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暴雨是否強於1998年?北極高溫與南方暴雨是否有關?中國氣象局回應汛期焦點

2021-01-15 新京報

衛星監測顯示,鄱陽湖地區強降水逐漸弱化,水位正逐漸下降。但未來長江上遊仍有強降水過程,相關圩堤仍面臨較大壓力。


文2128字,閱讀約需4分鐘 

新京報記者 鄧琦 編輯 陳思 校對 李立軍


▲100秒直擊13日南方抗洪:搶險官兵連續奮戰 問桂道圩堤決口被圍堵。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7月15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汛期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介紹,6月以來(截至7月14日)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總體偏澇,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2.1%,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資料)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



━━━━━

焦點1:長江流域暴雨是否強於1998年?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在發布會上介紹,綜合來看,今年長江流域強降水比1998年弱,比2016年強。

 

他表示,氣候中心將今年長江流域強降水從暴雨持續時間、暴雨強度兩個指標與1998年、2016年的強降水進行分析比較,1998年長江流域主雨帶降水量超過700毫米,2016年是580毫米,今年到目前為止是600毫米。

 

從降水範圍看,1998年是全流域的暴雨,今年的強降水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和沿江地區,與2016年相比範圍較廣,但比1998年範圍相對小一些。因此綜合分析研判顯示,今年長江流域的暴雨和1998年相比較弱,但比2016年強。



━━━━━

焦點2:鄱陽湖地區目前防汛形勢如何?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介紹,最新監測結果顯示,7月14日6時,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較7月2日和8日分別擴大549平方公裡和197平方公裡,為10年來最大。

 

最新監測面積比5月27日增大2196平方公裡,較歷史同期平均值(3510平方公裡)偏大2.5成,五大支流入湖口溼地,鄱陽縣昌江和潼津河、千秋河區圩堤決口導致耕地和村莊大面積被淹。

 

楊軍介紹,根據衛星連續監測,近日鄱陽湖地區的強降水逐漸弱化,水位正逐漸下降。但是未來長江上遊仍有強降水過程,長江九江段水位將持續超警,對鄱陽湖水位具有頂託作用,延緩退水速度,相關圩堤仍面臨較大壓力。建議保持鄱陽湖周邊圩堤巡查力度,加強圩堤除險和群眾轉移安置工作,鄱陽湖周邊需要加強險情的排除,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

焦點3:北極高溫與南方暴雨是否有關?

 

今年以來北極地區接連出現創記錄高溫。從全球氣候角度來看,這次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強降雨和北極創記錄高溫有無關聯?宋連春表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北極的創紀錄氣溫和我國南方暴雨有直接聯繫。

 

宋連春介紹,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評估報告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一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北極地區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之下導致很多極端事件發生,比如極端的高溫事件和極端的降水事件。

 

我國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暴雨日數明顯增加,降水極端性明顯增加,高溫日數也明顯增加,乾旱地區也在增加。「這樣的一些事實表明,極端天氣氣候的頻率和強度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至於今年北極的氣溫創歷史紀錄,這是一個事實。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北極的創紀錄氣溫和我國南方暴雨有直接的聯繫。」宋連春說。



━━━━━

焦點4:南方強降水是因太陽活動異常?

 

針對傳言稱今年多災多難是否與太陽活動有關,楊軍解釋,從目前來看缺乏科學依據。我們最近監測到的地球引力場和磁場都非常平靜,沒有發生任何異常。我國持續不斷地對太陽總輻射、太陽活動和太陽磁場進行長期觀測,沒有發現這樣的異常。

 

另外,太陽活動本身是有一定的周期,一般來講有11年的長周期變化,對地球的氣候有一定的影響,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謠言所講的問題跟南方的強降水和今年的災害有關係。

 

目前,我們正處於第24個太陽活動周期向第25個太陽活動周期轉變,太陽活動處於最平靜期。講到太陽活動以及引力場的紊亂,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問題。至於傳言所提到的今年180周期的白元年,這純粹不是科學的問題。



━━━━━

預報:長江上遊未來十天強降雨維持,致災風險很高

 

中國氣象局15日消息,預計未來十天,南方地區主要有兩次降雨過程,特別是長江上遊地區未來10天強降雨維持,疊加效應明顯、致災風險很高。

 

具體而言,7月15-16日即昨天起這次過程的強降雨帶主要位於四川盆地至長江中下遊地區,預計四川東北部、安徽西部等地局部雨量達200~300毫米。長江中下遊沿幹流大部面雨量達50~100毫米,長江上遊幹流宜賓至宜昌段面雨量達40~60毫米。7月17-21日,主雨帶東段有所北抬,西段仍維持少動。

 

預計「七下八上」期間(7月16日-8月15日),我國降水總體呈現「北多南少」空間分布。我國東部主雨帶呈現明顯階段性變化特徵,7月中旬末,主雨帶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降水強度強;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雨帶將北抬至黃淮、華北至東北中南部地區。

 

中國氣象局提示,15日至16日長江中下遊地區仍將有強降雨,特別是長江上遊地區未來10天強降雨維持,疊加效應明顯、致災風險很高,需繼續做好當前長江、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防汛工作。

 

北方降水具有特殊性,做好南方防汛的同時,北方的防汛壓力也較大。「七下八上」期間,需加強淮河流域北部、黃河中下遊、海河流域、遼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防汛工作;加強西南地區北部和西北地區東部和南部山洪地質災害防範;做好華南和東南沿海的防颱風各項準備工作。

值班編輯 康嘻嘻


點擊下圖進入「北京市新冠疫情實時地圖」


63歲女校長和「大山裡女孩」們的高考季


貴州公交墜湖救人法警:如果早到幾分鐘就好了,能多救幾個


相關焦點

  • ...南方為何暴雨頻頻?是否與南海夏季風有關?弱厄爾尼諾事件有怎樣...
    今年以來南方最持久強降雨 南方為何暴雨頻頻?是否與南海夏季風有關?弱厄爾尼諾事件有怎樣的影響?6日至8日,上述部分地區高溫仍將持續。北京地區今天白天晴間多雲,最高氣溫34℃,天氣晴熱,氣溫高,紫外線很強,外出請做好防暑防曬勤補水。本周中後期氣溫略有下降,白天最高氣溫維持在29℃至33℃左右,悶熱和晴曬天氣將輪番上崗。(記者鄧琦)南方為何暴雨頻頻?是否與南海夏季風有關?弱厄爾尼諾事件有怎樣的影響?
  • 中國氣象局2016年7月新聞發布會
    他們是: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張祖強先生 國家氣象中心中期預報首席 牛若芸女士 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 張濤先生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首席 周兵先生 我們今天新聞發布主要內容一是6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國內外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回顧以及未來十天天氣趨勢預報;二是南方強降水氣象服務有關情況,下面首先請張祖強先生匯報
  • 南方暴雨為何延綿不絕-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副主任王遵婭分析,今年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已發生了21次強降水天氣過程,尤其是入汛以來,截至6月22日,南方地區已出現13次強降水天氣過程,表現出暴雨過程多、間隔時間短、雨量大且雨帶南北擺動頻繁的特點。
  • 圖解|南方暴雨成災,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2020年似乎註定不能讓人舒上一口氣,中國南方地區如今又被水災所困。6月7日,廣西桂林陽朔縣日降雨量達327.7毫米,突破當地單日降水紀錄。6月22日,長江上遊支流重慶綦江,8小時內洪水漲幅高達10米。
  • 社會熱點:六問延綿不絕的南方暴雨-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對南方13次降雨過程進行盤點,探尋今年暴雨為何頻率如此之高、是否會出現全流域大洪水、南澇是否意味著北方會出現旱情?同時,揭示暴雨下的城市病以及暴雨預報難題如何破解。  一問極端性:  為何一個半月13輪?
  • 專家:南方持續暴雨與年初冷空氣頻繁有關
    中國氣象臺正研級工程師晁淑懿、中國氣象局氣象觀察員李嘉賓做客新浪直播間  南方持續暴雨,千萬百姓受災。江西等南方地區3月上旬出現早汛,5月初出現重大汛情。持續多日的強降雨活動,讓南方諸多地區形似孤島。這是近年來少見的現象,廣州暴雨更是破百年記錄。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汛情提早降臨?這樣強度的暴雨天氣還會持續多久?未來是否還有擴大範圍的可能?  專家解析南方暴雨  新浪新聞邀請中國氣象臺正研級工程師晁淑懿、中國氣象局氣象觀察員李嘉賓共同做客,對此次南方強降水過程進行解讀。
  • 為什麼2020年梅雨汛期南方降雨這麼強?專家分析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重要因素。同時,今年副熱帶高壓穩定維持,使得來自熱帶海洋的水汽輸送異常偏強,且北方冷空氣持續南下,冷暖空氣在長江流域上空交匯,導致出現持續性強降雨。  自梅汛期以來,截至7月28日,南方持續性強降雨到底有多「兇」?
  • 和鄭州「擦肩而過」的暴雨落在了平頂山、漯河、商丘一帶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陳海峰通訊員馬順宇李宏鵬攝影河南省未來三天天氣□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劉瑞朝進入夏季以來,南方為何強降雨頻發,且間隔時間短,加劇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汛情?三伏天已到,大暑節氣也至,為何天氣沒了往年的悶熱,反而清爽多雨?前期預報的暴雨,為何沒有在鄭州出現?
  • 雨帶北抬黃淮等地迎暴雨 南方高溫範圍將擴大
    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隨著影響中國的主雨帶向北抬升至黃淮一帶,未來一段時間,淮河流域將有強降雨,防汛壓力逐漸增大。未來幾天,南方地區盤踞已久的強降雨有所減弱,不過,高溫酷暑已在南方多地展開。資料圖:7月14日,長江洪峰過境後的漢口江灘公園。
  • 中國氣象局8月新聞發布會
    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趙志強。歡迎大家出席中國氣象局2020年8月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為大家邀請到的專家有: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薛建軍、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陳雲峰、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旭東。
  • 連續40天暴雨預警!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 6月以來,南方地區降雨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點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流域洪水等狀況◆ 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
  •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學術交流研討會召開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海峰 陳靜報導  11月6日,第四屆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學術交流研討會在開封召開。河南省氣象局局長王建國、安徽氣象局副局長胡雯、開封市副市長王載飛出席並講話。
  • 「你在南方的暴雨裡漂流,我在北方的驕陽中煉油」
    南方暴雨 泥石流等災害多發多地多部門啟動應急響應6月1日以來,中國南方地區發生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江南大部、華南中北部及西南地區東部等地累計降雨量有100至250毫米。中國氣象局6月8日8時30分已提升重大氣象災害暴雨四級應急響應為三級,中國氣象局辦公室、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等多部門立即進入三級應急響應狀態。北方酷熱難耐 局地特旱網友:急需一場「南水北調」「把南方的雨分點給北方吧!」
  • 中國氣象局公布今年汛期全國天氣氣候特點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賴栩雯 記者李一鵬報導 9月29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天氣氣候主要呈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局部旱澇災害頻繁;暴雨過程頻繁且重疊度高,局地極端性強;高溫出現早、強度大
  • 南方暴雨不斷北方驕陽似火 網友:急需南水北調
    姜南 攝南方暴雨 泥石流等災害多發多地多部門啟動應急響應6月1日以來,中國南方地區發生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江南大部、華南中北部及西南地區東部等地累計降雨量有100至250毫米。中國氣象局6月8日8時30分已提升重大氣象災害暴雨四級應急響應為三級,中國氣象局辦公室、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等多部門立即進入三級應急響應狀態。
  • 南方多地為啥雨下個沒完?與1998年相比有啥異同?權威解讀來了
    從6月2日至7月12日6時,中央氣象臺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一組數據看南方這輪降雨之「猛」:截至7月10日,我國南方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月1日至7月9日,湖北、安徽等省份85站累計降水量超過年降水量的一半。6月1日至7月9日,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達到369.9毫米,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2.今年南方汛情與1998年同期相比有何異同?
  • 今年主汛期以來全國暴雨特點及防範建議
    從流域來看,海河流域、黃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遼河流域降雨量分別偏多70.0%、47.4%、20.6%、13.8%,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分別偏少8.3%、26.3%、27.6%。  強降雨過程多,影響區域集中。主汛期以來,全國共出現10次大範圍、區域性強降雨過程,涵蓋江淮、黃淮、江漢、江南、華南、西北東南部和西南東部等地,涉及31個省(區、市)。
  • 那一天,是98洪水的轉折點——記1998年武漢7.21暴雨
    1998年7月6日起,陰雲密布的武漢終於放晴,雨帶向北褪去。設在吳家山的國家氣象站,連續9天測到35度以上高溫,最高達37.7度;市區大部連續一星期滴雨未下。很明顯,梅雨已經結束,長江中下遊特有的「伏旱」正在發威。梅雨和伏旱的交替,讓季風控制的長江流域,擁有北緯30度最為優越的水熱條件,這是魚米之鄉的氣候之基。毫無疑問,這是正常的。
  • 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如何?人民日報解讀
    暴雨預警!暴雨預警!暴雨預警!…… 今年汛期不尋常。長江流域等地降雨量歷史罕見,多地打破歷史紀錄。從6月初到7月下旬,中央氣象臺幾乎天天發布暴雨預警。許多地區也發出藍色、黃色、橙色甚至紅色暴雨預警信號。 隨著雨帶北抬,8月中旬,京津冀等北方地區遭遇大範圍強降雨過程。
  • 身邊的科學:暴雨頻發背後的謠言與科學
    直到7月19日,南方的暴雨尚無停歇的跡象,這場覆蓋了我國南方64%的縣(市)、持續一個多月的強降雨,引發廣泛關注。這其中,一些諸如「今年是180年周期的白元年,地球異常混亂會引發巨大的災害」「『退休專家』稱太陽活動引發氣候災難」等科學謠言也趁機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