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外觀 黃宗治 攝
半月談記者 馮源 樊攀 譚逸帆
大學是美育的重要場所,這一命題對於現代中國並不陌生。中國大學新典範的締造者蔡元培先生,也是20世紀中國美育的奠基人。可以說,從100年前的「五四」時代至今,象牙塔應該開一扇向著美的窗子,一直是中國大學教育者的理想。100年後的今天,人們欣喜地看到,這扇窗的造型,終於有了堅實的樣態。帶給中國大學美術與文明教育新風氣的藝術博物館,正在校園裡生出細密的根來。
觀眾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參觀「中國與世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獲藏品展」 黃宗治 攝
新建築,歷史在此啟幕
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南角,今年9月開放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度過了第一個秋天。這是一幢外形方正的4層混凝土建築,外立面主要是樸實的清水灰磚,有規律地間雜著一條條紅磚。設計方曾表示,外觀靈感來自於中國用多色磚石堆砌建築的傳統。
如此中式風格,是在向一位於海外努力弘揚中國藝術傳統的前輩致意。2007年,正是受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國際藝術史名宿方聞「讓中國藝術史回家」夙願的感召,浙江大學與方先生達成初步合作意向。2011年5月22日,承載著方聞先生一生宏願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奠基。
方聞先生的夢想,在中國大陸還有另外一個「分身」,就是那座位於清華大學東門旁,以光影飛動的幾何線條引人注目的建築——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從1926年的「考古陳列室」,到1948年成立文物館,到2003年清華藝術博物館項目在方聞先生的啟發下啟動,再到2016年博物館正式落成對公眾開放,幾代清華人的美育夢想凝聚於斯。
清華、浙大,兩大夙昔以理工科見長的知名學府相繼建成藝術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在中國的東風第一枝,正在發芽。
觀眾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參觀「漢唐奇蹟之北朝記憶——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數位化展覽」 黃宗治 攝
新教育,文明在此交融
自開館至今年10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已舉辦展覽56場,包括16個國際展,接待觀眾180.5萬人次。從展現230餘件阿富汗珍寶的「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到展出我國一級文物多達189件的「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去清華看展覽」已成為京城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而在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四大開館展覽就足以令人流連:「中國與世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獲藏品展」「國之光——從《神州國光集》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展覽」「漢唐奇蹟之北朝記憶——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數位化展覽」「漢唐奇蹟:中國藝術狀物傳統的起源與發展特展」……講述藝術史的榮光,也講述藝術史工作者的夢想,其策展理念之新穎先進,引得業界一片好評。
「我們的博物館之所以命名為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是因為這兩個領域是文明史研究和教育的核心領域,我們希望博物館可以彌補目前中國大學於此缺乏真正國際對話能力的遺憾。」說起博物館,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言辭懇切。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也表示,清華對博物館的定位以全球化視野為先,不僅關注中國藝術,也關注世界藝術,讓觀眾能夠近距離接觸不同地域與時代文化藝術的結晶。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入藏的顏真卿楷書西亭記殘碑 譚逸帆 攝
新希望,美育在此重造
讓藝術博物館落戶大學,清華與浙大是令人欣喜的探路者,後來者的身影也逐漸浮現。那麼,要在這條路上行穩致遠,今天中國的大學,應當留心和思考什麼?
首先,正如兩所大學藝術博物館負責人都提到的,對藏品做好「把關」是博物館確立清譽、奠基名聲的前提。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表示,館內專業人員會悉心對徵集的藏品進行預審。如果館內缺乏相應門類的專業鑑定人員,他們還會盡力諮詢國內外專家。部分通過預審的重要藏品,還要由浙江省文物部門鑑定。
作為身在大學的藝術博物館,展覽理應有不一樣的視角,體現更為深刻的學術脈絡,這是杜鵬飛對於清華博物館的願景,也是諸多專家對中國大學建設藝術博物館提出的期待。當「學術策展」成為國際高水準美術館重要展陳的一種共識,作為國內美術館新生力量的大學藝術博物館,更應有此自覺。
觀眾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觀「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吳建路 攝
進一步而言,各界寄望於中國大學藝術博物館的,更有新美育氛圍的營造。當多元文明、不同風土的藝術精華成為大學藝術博物館的「物質基礎」,如何打通象牙塔中「美美與共」的理想與面向社會「有教無類」的責任,就成為中國大學藝術博物館未來最重要的課題。對校內教學而言,是如何讓更為開放而生動的「實物教學」走進各學科學生心裡;對服務大眾而言,則是如何令其在「打卡」之餘,還能感受到來自往昔與他處的美創造性轉化的力量。篳路藍縷者,請無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