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象牙塔打開美之窗 國內大學藝術博物館透視

2020-11-29 半月談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外觀 黃宗治 攝

半月談記者 馮源 樊攀 譚逸帆

大學是美育的重要場所,這一命題對於現代中國並不陌生。中國大學新典範的締造者蔡元培先生,也是20世紀中國美育的奠基人。可以說,從100年前的「五四」時代至今,象牙塔應該開一扇向著美的窗子,一直是中國大學教育者的理想。100年後的今天,人們欣喜地看到,這扇窗的造型,終於有了堅實的樣態。帶給中國大學美術與文明教育新風氣的藝術博物館,正在校園裡生出細密的根來。

觀眾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參觀「中國與世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獲藏品展」 黃宗治 攝

新建築,歷史在此啟幕

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南角,今年9月開放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度過了第一個秋天。這是一幢外形方正的4層混凝土建築,外立面主要是樸實的清水灰磚,有規律地間雜著一條條紅磚。設計方曾表示,外觀靈感來自於中國用多色磚石堆砌建築的傳統。

如此中式風格,是在向一位於海外努力弘揚中國藝術傳統的前輩致意。2007年,正是受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國際藝術史名宿方聞「讓中國藝術史回家」夙願的感召,浙江大學與方先生達成初步合作意向。2011年5月22日,承載著方聞先生一生宏願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奠基。

方聞先生的夢想,在中國大陸還有另外一個「分身」,就是那座位於清華大學東門旁,以光影飛動的幾何線條引人注目的建築——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從1926年的「考古陳列室」,到1948年成立文物館,到2003年清華藝術博物館項目在方聞先生的啟發下啟動,再到2016年博物館正式落成對公眾開放,幾代清華人的美育夢想凝聚於斯。

清華、浙大,兩大夙昔以理工科見長的知名學府相繼建成藝術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在中國的東風第一枝,正在發芽。

觀眾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參觀「漢唐奇蹟之北朝記憶——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數位化展覽」 黃宗治 攝

新教育,文明在此交融

自開館至今年10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已舉辦展覽56場,包括16個國際展,接待觀眾180.5萬人次。從展現230餘件阿富汗珍寶的「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到展出我國一級文物多達189件的「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去清華看展覽」已成為京城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而在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四大開館展覽就足以令人流連:「中國與世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獲藏品展」「國之光——從《神州國光集》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展覽」「漢唐奇蹟之北朝記憶——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數位化展覽」「漢唐奇蹟:中國藝術狀物傳統的起源與發展特展」……講述藝術史的榮光,也講述藝術史工作者的夢想,其策展理念之新穎先進,引得業界一片好評。

「我們的博物館之所以命名為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是因為這兩個領域是文明史研究和教育的核心領域,我們希望博物館可以彌補目前中國大學於此缺乏真正國際對話能力的遺憾。」說起博物館,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言辭懇切。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也表示,清華對博物館的定位以全球化視野為先,不僅關注中國藝術,也關注世界藝術,讓觀眾能夠近距離接觸不同地域與時代文化藝術的結晶。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入藏的顏真卿楷書西亭記殘碑 譚逸帆 攝

新希望,美育在此重造

讓藝術博物館落戶大學,清華與浙大是令人欣喜的探路者,後來者的身影也逐漸浮現。那麼,要在這條路上行穩致遠,今天中國的大學,應當留心和思考什麼?

首先,正如兩所大學藝術博物館負責人都提到的,對藏品做好「把關」是博物館確立清譽、奠基名聲的前提。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表示,館內專業人員會悉心對徵集的藏品進行預審。如果館內缺乏相應門類的專業鑑定人員,他們還會盡力諮詢國內外專家。部分通過預審的重要藏品,還要由浙江省文物部門鑑定。

作為身在大學的藝術博物館,展覽理應有不一樣的視角,體現更為深刻的學術脈絡,這是杜鵬飛對於清華博物館的願景,也是諸多專家對中國大學建設藝術博物館提出的期待。當「學術策展」成為國際高水準美術館重要展陳的一種共識,作為國內美術館新生力量的大學藝術博物館,更應有此自覺。

觀眾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觀「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吳建路 攝

進一步而言,各界寄望於中國大學藝術博物館的,更有新美育氛圍的營造。當多元文明、不同風土的藝術精華成為大學藝術博物館的「物質基礎」,如何打通象牙塔中「美美與共」的理想與面向社會「有教無類」的責任,就成為中國大學藝術博物館未來最重要的課題。對校內教學而言,是如何讓更為開放而生動的「實物教學」走進各學科學生心裡;對服務大眾而言,則是如何令其在「打卡」之餘,還能感受到來自往昔與他處的美創造性轉化的力量。篳路藍縷者,請無負期待。

相關焦點

  • 在廣州塔打開「嶺南之窗」
    1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廣州木雕、潮州木雕精品作為第一批非遺精品,將搬進城市地標廣州塔與遊客和市民見面;以廣州塔為舞臺、以新中軸為背景,「梅花獎」粵劇名家將與發燒友「零距離」接觸;由年輕人打造給年輕人的「潮墟」,將在廣州國際媒體港上演非遺與文創的「最新玩法」;遊客必經的廣州塔地鐵站,也將成為嶺南非遺文化的展示空間……在以廣州塔為核心的沿江區域,將創新性地成為非遺展覽、展示、展演、展銷的「嶺南之窗」,為非遺傳承傳播再造
  • 廣州塔VR體驗館上線,嶺南之窗非遺展覽二期開展
    為助力營造「雲山珠水、吉祥花城」慶「雙節」的濃厚節日氛圍,城投集團在旗下項目精心策劃多場特色主題活動。 「魅力廣州·VR體驗館」全新上線 為豐富登塔遊客遊玩體驗,廣州塔打造VR/AR+5G+MT線上線下遊覽新模式,為文旅產業數位化賦能,廣州塔「魅力廣州·VR體驗館」9月28日盛大開業。
  • 昆明市博物館開啟藝術欣賞之窗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昆明市博物館開啟藝術欣賞之窗&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昨日,在昆明市博物館,《楊麗萍工筆畫展
  • 如今的藝術安於自己建構的象牙塔,並以為是舒適區。
    書畫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文化活力的顯現是在於其在民間的影響力與普及程度,如今的藝術展覽是把圈子做小,一個個安於自己建構的象牙塔,並以為是舒適區,其實不然,一個失去關注度的圈子會被拋棄,更何況在這種各自奔命已然疲憊不堪且媒體發達,音頻誘惑日增的社會環境之下中國的很多博物館已經少人問津,多淪為偽文藝們打卡標地。
  • 走進象牙塔準備好了嗎? 大學人際關係很重要
    走進象牙塔準備好了嗎?大學生活豐富多彩,為學生展現青春風採提供了廣闊平臺。圖為泉州師院的學生在校運會開幕式上表演。(泉州師院供圖)核心提示現在,有不少「準大學生」已經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終於可以鬆口氣,憧憬未來的大學生活。離開學只剩一個月了,這段時間可以做些什麼?上大學需要準備什麼?在色彩斑斕的大學裡,如何生活得多姿多彩?
  • 大學不再是象牙塔,關係成為上升天梯
    學校自古至今就是用來傳播學問的地方,而大學又是所有學府中比較高等的,所以以前有很多人都象徵意義的稱大學為象牙塔。大家都會認為在大學裡面,只要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就能讓自己的未來做出質的變化,殊不知大學裡面任何需要得到的都是需要靠關係的。
  • @廣州人,請您打開嶺南之窗,這是屬於我們的榮耀
    李雲迪與一眾藝術名家一起舉行了開幕儀式!嶺南之窗以廣州塔為核心, 以其區域為延續,進行非遺展覽、展演、展銷。以嶺南非遺文化主題站與「潮墟·CPARTY」同步亮相,過不過癮?我們一起先睹為快!,涵蓋非遺文創、廣府美食、藝術集市、直播節目等。
  • 象牙塔 你能給我什麼?
    眼下高考的熱浪剛剛退去,將有一大批考生滿懷希望的走進他們嚮往的象牙塔,他們在走進象牙塔後會不會也將面對「畢業即失業」這樣的困境?江西萬通學子就業輕鬆網易教育訊 曾幾何時,中國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負載者,給人留下以聖潔、高貴的印象,被人們冠以象牙塔的美譽。
  • 從商脈到文脈,復星蜂巢城市為武漢打開「世界之窗」
    8月22日,在代表著武漢商業文化之源的漢正街,又迎來一場文化盛事:一場關於「藝術與生活」的精彩對話在長江之濱的武漢BFC復星外灘中心上演,用文化產業的力量為武漢打開一扇「世界之窗」。同時,我們擅於用藝術嫁接在建築載體上,讓藝術融於空間、融於生活,也引領城市創新。」馬海金也表達了藝術之於公眾的重要作用,「在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對生活的體驗性越來越強,要一些不一樣的,復星在做很多創新的時候,其實走在了前面,尤其是把公共藝術放在了特別重要的位置,也讓空間設計更有魅力,帶給大家更多美的享受,真正能夠滋養我們的生活。」
  • 2020廣州嶺南之窗主題展(時間+地點+活動安排)
    ,「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正式啟動,這是以廣州塔、廣州國際媒體港片區為核心,順應「夜間經濟」「休閒經濟」等文化消費新趨勢,提升建設的城市文化體驗消費區,致力建立「非遺文創+」展示集散中心,活動區內包括嶺南文化主題展覽、非遺展示展演、文創展銷、直播間、特色餐飲等板塊,是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的重要舉措。
  • 大學生話劇跨出象牙塔 贏得市場的秘訣是什麼?
    原標題:大學生話劇跨出象牙塔 贏得市場的秘訣是什麼?  原標題:大學生話劇跨出象牙塔   日前,一部由「90後」大學生創排並演出的小劇場話劇《太太學堂》從深圳來到成都,連演兩場。無獨有偶,演出現場,由南京大學在校學生創排的話劇《蔣公的面子》也借雞生蛋,將第二輪商演宣傳單遞到觀眾手中。《太太學堂》商演12場收回成本,《蔣公的面子》全國巡演80多場,票房達200多萬元,11月還將赴美國演出。從學校到劇場,大學生話劇贏得市場的秘訣是什麼?
  • 代表歸來:郝燕玲 走出象牙塔
    代表歸來:郝燕玲 走出象牙塔   2002年11月20日08:02  人民網   十六大代表、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郝燕玲教授日前剛一回校
  • 國內旅遊:深圳「世界之窗」——感受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
    國內旅遊:深圳「世界之窗」——感受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在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孕育了獨特的現代文化和人文景觀。看過精彩的茶道表演,我穿過一段林蔭小道,便看到了一座通身金光燦燦的塔。雖是微縮模擬的景觀,但是微縮的仰光大塔完美還原了真塔頂的金傘以及尖端的一顆巨鑽,塔的周圍懸掛著數以千計的金銀鈴鐺。這是緬甸佛教文化最崇尚的佛塔,也是緬甸的國家象徵。微縮亞洲區,不僅有神秘古老的建築,還有東南亞的水鄉風情。方寸之間,將亞洲這個地區的文化之歌盡情傳唱出來。
  • 劉道玉:辦幾所象牙塔式大學又何妨
    例如,哈佛大學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耶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與光明」;劍橋大學的校訓是「此乃啟蒙之地,智識之源」;史丹福大學的校訓是「願學術自由之風勁吹」,等。 世界大學起源於中世紀。於1087年創建的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是公認的第一所大學。
  • 走出象牙塔是文創產品的制勝之道
    新開發的產品讓久居深宮的後宮娘娘戴上了VR眼鏡,高冷的皇帝成為遊戲主角,「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成為網紅式的金句……隨著近年來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單位對文化衍生品潛心開發,一些承載豐富文化內涵並具有突出使用價值、欣賞價值的文化創意產品陸續面世。從「故宮淘寶」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天貓旗艦店,從線上網店到線下實體體驗館,文創產品開發成為文博單位下功夫做的一件事。
  • A·P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文章開頭的戶外廣告上,是維梅爾的一幅《拿水罐的少女》,畫的旁邊寫著「OPEN A WINDOW ON THE WORLD」,意思是「打開世界之窗」,雖然這裡的「世界之窗」指的是「世界藝術之窗」,但是從這
  • 大學藝術博物館 不僅僅是為了審美教育
    在世界博物館之林中,大學博物館是其中一道特別亮麗的風景線。近年來,大學博物館在國內也越來越受到普通公眾的關注。據報載,南京大學永寧博物館日前舉行奠基儀式,標誌著南大80年博物館夢終成真o南京大學永寧博物館規劃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建成後將集中收藏與展示南大所有文物,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科和藝術類藏品。去年9月,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
  • 「嶺南之窗」來了 八大非遺亮點等你尋
    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打響「四大文化」品牌,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聚焦建設嶺南文化中心,提升嶺南文化輻射力影響力,廣州市多個部門聯合發力,將以廣州塔為核心,以其周邊沿江區域為基礎空間,以非遺展覽、展示、展演、展銷為形式,策劃實施「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並於昨晚在廣州塔二層千人慶典大廳舉行了啟動儀式。
  • 解讀地鐵泰山路站藝術設計 三條軸線打造青島之窗
    透過一扇扇充滿歷史感的窗戶,透視出現代的城市影像,青島地鐵2號線西段開通至今,泰山路站的藝術設計吸引了過往乘客的注意,為乘客打開了一扇扇展示建築文化與城市溫度的「青島之窗」。  據了解,泰山路站的藝術設計由來自中央美院的設計團隊擔綱。青島籍藝術家李震、陳立博等設計師最終以德華銀行、德國啤酒廠、青島火車站等百年青島典型建築上的造型各異窗戶為靈感來源,經過和青島本地相關文史專家研究考證,遴選出適合藝術創作的舊址的窗戶造型。藝術品通過不鏽鋼精鑄浮雕的藝術語言,並有選擇地給公眾標註窗戶的出處。
  • 「深閨」裡的期待 浙江高校近20個博物館亟盼走出象牙塔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擁有博物館的高校有100多個,浙江高校的象牙塔裡就建有近20個五花八門的博物館,全部免費對外開放——浙江大學的醫學人體博物館、地質博物館、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浙江師範大學的非洲博物館,浙江工商大學裡的浙商博物館,浙江中醫藥大學的中醫藥博物館,溫州大學的發繡博物館,浙江旅遊職業學院的旅遊博物館,僅僅一所中國美術學院就擁有中國國際設計藝術博物館、民間藝術博物館、中國美院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