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6日,在靖安縣水口鄉李洲坳,幾名盜墓賊驚醒了埋藏2500多年的東周古墓。墓葬的罕見形式以及其出土的47具棺木,震驚了全國考古界。
織品1釐米長有280根經線
在出土的織物中,有80%為絲織品。專家曾將5塊織物進行光譜測試,其中4塊是桑蠶絲,僅一塊為麻製品。而且在這些棺木中,都有紡織工具,小的甚至只有2釐米。從此可以猜測,當時該地區紡織業較為發達。由於出土的桑蠶絲非常薄,且已經經歷了千年,所以只要用手輕輕一提,就會粘在一起,為此,考古專家只能用清水浸泡,利用水的浮力進行保存。
從6號棺木裡出土的「方孔紗」(裹屍布),儘管被稱作「紗」,實際上卻是桑蠶絲。通過光譜測試,發現該匹「方孔紗」每釐米所用的經線達到了280餘根,每根絲線只有0.1毫米。從這些絲織品可以判斷,在當時紡織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竹蓆被專家稱為「天下第一席」
出土最為完整的竹蓆全長為1.3米,採用的是交叉的人字文。這種竹蓆,與「方孔紗」的作用相同,都是用於裹屍的,相對全國來說,其出土的年限較早,且完整,編織工藝也很不錯。
人腦
完整人腦分為三步保存至今
在G33棺木中,考古專家發現了一個保存完整的人腦,這對於考古來說是一個重大發現。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泓教授所委託作介紹的研究生魏東介紹,在全國考古工作中,也曾發現過人腦,比如在內蒙古就有出土,但是其已經幹得像核桃。而在靖安出土的,不僅完整,而且保存得較好。
為何人體的大部分結構均已被腐蝕,卻將人腦完整地保存下來了呢?很有可能是一開始肌肉和組織被腐敗菌腐蝕,隨後骨骼因周圍環境以及其鈣的成分,與土壤發生了置換,最後,由於棺木密封很好,主要由蛋白質成分構成的人腦也就保存了下來。
古墓性質還無法確定
從開啟的34具棺木中發現10多具保存較完整的人體骨骼可以看出,死者無捆綁痕跡,也沒有明顯外傷。通過檢測的11例骨骼中,4例為20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另外7具無法確定。出土的棺木均是用25年的杉木製成。
死者下葬時似乎未穿衣
在對棺木中的人骨以及絲織品進行清理時,從清理的過程中來看,死者似乎是沒有穿任何衣物,而是由絲織品或者竹蓆包裹後,直接入葬的。並且,在發現了絲織品較多的棺木裡,就沒有竹蓆,有竹蓆的棺木,則沒有絲織品出土。
「天下第一劍」
「天下第一扇」
我國出土時間最早、面積最大的金飾物整體圖案
=============
2006年12月28日,,在江西省靖安縣李洲坳,意外發現了一座被人擾動過的古墓,封土高約12米,長滿了樹木。封土底部為圓形,直徑30至35米,佔地面積1100平方米。從公路上看過去,它更象一座草木茂盛的山丘。元月6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靖安縣很快聯合組建了李洲坳考古隊,進入現場展開搶救性考古發掘。這時,考古人員得知,在墓葬東北面約500米處,有一個李家自然村,1979年,當地農民在修道路時發現3件有銘文的古代徐國青銅器,後被文博部門收藏。專家們據此猜想,李洲坳墓葬與東周后期消亡的古代徐國會不會存在某種聯繫?
科學發掘
田野發掘工作從2007年元月6日起,到10月25日基本結束。在長達10個月的野外發掘中,李洲坳考古隊嚴格遵照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發掘規程,在靖安縣政府的支持下,創造性地破解了墓葬發掘保護中遇到的幾大難題。發掘開始時,正是靖安寒冷的冬天,打霜結冰、雨雪交加在山區是家常便飯。他們在發掘中找到的地層信息,比如墓邊痕跡,土層走向,色彩關係,霜凍之後就被破壞了。如何使發掘出來的墓葬免遭霜凍破壞呢?這是考古人員遇到的第一個難題。考古隊員們採用厚實的薄膜,對全墓坑進行覆蓋,就好似給剛發掘的墓葬穿上一件保暖衣,成功地保護了發掘工作面。歷經90多天的努力,考古人員準確找到了墓葬的四方墓邊和東邊殘存的墓道。
他們探明,這座古墓是個土坑豎穴墓葬,南北長14.5米,東西寬11.3至11.7米,墓口至底部深約4米。墓穴四壁陡直,表面抹有一層青膏泥作為保護。墓葬東南端發現有東西走向的斜坡型墓道,墓道寬3.2米,受現代公路的影響,殘存5米。隨著春夏梅雨天氣的降臨,經常發生墓坑外下大雨,墓坑裡湧「泉水」的現象。怎麼排掉墓坑中的積水呢?這又成了考古隊員們遇到的新難題。考古隊採用抽水泵抽掉墓坑裡的水。隊員們在墓坑裡還搭起了竹板橋,撬板、木梯,用上了手推車。但這些辦法只能解決施工問題,卻不能解決地下水和雨水浸泡墓葬的問題,更大的危機正在悄悄的降臨——發掘出來的墓壁隨時會被雨水衝跨,墓坑面臨坍塌的危險。
怎麼辦才能解決南方多雨地區古代遺址保護的問題?這是在整個發掘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在此緊要關頭,靖安縣政府4月1日在一次雙方協調會上果斷決定,靖安縣政府出資20萬元,由時勇、李雪梅兩位副縣長親自督導相關企業,在墓葬上空安裝大型保護鋼棚。由於我縣領導有力,組織嚴密,各方保障到位,施工單位趕在5月初,大暴雨天氣到來前,高質量建起了一座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鋼棚。眼看要被雨水毀掉的墓葬保住了。此舉也為全天候考古發掘和墓葬遺址的長期保護提供了良好條件,也成功破解了南方多雨地區野外考古發掘中的一大保護難題,為此受到了國家文物局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讚譽。4月12日,考古隊員在墓葬西側首先發現了棺木,到5月12日棺木全部展露,共發現棺木47具,布滿了近200平方米的墓坑。隊員們一邊對棺木統一編號,一邊對比發掘前的設想,人人驚奇不已。李洲坳東周墓葬發現棺木群的消息,象長了翅膀一樣飛向全國各地,每天有數不清的人前來觀看。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護、保存47具千年木棺、棺中的文物和奇特的墓葬?一時間就象一副千斤重擔,又擺在了考古隊和靖安縣政府面前。省考古所和靖安縣政府齊心協力,採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一是加強安全保衛力度。在靖安縣政府的嚴格部署下,縣公安局及時加派警力,同時請武警消防部隊出援兵,加強安全保衛工作。公安幹警和消防官兵每天分成三班上崗值勤,每班四人,由中層幹部帶隊,分管領導督查;尤其是公安幹警,從寒冷的冬季到炎熱的夏天,大家日夜守護在工地上,累計出警20000多人次;水口鄉鄉、村二級的幹部也建立了領導帶班的安全巡查制度,負責墓葬外圍的安全;我縣有關部門協助考古隊在工地四周架起了圍牆,設立了警示標牌,共同確保墓葬和文物的安全。二是騰空糧庫設立文物清理保護工作室。6月初,靖安縣政府又及時在水口鄉安排一座糧庫,供考古隊就近建立了恆溫恆溼的「文物清理保護臨時工作室」。接著,考古隊採用人力和機械手段,把長達3米,普遍重達1500公斤的棺木,連同棺內的物品,整體移入臨時工作室,按墓葬原樣擺放,進行特殊保護。從7月1日起,考古隊在工作室創造性地設立了五個工作檯架,為專家和技術人員清理棺內文物提供了條件。三是專家雲集李洲坳,聯手保護先民遺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照國家文物局「邊發掘邊保護」的精神,邀請了很多專家到李洲坳指導並具體參與發掘工作,從技術上為文物出土第一時間進行保護創造了條件。其中,以王亞蓉老師為首的首都博物館紡織品保護中心,承擔了紡織品文物的清理、清洗和臨時保護工作。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專家朱泓等人,承擔了人體遺骸的相關研究工作。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吳順清等人在遺址臨時保護、竹木漆器保護方面提供技術支持。中國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西地質礦產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和技術人員也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
驚人發現
到2007年年底,墓葬中共出土紡織品、金器、竹木漆器器、青銅器、玉石器、青瓷器等文物650多件。包括墓葬遺址在內的許多文物在中國考古史上是唯一或罕見的發現,填補了國內同期考古研究中多個領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一坑多棺的埋葬形制令人稱奇。現已探明,47具棺木共分為三個區,其中第47號棺木有棺有槨,規格最大,單獨安放一區,被認定為這座墓葬中的主棺。大部分棺木成東西方向擺放,也有少部分南北方向安放。棺木外多用竹蓆包裹,再用竹繩綑紮。經南京林業大學鑑定,棺木材質均為杉木,尚未發現使用鋸子的痕跡,初步認定是採用斧錛等工具加工而成,加工技藝讓人驚嘆。神秘的金器讓人震驚。
2007年5月17日,考古隊領隊徐長青,副領隊餘江安對第47號主棺外部進行清理時,在該棺東頭發現了唯一的一件金器。該金器由內圈金箔和外圈的雙層陶環組成,總直徑48釐米。金箔直徑30釐米,厚約2毫米,表面用捶揲技法,裝飾有龍形紋飾。專家認定,這組器物有可能是該墓主人的政治權利和宗族地位的象徵,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同時期體量最大、構圖最嚴謹、裝飾最為繁複的金器,堪稱國寶級文物。
精美的紡織文物改寫中國紡織史。從這年7月1日起到這年年底,王亞蓉老師帶著助手和考古隊員,在現場兢兢業業工作200多天,清理出300多件紡織品等文物,通過紅外光譜分析,多是真絲製品。品種主要有:紗、絹、綺、織錦、刺繡等。其中一塊長184cm,寬133cm的方孔紗,是我國紡織品文物中出土最早、面積最大的整幅拼縫紡織物;出土的織錦採用硃砂礦物顏料染線來編織花紋,每釐米織物的經線達到240根,這也是我國最早的第一塊密度最高的織錦實物。墓葬中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服裝實物和幾種複雜的紡織新品種。王亞蓉同期採訪:[這次紡織考古,得到的文物,應該說是劃時代的,我認為填補了這個時代的一個空白。為什麼說要改寫紡織史,因為過去這個時代沒有東西,因為他時代最早,所以我們的紡織史必須得改寫,增加這一部分內容。
]精美的竹木漆器,精湛的工藝讓人驚嘆。墓葬中共出土竹木漆器156件。其中便面(竹扇)用竹篾編成,是我國出土最早、最完整的扇類實物,專家們稱之為「中華第一扇」。編織精巧的竹蓆,竹笥、三聯異形漆盒、彩漆木勺、彩繪木劍,保存完好,造型奇特精美,堪稱這次出土文物中的精品。棺木內普遍發現人類屍骨,並首次發現了9個保存完好的古人腦髓組織和完整的人類牙齒、頭髮等物品。這一發現填補了中國南方地區先秦人類體質學研究的一項空白,意義十分重大。而人頭骨上發現的髮辮是我國發現的最早實物,對於我國早期服飾史研究也具有重大價值。在部分人體骨骼內發現許多很象翡翠的磷酸鐵鹽類結晶物,這在我國考古界也是極其罕見的發現。棺木內還出土了瓜子、桃核、稻穀等物品,歷經數千年,尚能完好保存,也是一個奇蹟。專家們根據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刮紗刀、越式鼎等青銅器,原始青瓷器等文物,確定李洲坳墓葬的年代當在春秋中晚期,距今2500年左右。
震撼全國
李洲坳墓葬的驚人發現,引起了我國考古界學者和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注,並在工作上提供了極大支持。
2007年7月28到29日,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黃景略、徐蘋芳、張忠培、徐光翼等人,破例同機同車來到李洲坳實地考察。他們被這些罕見的發現震撼了。
張忠培說:李洲坳墓葬是越文化的墓葬,年代比四川早,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一坑多棺型墓葬,也是中國最早的唯一的越文化墓葬群,頭一次通過墓葬展示了越文化的文明程度。我有很多震憾,再震憾就要崩潰了。他要求有關部門,一要加強保護;二要展開科學研究;三要復原復位。
徐光翼說:李洲坳東周墓葬一墓多棺的墓葬形制是我國考古史上一次重要發現,這個墓葬不是孤立存在的,周圍還有與之相關聯的文化遺址,後期文物調查工作要與地方特點相結合,要和江西歷史相聯繫,和百越歷史相關聯,進一步了解百越的文明歷史。
徐蘋芳說:特殊的墓葬出特殊的東西。這個墓絲織品出土的數量多,做工精,非常罕見。現在從初步清理的情況看,現有紡織品發掘成果可以改變中國絲織品的歷史,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這次考古要為今後的考古工作提供經驗。
四位專家一致認定:這座墓葬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坑多棺型墓葬,也是百越地區第一次發現此類墓葬,是一次重要的考古發現。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紡織工具和豐富的紡織品,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高超的紡織品織造工藝和技術,可以改寫中國紡織工藝史。專家們希望,國家和地方政府要繼續加大投入,建立文物保護中心,建立遺址博物館, 妥善保護、研究這批文物,展示發掘成果。專家們指出,這個墓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利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機會,展開考古調查,弄清與之相關聯的城址與高等級墓葬情況,制訂完整的保護規劃。
9月15日,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再次到李洲坳現場考察。李伯謙指導大家解讀了金器上的紋飾,進一步認識了該文物的重大價值。他所提的諸多保護建議,與黃景略、張忠培等四位專家的觀點不謀而合。不過他還說:發掘現場的埋葬現象也是目前全國僅見的,一定要保護起來。在李洲坳考古發掘中,原江西省委書記、現任國家公安部部長孟建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舒曉琴、省政府副省長孫剛,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長顧玉才,博物館司副司長李培松、省文化廳廳長李瑞英、副廳長曹國慶,宜春市黨政領導宋晨光、龔建華、楊曉寧、周亞夫、劉定明、舒建勳等人先後來到李洲坳,看望專家和工作人員,觀看出土文物,並希望有關方面要保護好、利用好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靖安縣委書記冷光輝、縣委副書記縣長張龍飛,始終高度重視支持李洲坳墓葬的發掘保護工作,每遇重要事項和重大保護問題,都及時從人員、物資、安全、服務上作出部署,確保了考古發掘工作的順利進行。分管副縣長李雪梅等人經常來到考古工地,與專家、技術人員打成一片,具體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李洲坳的考古發掘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疑惑重重
目前,東周墓葬田野發掘工作已經基本結束。據省考古所副所長、研究員徐長青介紹,墓主人可能是一個較大區域內的重要人物,其身份至少為高級貴族乃至王侯,其餘的人應該是為這座墓主人殉葬的,表明春秋時代人殉制度仍普遍存在。但眾多迷團仍未解開。這座墓葬的主人是誰?從棺木中普遍發現紡織工具看,她們是紡織女工麼,還是一座王城裡的織造女奴?這種47具棺木合葬一坑的現象,是一種葬俗還是陪葬?如果是陪葬的話,更大的主墓又在哪裡?他們生活的家園
---城堡或宮殿又在哪裡?他們是越族人,楚國人還是存在了1400多年的古代徐國人?徐長青:[靖安東周墓葬的發掘表明,在2500年前的靖安一帶,曾經存在過一支具有高度紡織技術的青銅文明,對該墓葬及周邊古文化遺址的調查和發掘,將對重建江西青銅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2007年9月5日,靖安縣政府將李洲坳東周墓葬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月24日,靖安縣政府又把原水口鄉中學28.9畝土地劃撥給靖安縣博物館,為下一步擴建新館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建立了靖安工作站。工作站除承擔已出土文物的保護和研究任務外,還安排人員正在對周邊15公裡範圍開展文物調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