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與概述

2020-12-21 中國社會科學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與概述

2012年04月13日 10:42 來源: 作者:方筱筠

字號

內容摘要:一定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在一定社會的長期實踐中孕育形成的。一定社會核心價值的確立和建構,絕然離不開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對社會意識形態及思想道德層面的基本要求。中國封建社會所以能夠維繫兩千多年,創造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東方文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形成了具有自己特定內涵的核心價值觀,這就是 「禮、義、仁、智、信」,其本質核心是「仁」。以「仁」來塑造社會、教化人生,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文化中,「仁」既是一種道德規範,更是一種社會理想,同時還是一種政治綱領。正是這樣一種核心價值觀及其在思想道德領域延伸與展開所形成的種種具體價值範疇,使中國封建社會得以維繫、變革與發展,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方筱筠 攝影 孟繁傑 視頻製作 鄭佳麗

 

包心鑑教授(右)接受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專訪。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張國產 攝

 

  嘉賓介紹:包心鑑,男,l949年生,江蘇淮陰人。現任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巡視員(正廳級),研究員,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曾長期擔任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政治學研究會會長,山東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山東省統戰理論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高校客座教授,山東科技大學特聘教授、文法學院名譽院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三個基本要素:

  社會制度的性質、社會形態的本質、社會發展的趨向

  記 者:
包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網的採訪。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並明確要求:「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那麼,人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融入與實踐過程中,必然會提出進一步提煉與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能否請您給我們解釋一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

  包心鑑:好的,你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自從中央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重要範疇,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提煉概括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後,人們就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或核心價值觀是什麼?搞清楚這個問題,對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我認為,任何社會都有一定的價值觀念、價值標準和價值指向。所謂核心價值觀,是指能夠體現社會主體成員的根本利益、反映社會主體成員的價值訴求,對社會變革與進步起維繫和推動作用的思想觀念、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

  一定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在一定社會的長期實踐中孕育形成的。一定社會核心價值的確立和建構,絕然離不開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對社會意識形態及思想道德層面的基本要求。中國封建社會所以能夠維繫兩千多年,創造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東方文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形成了具有自己特定內涵的核心價值觀,這就是 「禮、義、仁、智、信」,其本質核心是「仁」。以「仁」來塑造社會、教化人生,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文化中,「仁」既是一種道德規範,更是一種社會理想,同時還是一種政治綱領。正是這樣一種核心價值觀及其在思想道德領域延伸與展開所形成的種種具體價值範疇,使中國封建社會得以維繫、變革與發展,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同時我們又必須清醒地看到,由於以「仁」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是建立在以小農經濟為主要形式的封建社會生產關係和以皇權政治為主要形式的封建社會政治關係基礎之上的,因而這樣一種核心價值又具有極大的歷史局限性和狹隘性,對於今天我們社會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範仍然會產生深重的消極影響。因此,對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及其所深刻影響的封建文化,我們只能批判地傳承而絕不能簡單地複製。

  西方國家在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農業化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型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自由、民主、平等」為基本內容的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核心價值觀的本質是對個人權利和利益的承認與尊重。這一核心價值觀,是對封建專制主義的強大批判力量。把社會進步建立在對個人的地位與價值充分尊重的基礎上,這是現代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之處,也是值得借鑑的地方。以「個人利益至上」為核心價值觀,在當代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保護隱私、尊重人權、倡導平等等具有積極意義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內生出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價值傾向。因此,我們既要大膽借鑑現代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包括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成分,又要劃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界限,防止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價值取向對我們的影響。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我認為主要應該包括三個基本要素:一是社會制度的性質,二是社會形態的本質,三是社會發展的趨向。當前思想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根據我們社會制度的性質、社會形態的本質和社會發展的趨向來提煉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具有內在的規定性

  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外在的表象性

  記 者:
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地位及要素構成分析得十分透徹,那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包心鑑:我認為,核心價值觀是一定社會的性質、本質和發展趨向的集中體現。核心價值觀在意識形態和思想道德等層面的延伸與展開,即形成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核心價值觀是根本,具有內在的規定性;核心價值體系則是表現,從屬於一定的核心價值觀,具有外在的表象性。比如,中國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禮、義、仁、智、信」,其本質核心是「仁」。它延伸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就提出了「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等,這個就可以稱之為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外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兩者應該有機地統一起來。

  記 者:我黨通過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它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思想引領性,是加強全社會思想政治建設的根本指針和強大動力。在高度重視和深入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從理論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進一步的提煉。您認為,我們在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遵循的原則:

  制度性、引領性、包容性、普及性

  包心鑑:我認為在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制度性,即要符合社會制度的本質。因為核心價值觀本身就是社會制度的體現,不同的社會制度肯定具有不同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要從社會制度層面來構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而不能僅僅局限在人們的道德和思想的層面。制度問題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遠性,一個好的社會制度會影響著人們朝著遠大的目標發展,也能構建起高尚的核心價值觀。

  第二個原則是引領性,即要具有價值引領作用。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發展趨向的集中體現,不能就事論事。一種進步的核心價值觀,它來自於社會又高於社會,能夠引導廣大社會成員向前看、往前走,能夠引領和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要有前瞻性和導向性,要注重形成全社會都能遵循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導向。

  記 者:包老師,您剛才說的前瞻性很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要十分注重對廣大社會成員的領引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許剛提出來時,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認同的,但是在實踐和推廣的過程中,大家就慢慢認同了。這需要一個人們接受的過程。西方社會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也同樣經歷了實踐、推廣再達到共識的過程。

  包心鑑:是的,資本主義社會「自由、民主、平等」的核心價值觀,經歷了一個很長時間的啟蒙和普及的過程,在實踐中為廣大社會成員所接受,從而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鞏固與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我們現在也需要類似這樣能夠引領社會進步的核心價值觀,雖然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但是我們的價值目標和導向必須著眼長遠。

  第三個原則是包容性,即要立足中國國情,既要積極吸收我國傳統的優秀的價值規範和標準,又要充分學習資本主義社會先進合理的道德規範和價值標準,把歷史、現實、西方和未來有機地統一起來。

  記 者:這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傳統的優秀文化和當代的先進文化結合起來,把中國的先進文化和世界的先進文化結合起來。

  包心鑑:是的,這也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第四個原則是普及性,即要能為廣大社會成員所自覺接受與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要求所有社會成員能夠自覺遵循的,自覺遵循的前提是它必須容易理解、熟悉和朗朗上口,婦幼皆知。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要與普通百姓的需要結合起來,能夠真正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價值訴求。同時,還要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加以表達,從而成為凝聚和引領廣大社會成員的巨大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述:以人為本,民主公正

  記 者:
那麼,根據上述四條原則,您認為怎樣概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較科學?

  包心鑑:我的意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以人為本,民主公正」比較科學。

  記 者:「以人為本、民主公正」,這一概括很有內涵。包教授,能否請您對這一核心價值觀作系統深入的闡發?

  包心鑑:好的。

  首先,以人為本,最本質地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發展規律和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對這一重大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作了系統論述。我認為,社會主義最本質的東西,就是以人為本位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對社會主義社會做了很多的論述,講得最多的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經典之作《共產黨宣言》,從人的解放與發展的角度,對社會主義的本質與目標作了科學界定:社會主義就是要建成「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樣一個「聯合體」。以人為主體,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社會之所以成為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社會形態,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因為這個社會是以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所以成為進步人類自覺遵循的科學真理,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因為這一學說是建立在以人為本這一基點之上的;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和社會實踐的根本指針,就是因為這一理論體系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

  其次,以人為本,是對以神為本、以物為本以及以官(權)為本的社會形態的本質超越,是引導社會成員科學地理解和推進社會主義的根本基點。

  把以人為本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以人為本,是對以神為本、以物為本以及以官(權)為本的社會形態的本質超越,是引導社會成員科學地理解和推進社會主義的根本基點。第一,在人類社會的很長過程中,籠罩著神本主義的神秘色彩。西方人信奉上帝,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一切由上帝主宰,人的一生就是向上帝贖罪,祈求上帝的寬恕。在我們國家神本主義有許多表現,現實生活中仍有很大市場,比如說崇拜鬼神、相信命運,甚至打著科學和學術的旗號,把周易演化成為一種算命。第二,物本主義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大影響,市場經濟把價值規律體現出來的人與人的關係變成了物與物的交換關係,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益物化了,甚至變成了金錢交換的關係,一切向「錢」看,極端個人主義,包括一些領導幹部,以權謀私最後走向了腐敗之路。第三,權力本位、官本位嚴重侵入我們的政治社會生活,權力高於一切,以至產生「權力異化」、權力對權利侵犯的現象。真正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是人本主義社會,個人價值的大小應該是以其能力的大小作為評價標準,這叫能力本位。而在我們的現實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著嚴重的官本位思想和體制,看一個人是不是有價值、是不是有地位,主要是看他擔任什麼樣的領導職務、做什麼樣的官。這樣的思想意識和政治體制對社會發展影響甚大。從以上幾種社會傾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堅持以人為本具有其重大而深遠的價值意義。以人為本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社會主義社會就應該大張旗鼓地宣布自己是人本主義社會,是以人作為本體的。何謂以人為本?主要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人是一切發展的出發點;第二,人是一切發展的依靠力量;第三,人是一切發展的終極目的。人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既是出發點又是依靠力量又是終極目的。如果把這三條做好了,可以說我們這個社會就是一個真正的以人為本的社會。

  再次,我們強調的以人為本,既批判性地吸收了中國古代的人本主義思想,又批判性地吸收了西方人道主義思潮,是源於人本主義和人道主義又高於人本主義和人道主義的一種社會價值觀。

  事實上,以人為本不僅是社會主義獨有的價值品質和價值追求,而且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普遍性的價值意義。在中國古代,有識之士很早就提出了「民為邦本」的思想,一些高明的統治階級也曾把以人為本作為治國理政的價值理念。中國儒家學說把人本主義推崇得也很高,曾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在中國歷史上有濃厚的人本主義情懷。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潮則更是高揚人道主義旗幟,把「人權」和「民主」作為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當然,無論是中國古代的以人為本思想,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人本主義思潮,在本質上都是一種脫離社會現實的抽象的人性論,只有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才賦予以人為本以真正科學的並且具有可持續性的內涵。以人為本完全應該也完全可能融入社會主義的全部理念與實踐,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組成部分。

  堅持以人為本,內在地要求人民民主,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標。

  人在社會主義中的主體地位和社會主義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內在地決定民主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內容。民主是實現人的解放和人的發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手段,沒有基本的民主權利和民主制度的社會保障,人的主體地位就無從談起,以人為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列寧說,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鄧小平進一步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對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內容的最精闢揭示。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這是對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內容的簡明科學的論證。

  民主不僅是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手段,而且同時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目標。什麼叫民主,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們這個社會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有的人認為民主僅僅是手段,這個認識是片面的。民主首先是我們的目標,因為它首先表現為我們的國家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群眾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民主既是我們國家的國體,又是國家的政體,是國體與政體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國家必然的價值目標。民主是目標的同時決定了民主又是手段。所謂手段,就是作為執政黨和國家機構,必須發揚民主,允許民眾來參加國家的管理,允許各種各樣的聲音都能得到表達。所以我們講民主是目標和手段的統一,是我們這個社會發展缺一不可的政治要素。

  正是由於把發展現代民主作為堅定不移的奮鬥目標,我們黨領導人民在改革開放中成功地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包括豐富內容,其本質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的本質,具體體現在:其一,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的地位和權利的真實實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和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根本基礎;其二,廣大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調動與發揮,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拓展和制度不斷完善的主體力量;其三,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與實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制度進一步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其四,人民受惠不受惠、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是衡量道路與制度優劣的根本標準,是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動力。以上四點,既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最根本經驗,也是將民主界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內容的最有力依據。

  公正是以人為本和人民民主在公共資源分配和社會關係方面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應有一個重要層面,這就是公正。所謂公正,是公平和正義的簡稱。我認為公平正義概括了社會發展的兩個層面,一是在公共資源分配方面必須堅持公平。一個社會的好壞關鍵看這個社會產品的分配能不能顧及到大多數社會成員,看它是少數人得到好處還是絕大多數人得到好處,這是衡量一個社會好壞的最根本標準,也是一個社會價值取向如何的根本標誌。我們說社會主義社會好,就是因為這個社會可以讓絕大多數人都能得到好處,這就是社會資源的分配要體現公平的原則,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二是在社會的政治領域、人與人關係的領域,必須弘揚正義。所謂弘揚正義,就是要消除各種特權,消除各種侵犯人權的行為。正義是很多政治家、思想家追求的價值目標。我們今天講的正義有階級性,和西方資本主義有所區別,但是正義作為一種價值目標追求又有許多共同之處。隨著社會主義發展,正義必然成為我們整個社會調節人與人關係、調節社會關係的一個基本原則,一個基本的價值目標追求。

  民主公正與以人為本有機聯繫,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們可以將「公正」與「民主」並列,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項重要內容。民主,側重於從政治關係的層面體現和實現「以人為本」;公正,側重於從分配關係和社會關係的層面體現和實現「以人為本」。而無論是「民主」還是「公正」,都離不開「以人為本」這一本質和核心:只有充分發展民主、張揚公正,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只有真正建立在全體社會成員權利與利益基礎之上的民主與公正,才能真正成為推進社會發展、實現人的完全解放與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和強大力量。

  總之,把「以人為本、民主公正」有機融合起來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尤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既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又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可以起到引領我們這個社會向前發展的價值導向作用。這八個字也很好記,簡單明了,利於普及。同時它具有極大的包容性,不狹隘,不管是以人為本也好,還是民主公正也好,既含有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所蘊含的合理化的成分,同時又吸收了歷史上優秀中華文化當中有益的成分。這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思想,又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有利於確保社會變革的正確方向,有利於凝聚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有利於實現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有利於維繫廣大人民的發展共識,有利於形成判斷是非的價值尺度。在「以人為本、民主公正」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和推動下,我們全體社會成員一定會朝著美好的目標前進,把我們這個社會建設的越來越美好,使廣大社會成員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

  記 者:包教授,以上您關於「以人為本、民主公正」的核心價值觀的闡發很深刻,也很獨到,相信作為一種重要見解,一定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建構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

 

 

責任編輯:高瑩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孔建會)

相關焦點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面對全球化文化浪潮的衝擊與融匯,人類命運共同體格局,對儒家文化的現代運用價值越發激烈和深入挖掘提煉,顯得特別重要。西方文化缺陷暴露出不足問題為東方儒家文化復興提供了契機,儒家文化開始逐漸得到了認知和推崇。儒家文化對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在於其道德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價值和政治價值三方面。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述語徵文」頒獎大會在京舉行
    為提煉社會主義價值觀貢獻智慧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網主辦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述語徵文」頒獎大會在京舉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略論》(黃曉勇、任朝旺)、《民主 公正 和諧》(韓震)等47篇文章獲獎。
  • 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一個過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和形成社會共識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在目前實踐還不充分,認識還不到位,提煉還不準確的條件下,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去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理論上未必能夠實現預期的目標,在實踐上也難達到期望的效果。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一個過程,這樣的判斷更符合目前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狀況,也更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水源頭」
    這「24個字」,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她是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現實土壤中確立起來的,傳承我國五千多年歷史的優秀傳統文化,借鑑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成果與價值共識。
  • 蔣璟萍:禮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原標題:禮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建構
    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軟實力,而核心價值觀是國家軟實力中的「核心軟實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放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統領全局的地位,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這一深刻認識和明確要求,充分反映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融入與灌輸,必然提出進一步凝練與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應當如何表述?
  • 中宣部:深耕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據新華社北京4月16日電 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近日印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就此接受了記者採訪。    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把握的工作要求是什麼?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的主要路徑及展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一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人文傳統、民族思維方式等方面所決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二是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研究。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道德建設
    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培育與踐行。如果沒有道德精神,國家和民族的興旺將無法實現;沒有道德精神,人的完善與社會的和諧將無從追尋;沒有道德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無法實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十四字表述」引起熱烈反響
    連日來,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簡稱「24字表述」),在社會各界特別是理論學術界引起熱烈反響。大家普遍認為,「24字表述」是我們黨在文化建設方面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體現了我們黨在文化建設特別是價值觀建設上的高度自覺自信,同時也把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著力點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進步意義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必然性   一個社會的本質、特徵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現為該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也就是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既決定於經濟基礎,又對社會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規範、引導和推動作用。
  •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結合起來。  處理好知與行的關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國家、社會與個人三個層面,集中表達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後,深得社會各界普遍認同。
  • 什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什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12個詞,共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個人三個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
  •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為此,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正是因為這三個「倡導」勾繪出一個國家的價值內核、一個社會的共同理想、億萬國民的精神家園,所以,在全社會激發起強烈的共鳴。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司法應用與制度保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提出,為探討司法領域的道德判斷和價值取向問題提供了新的遵循。核心價值觀從理念和制度兩個方面為法治建設提供了價值主線和思想引領,但在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運行過程中,要警惕「法律萬能」,避免把核心價值觀的全部內容都法律化,因為這樣可能會違背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或初心。
  • 美德威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研討會召開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春林說,參與主辦君子之風·美德威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研討會,來美麗的威海共赴君子之約,共沐君子之風,使我們真切感受到,威海是一座內外兼修、軟實力深厚、受人尊敬的城市。君子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有持久生命力的精華,威海以弘揚君子文化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抓手,是富有遠見的決策。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建構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放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統領全局的地位,充分反映了我們黨的文化自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融入與灌輸,必然提出進一步凝練與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因此,我們既要大膽借鑑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成分,又要劃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界限,防止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價值取向對我們的影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民主公正」。
  • 文化選擇視域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
    當代中國正在構建和諧多樣型的文化選擇模式,在中國形成「層級化的多元文化板塊」架構,影響和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凝練和深入人心。因為,文化的選擇和發展,核心是價值觀念的更新與嬗變。基於此,在文化選擇視域下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問題,是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的一個新視野。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0例》
    由江西省委宣傳部報送、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0例》入選。此次評選,從初選的39種圖書中,經過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最終評選出13種圖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0例》,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與建設,藝術加工、整理了100個生動的小故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所在。
  • 也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
    最近,在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討論中,我國研究社會主義學說的著名學者包心鑑先生在2012年1月14日的《光明日報》上撰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建構」(以下簡稱「包文」),提出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包文」很有見地,觀點明確思想深刻,讀後深受教益和啟發,但他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民主公正』」的觀點我難於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