡出生並且度過了童年時光。
  • 老舍的「人間天堂」,盡頭在太平湖
    倒是他的故居,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院,能得以倖存,化身「老舍故居」「老舍紀念館」,受世人瞻仰;1967年畫家許林邨為其所立的「老舍先生辭世處」石碑,後來也被移放於此,這似乎可以看作是對「生死相依」的另一種註解。
  • 老北京人的故事,解析京味兒作家舒慶春,走進豐富胡同老舍故居
    北京人都知道豐富胡同19號院就是老舍先生的故居,說起老舍先生就算不是北京人也都不陌生人童年的生活給老舍先生很大的影響,因為母親不光給了老舍先生生命,在精神上也是一直引領他的人,去過老舍故居的北京人應該都知道,故居裡有一展櫃展出的是老舍先生的《言語聲片》
  • 汪曾祺 | 老舍先生
    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親自蒔弄的。天氣晴和,他們把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裡,一身熱汗。颳風下雨,又一盆一盆抬進屋,又是一身熱汗。老舍先生曾說:「花在人養。」老舍先生愛花,真是到了愛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無的了。湯顯祖曾說他的詞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俊得花枝助」。
  • 老舍與他筆下的老北京城
    一提及北京,就會說起「京味兒」,而說起「京味兒」,總會想起老舍。有人說,老舍筆下描繪的北京是獨一無二的,他是使京味兒成為有價值的文學風格現象的第一人。通過他筆下的北京,我們能看見一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民俗畫卷。
  • 在濟南的冬天,尋訪老舍先生的故居
    老舍先生曾在濟南生活了四年之久,那麼他為什麼來濟南?家庭生活怎麼樣?這個時期創作了那些作品?帶著久未解開的謎團,懷惴著對先生的崇拜,我沿著文化西路走進了一條幽遠靜謐的胡同一一南新街58號。  這是一座簡樸的四合院,青磚瓦頂,紅漆門柱,門上匾額:濟南老舍紀念館
  • 濟南郵政推出「濟南老舍紀念館開放一周年」紀念郵戳
    濟南郵政推出「濟南老舍紀念館開放一周年」紀念郵戳時間:2015-06-15 21:51   來源:華東在線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圖為濟南郵政啟用的濟南老舍紀念館開放一周年紀念郵戳圖樣 2015年6月14日是濟南老舍紀念館開放一周年紀念日。
  • 實拍老舍青島故居 一部以文學作品命名的博物館
    青島新聞網8月30日訊(記者 龐為 攝影 高瑞徵)老舍先生,本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在青島市市南區黃縣路12號,坐落著老舍青島故居,1936-1937年間,老舍先生在此居住,並完成了他「寫作生涯的第一炮」——《駱駝祥子》。
  • 實拍老舍青島故居 一個以文學作品命名的博物館
    青島新聞網8月30日訊(記者 龐為 攝影 高瑞徵)老舍先生,本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在青島市市南區黃縣路12號,坐落著老舍青島故居,1936-1937年間,老舍先生在此居住,並完成了他「寫作生涯的第一炮」——《駱駝祥子》。
  • 半個多世紀前,老舍從這裡走向太平湖
    老舍是我最為尊崇的作家之一,得知老他的紀念館在燈市口附近,離故宮不遠,便前去造訪。穿過天安門、端門,從午門東側出來走到東華門,進入燈市口西街,老舍故居就在南北向的豐富胡同,門開在胡同西邊,上方挑著一對兒紅燈籠。很普通的小院,因為老舍而為後人參拜不已。
  • 致敬文化前輩老舍
    老舍故居被改造為老舍紀念館,就是讓人們不要忘記你。今天,我有機會走進你的院子,我也用文字來緬懷你。老舍,我敬重的文化前輩。
  • 八十一年前的今天,老舍登上臥龍崗
    八十一年前的今天 老舍登上臥龍崗 1939年夏,老舍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代表的身份,隨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勞團從四川重慶出發,北上慰勞抗日將士,於8月1日到達南陽。(本文發表於2003年9月,原題《老舍說,臥龍崗上林光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