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鐸說:傳播學學派知識點是每年考研的硬骨頭,主要有三個學派: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和媒介環境學派。學派相關的知識點僅靠背參考書是很難掌握好的。如果報考院校重點考察學派更是要從現在開始積累、去理解、分析才能寫出最好的答案。
核心概念解析
一、媒介環境學的內涵(名詞解釋、論述題常見考點)
1、媒介環境學由尼爾·波茲曼公開提出,該理論學派從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出發,研究媒介在社會中的作用。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是20世紀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傳播學派。經過三代學者的努力,它已成為與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鼎力的第三學派,探究媒介與人類社會文化的關係。作為媒介研究領域之一,媒介環境學的獨特性表現在將研究重點放在研究傳播技術本質或內在的符號和物質結構如何對文化導致深遠的微觀及宏觀的影響。
2、媒介環境學認為,「媒介即是環境」,「環境即是媒介」,它有3個互相聯繫的理論命題:(1)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媒介的物質屬性結構和符號形式具有規定性的作用,對信息的編碼、傳輸、解碼、儲存產生影響,對支撐這些傳播過程的物質設備也產生影響;(2)傳播媒介有偏向性:思想情感偏向,時空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會偏向,形而上偏向,內容偏向,認識論偏向等,讀者對伊尼斯的時空偏向論和麥克盧漢的感知偏向論已經比較熟悉;(3)傳播技術對文化產生影響。(注意:三個理論名詞經常會單獨拿出來考!!!)
二、媒介環境學的發展階段(主要在了解,有助於掌握媒介環境學的整體脈絡,考試一般不會出題,但是知識性很強。)
1、媒介環境學的第一階段:開創新思路這一階段主要代表人物有伊尼斯、麥克盧漢、路易斯·福斯戴爾等,和先驅們相比,他們明確了媒介的定義,同時也更加專注於媒介與人關係的探討,媒介環境學正式在學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伊尼斯和麥克盧漢是多倫多學派閃耀的「雙子星」,其思想觀點引發了巨大的關注與討論
2、媒介環境學第二階段:選取研究重點和第一階段的伊尼斯和麥克盧漢相比,第二階段的代表人物尼爾·波茲曼和詹姆斯·凱利均是選取了媒介環境學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階段進行研究。尼爾·波茲曼表達了對電子媒介的抗拒和對印刷時的留戀與推崇,而詹姆斯·凱利則是堅持主張把傳播當文化進行研究。他們將第一階段學者的研究結論細化深入,以獲得更進一步的結論。
3、媒介環境學發展第三階段: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保羅·萊文森、林文剛和埃裡克·麥克盧漢是媒介環境學第三階段的領軍人物。其中萊文森和林文剛是波茲曼的弟子,均屬於紐約學派。而埃裡克·麥克盧漢是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兒子,是多倫多學派的代表人物。在這一階段,學者們研究對象更貼近時代發展趨勢,著眼於最新科技對人的改變和影響。
三、媒介環境學中的媒介思想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媒介環境學派研究分5個向度)
1、泛媒介觀
與媒介環境學持有的泛技術觀相聯繫,泛媒介觀也是媒介環境學的特點之一。從窄義上的大眾媒介,到口語、字母文字、象形文字、泥版、莎草紙、羊皮紙,再到汽車、住宅、武器等都可以納入媒介的範疇之中。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就詳細分析了近三十種媒介形式。
2、媒介的偏向
媒介環境學認為,媒介並非中性的,而是有獨特的偏向。媒介的偏向這一命題是媒介環境學的核心命題之一。這是對媒介性質的研究。伊尼斯認為媒介有時間和空間的偏向,麥克盧漢將其發展為媒介的感官偏向,波茲曼繼承了這一命題,指出了媒介的意識形態偏向,萊文森指出了媒介的人性化偏向,梅羅維茨提出了媒介的前區偏向和後區偏向。後來尼斯特羅姆設計了一套理論來概括媒介偏向這一理論: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偏向、時間、空間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會偏向、形而上的偏向、內容的偏向、認識論的偏向。而正是媒介的偏向理論引出了媒介環境學的另一命題,即媒介對人的心理、認識、思維及對社會、文化等產生的影響與媒介的偏向有關。
3、媒介即環境
這是媒介環境學的最核心的命題之一,也是其理論架構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媒介環境學的定義是將媒介當作一種環境來研究。這一命題的內涵包括:作為感知環境的媒介、作為符號環境的媒介、單一媒介環境或多重媒介環境、作為媒介的環境。這一核心命題來自艾呂爾的技術環境思想和芒福德的社會生態理論。麥克盧漢首創了這一術語,波茲曼定義和闡釋了這一術語並創辦了這個學派。隨後的學者豐富了這一理論命題。媒介不僅是環境的一部分,還塑造著環境及其中的一切。生存於其中的人依靠環境,也反過來塑造著環境。媒介環境學致力於研究人類生存其中的媒介環境,並力圖達成人和環境的平衡。這是媒介環境學的終極目標。
4、媒介史研究
媒介史研究是媒介環境學派的又一核心研究範式。它以技術為維度,將人類傳播史劃分為口語時代、文字時代、印刷時代和電子媒介時代四個前後相續、重疊的時期。媒介環境學者關注在每個時期佔主導地位的媒介變遷和流變,以及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有學者對單獨的媒介技術的歷史進行了考察,如芒福德對印刷術、攝影術等的研究,萊文森對新新媒介的研究,波斯曼對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的探究,翁對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的分析等。也有學者考察了整個了媒介史,如伊尼斯從歷史的宏觀角度考察了自口語時代到電子媒介時代的媒介與文明的關係,萊文森考察了字母、印刷術、攝影術、電報、電話、電、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出現在歷史上的重要傳播媒介。這是媒介環境學派獨特的媒介歷史研究視角。
5、媒介的影響
對媒介本身的重視不得不關注媒介的影響。伊尼斯考察了媒介對文明的印象。麥克盧漢研究媒介對人的感知、心理和社會的影響。波茲曼研究了電子媒介對童年的影響及對印刷文化的侵蝕。翁探究了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對人的心理和思維方式的影響。萊文森分析了媒介對認識的影響以及新新媒介帶來的諸多弊端。梅羅維茨則解析了媒介對社會日常生活的影響。眾多學者對媒介的影響的研究都涉及到了媒介的好處和壞處兩個方面。媒介環境學者不僅關注媒介在宏觀層面的影響,也關注其在微觀層面的影響。媒介環境學試圖探究媒介是否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更壞。這一任務的完成正好體現在對媒介影響的分析中。
歷年真題梳理
對比「XX環境」與「媒介環境」(2019蘇州大學440真題)議程設置是如何被發現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試舉例當下環境中議題設置在社會共識和輿論引導方面起到的作用?(2018年上海大學考研真題)媒介環境學派(2017年南京師範大學考研真題)談談你對「作為環境的媒介」的理解及其在傳播學研究領域的三個命題?(2016年上海大學考研真題)談一談你對「作為環境的媒介」的理解及其在傳播學研究的意義?(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考研真題)
相關論文拓展
媒介環境學:從邊緣到廟堂——何道寬《新聞與傳播研究》媒介環境學辨析——何道寬《國際新聞界》尼爾·波茲曼與媒介生態學——李曉雲《新聞界》異軍突起的第三學派——媒介環境學評論之一——何道寬《深圳大學學報》媒介環境學派的媒介影響觀變遷——以媒介技術為視角——張凌霄《當代傳播》要深入了解「媒介環境學」,一定要留意「何道寬」老師的文章!
編輯 | 木鐸團隊
策劃 |墨墨學長
主編 | 元元學姐
木鐸考研,新聞傳播學考研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