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在江蘇周莊舉辦的一場古樂雅集上,失傳千年的中國最古老樂器合奏形式「琴瑟和鳴」重現,「琴」「瑟」共振共鳴,再現了餘音繞梁的神奇。 盛豔嬌 攝
中新網崑山11月14日電 (黃瑩)一曲古樸大氣的《關山月》再現了「琴瑟和鳴」餘音繞梁的神奇。14日,在江蘇周莊舉辦的一場古樂雅集上,失傳千年的中國最古老樂器合奏形式「琴瑟和鳴」重現,「琴」「瑟」共振共鳴,融成一把琴音在空氣中迴蕩。
這兩個仿古樂器由擅長仿古青銅器技藝的工藝大師金海鷗特製,這也是其繼成功製成我國第一套仿古雙音編鐘、首套玉磬、唐代方響、世界最大的能演奏的「中國鑼」等後,歷時五年鑽研試製而成的古弦樂器。
「瑟」的演奏者,中央音樂學院陳楚富回憶,「這瑟古樸無華,但第一次彈奏就徵服了自己,聲音傳播得清晰而悠遠」。據介紹,這把長1米54,寬10公分的瑟,形制、定弦均按照出土文物復原,弦取絲和金屬的結合,既保留韻又實現亮度,加上雙層音箱結構,聲色比古箏更厚重空靈。而長1米2,寬25公分的特製古琴,也因內部結構的特殊調整,讓看似普通的古琴彈撥效果不同凡響。
金海鷗1962年進入蘇州樂器廠,一次陝西考察出土的一套春秋戰國時期的編鐘,一鍾兩音,令其深受震撼,也開啟了他仿古樂器製作的漫漫長路。他說,現在的古樂器製作大多能做出形,卻發不了聲,高音悶,低音散,演奏還要配個麥克風,一點也不悅耳,或是將西洋樂器拉進來湊音,把中國古樂渾厚圓潤的聲音特質全破壞了。古樂的聲音是中國人骨子裡的聲音,沁人心脾,洗滌心靈,正如武俠小說中所提到的「疏通經脈」之效,這才是真正的來自東方的聲音。
雅集上,《平沙落雁》的雋永清新、《蘭陵王》的盪氣迴腸、《高山流水》的歡暢悠揚、《枉凝眉》的如泣如訴……,聽眾中有人潸然淚下,有人沉醉其中,表情隨曲萬千變換,在樂聲中完成了一場時空的穿越。而一切的吟猱頓挫,曲折虛實,均凝於琴瑟之上的一翻指下功夫。
金海鷗認為,古語有云「禮樂興邦」。撫琴能退敵,亦能治病,對於老祖宗留下的這份寶貴財富,要繼承發揚光大。應加強對古樂器製作工藝的保護,做好詩書禮樂傳統文化的普及,加強創作,激活傳統禮樂的生命力,並通過樂德樂語樂舞陶冶人們情操,提升道德修養。目前他正加緊製作,並與音樂人們合作,希望重現中國古時的「八音(鍾、磬、琴、簫、笙、壎、鼓、柷)齊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