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具與酒具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從形狀看有茶杯、茶碗、茶壺、茶盞等;就物質材料看有瓷玻璃、糖瓷、漆器以及金、銀、銅、錫、玉、瑪據、木、竹等製成的各式茶具。即使葉相同,不同質地的茶具所泡出的茶,也會出現不同的色澤浙江龍泉青瓷茶具,它的造型古樸拙雅,色澤青瑩柔和,歷來為中外人土所讚賞。古代品茶能手陸羽稱它「類玉」、「類水」。「越瓷青而茶色綠」。
福州的脫胎漆器茶具與傳統的「廣彩」茶具,施金添彩,鑲玉嵌銀,顯得金碧輝煌,人們用它泡茶品茗時,就能領略到一番富麗華美的韻味。著名的江西景徳鎮白瓷茶具」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用它泡茶無論是襯託綠茶湯色的清翠碧還是村託紅茶湯色的棕紅鮮亮,都十分協調悅目,茶具優美的造型,給人以括靜淡雅之美感。在眾多的茶具中,著名的江蘇宜興紫砂茶壺堪稱一絕。它面市於北宋年間,據傳,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謫居宜興時,就特別喜愛一種提梁式的紫砂茶壺,這種茶壺後來被人們稱為「東坡壺」,沿用至今。
據介紹,一般高型口小的,適合物紅茶,泡出的茶深而味香濃;矮型口大的,宜於綠茶或花茶,泡出的花色碧綠而味清醇。當我們剛從商店購來紫砂壺時,應先用細砂輕輕打磨,清水洗淨後放到鍋內蒸一兩次,就會讓人感到美亮光潔,泡茶前先用開水衝洗內外這樣放茶衝泡就會茶香四溢。我國發行的郵票,多次介紹了中國古代茶具。1973年發行的一枚面障4分的出土文物郵票,即以元代青花鳳首扁壺為圖案。194年發行的宜興紫砂壺珍,是以明、清及現代4個茶壺名品為圖案,並配有吟唱飲茶的草書詩臺在1989年發行過一套4枚的「茶壺」郵票,介紹了紫砂壺、黃泥壺、友壺、朱泥壺等名茶具。1991年又發行了一套5枚的「故宮名壺」,多是古代這些票反映了我國茶具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我很早就開始使用酒具了,最早的文字甲文和金文中就有酒這個字西」。在西安半坡村遺址出土的古物中,就有距今7000多年的造型如西」字的陶器,而距今4000多年的山東大汶口進址中則出土了大量的陶製酒具一尊、豆、杯等。古代酒具的造型十分複雜,這與古人對自然的崇拜有關。不少酒具製成動的形狀,並有相應的銘文和圖案。酒器上多有鳥、虎、象、羊、牛等動物造型,它反映了古代上層社會及宮廷內的飲酒風俗,充滿著一種濃厚的原始宗教圖騰氣息。中國酒具最早是陶瓷質地,後來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出現,產生了青銅青銅酒具在商代發展到鼎盛,它講究配套,最簡單的青銅具是以爵、觚等組成。較大的酒具,則包括了盉、尊、卣、壺和罍等飲具和容具,最高級的則有力.就、尊等。
它們不僅用於日常飲宴還被運用於祭祀活動,故又被稱為禮器周朝的酒具比商朝簡單了許多,主要用具只有壺、盉和杯。漢朝的酒具又追於簡單、實用,也沒有商代那種繁雜的體系。隋朝是一個腐敗的朝代,隋好帝為了與君臣歡宴,令工匠做了一整套遊戲用的酒器。工匠製作了一種高二尺的用機械控制的木人,安在船上,每條船上有5個木人,一人舉杯,一人韓酒後,一撐船,兩人蕩槳。船繞曲水池隨岸而行,每到有坐客處就停住,客人可以隨時取杯飲酒,飲畢還杯於木人,它就回向捧甕木人,酌滿酒杯,船又向前行駛。唐代社會富足,和平盛世,酒風大張,酒具又得到了一個發展的好時機。上會常用金銀製成酒具,官廷往往以金銀酒具賞賜給宮廷外的官員文人等,就健代的金銀酒具數量甚多,使用也很普遍。金銀酒具還成為唐代詩人常詩的寶物。白居易在一首詩中吟:「信題霞綺緘情重,酒試銀觥表分深。」李的他寫到:春風東來忽相過,金淥酒生微波。宋代保持了唐代崇尚金銀酒具的風氣,還盛行玉製酒具,宋人陸遊曾寫到「要知吾輩不凡處,吸已幹雙玉船。」宋代民間酒具中還有用注子、注碗及酒經瓶。
注子就是酒壺,用銅或瓷製成,其形如器蓋,與注子相配套的是注碗,它是瓷質的碗狀器皿,使用時在注碗中盛熱水,然後將裝有酒的注子置於其中,把酒燙熱,稱為溫酒。明清兩代隨著陶瓷業的大發展,高檔的、藝術性的陶瓷酒具逐漸取代了金銀玉質酒具,並廣為宮廷等上層社會使用。明代之後,人們開始廣泛使用小型酒具,酒器的小巧化,反映了古代酒由淡薄到濃烈的變化。到了清朝,還出現了一些更實用的酒具,如背壺、自斟壺。背壺是一種可以隨身攜帶的酒壺,適於一人獨自飲用。從夏商的一整套複雜酒具,簡化到明清乃至今日的壺、杯、盞、瓶等,反映了中國酒具文化所走的是一條返璞歸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