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早於語言產生?

2020-12-11 和訊科技

11月14日,國外媒體報導維也納大學認知生物系博士安德裡亞·拉維尼亞尼(Andrea Ravignani)稱,音樂行為是構成音韻模式的第一步,之後才逐步形成語言能力。而他這一發現是通過對松鼠猴的實驗得出的。

他和同事研究一種叫作「從屬察覺」的能力,該能力可識別音節、單詞和音符之間的關係,例如:我們多次傾聽Do-Re-Mi的音符,當播放類似Do-Re-Fa的音符時會認別出錯誤,因為後來播放的音符與預期不一致。

正常情況下猴子不會以人類相同的方式對音樂作出反應,但是這項研究發現猴子注意力的微妙變化。這項研究實驗中,松鼠猴坐在一個隔音室中,傾聽由3段獨特模型構成的一組音樂,每當模型改變時(類似於我們傾聽Do-Re-Fa音符的變化),猴子都會凝視發呆較長時間,仿佛在說:「這是什麼?」

由於實驗證實了松鼠猴能夠理解音樂模式的變化,可見人類之外的靈長目動物的音樂識別能力超出之前預期。推導出人類和猴子最後的共同祖先物種—3000萬年前小型皮毛樹棲靈長目動物已經擁有了音樂識別能力。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還沒看到這一實驗的詳細內容,所以還不好評價。但是在生物學意義上,音樂和語言都是人類所特有的。音樂是由不同音高和長短不同的聲音組成的旋律,是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雖然動物的叫聲中也包括音節、高低變化、不同的振幅,但是嚴格意義上說,還不能叫作音樂。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室教授周國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得到較多支持的觀點是音樂起源於勞動。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穫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音樂來源於人類對自然的觀察。在人類生存的環境中到處充滿了節奏,比如:日出日落的循環、潮漲潮落的起伏、月圓月缺的變化、春夏秋冬的更替,原始人類感覺到這種節奏十分奇妙,就嘗試著發出高低不同,長短不一的聲音或敲打石頭和木頭產生有節奏的聲音表達情感。

宿兵認為,語言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需要有主語、謂語、賓語。嚴格來講,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動物沒有語言,只有一些簡單的肢體表達,但並不系統。

絕大多數研究人類起源的專家認為:通過口語進行交流,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顯著的特徵。一些科學家曾成功地訓練黑猩猩使用複雜的手勢或輔助工具交流信息,但無論怎樣訓練,這些人類的遠親始終只能發出少數單詞的音。

此外,語言的產生還需要兩個重要條件:靈活的發音器官和大腦的複雜化,而這也是人類所特有的。勞動使早期人類能夠直立行走,使他們的發音器官有利於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同時,勞動也使手與各種事物的接觸更加頻繁,刺激了大腦的機能,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猜測人類擁有與語言能力有關的獨特基因,理由是語言如此複雜,普通的兒童卻能在年幼時自然地學會說話。最新科研成果揭示:語言與基因之間的確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世紀90年代,牛津大學威康

信託

人類遺傳學中心及倫敦兒童健康研究所的科學家對一個患有罕見遺傳病的家族中的三代人進行了研究,這個家族的24名成員中,約半數無法自主控制嘴唇和舌頭,閱讀存在障礙,而且記不住詞彙,不能理解和運用語法,難以組織好句子。該家族三代人中存在的語言缺陷使科學家們相信是他們身體中的某個基因出了問題。後來,科學家發現這個家族的一個名為FOXP2的基因產生了突變。它是控制語言能力發展的基因,人類進化中,FOXP2基因上的變異明顯改變了相關蛋白質的形態,因此,某種程度上使得變異基因賦予人類祖先更高水平的控制嘴和喉嚨肌肉的能力,從而使他們能夠發出更豐富、更多變的聲音,為語言的產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其他哺乳動物的FOXP2基因片段與人類不一樣。這也是只有人類才有語言的原因之一。

所以,要求證音樂與語言產生的先後順序,還是先要確定音樂與語言的定義,宿兵認為,有的實驗可以用動物來做,有的實驗由於受條件限制,並不適合用動物來做。

《中國科學報》 (2013-11-29 第11版 真相)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音樂早於語言產生? _科學中國
    但是在生物學意義上,音樂和語言都是人類所特有的。音樂是由不同音高和長短不同的聲音組成的旋律,是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雖然動物的叫聲中也包括音節、高低變化、不同的振幅,但是嚴格意義上說,還不能叫作音樂。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室教授周國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得到較多支持的觀點是音樂起源於勞動。
  • 音樂的語言特徵,音樂旋律語言,音樂內容的語言
    語言特徵這裡我們所說的語言特徵實際上是音樂與其他藝術相比之下所具備的特性——語言性。實際上音樂中的語言性包括了兩個方面,首先是音樂旋律的語言,其次就是音樂內容(歌詞)的語言,這兩個方面的特性共同構成了音樂語言的特徵。
  • 古典音樂真的對大腦發育產生影響嗎?
    該教學計劃向學校提供每周六節的音樂課程,學生有機會體驗到不同的樂器、音樂概念和參加正式的音樂會。音樂家為孩子所聽的音樂進行了輔導。測評結果顯示:參與這一音樂項目的兒童在聽力、音樂知識、注意力、發音、自我約束性、個人技能、社會技能和語言學習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明顯提升。
  • 《語言是如何產生的》
    《語言是如何產生的》 2017年11月01日 09: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丹尼爾·埃弗雷特 字號 內容摘要:美國利夫萊特出版社將於11月7日出版美國本特利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丹尼爾
  • 標題音樂的產生及發展
    標題音樂是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將音樂與文學、戲劇、繪畫等其他姊妹藝術相結合而產生的又一綜合性音樂形式,具體是指一種用文字來說明作曲家創作意圖和作品思想內容的器樂曲。它要求聽眾按照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進行音樂的欣賞,樂曲中的文字清晰的表達了作曲家自身的思想感情,在器樂音樂中「標題音樂」往往與「純音樂」(非標題音樂)相對應而言。
  • 中國民歌:比樂器產生的還要早
    在我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10類,第一類是口頭傳說口頭文學,第二類就是傳統音樂,而且傳統音樂裡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民歌。 中國民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開始,民歌不像其他的文明,比如說樂器—一個原始人拿著一個最粗陋的弓、一個樹枝加一根線就可以是弓,可以射箭。射箭是生產,當把空的弓撥弄幾下,發出聲音,樂器也就產生了。
  • 五線譜:精準的音樂語言
    原標題:五線譜:精準的音樂語言   隨著鋼琴走入越來越多的家庭,五線譜在普通大眾中從「臉熟」變為「爆紅」。因為鋼琴教學中,全世界普遍使用的都是五線譜記譜法,也只有五線譜能完整地表現出樂譜。   記譜法對於音樂,猶如文字對於語言。   最早期的人類音樂信息,只能通過口傳心授才能代代留存。
  • 西方古典主義音樂——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產生與特點
    18世紀中葉在西方音樂史上是一個由巴洛克藝術風格過渡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中,最重要的事件當屬鋼琴這件樂器的誕生了。鋼琴的誕生對整個音樂史的發展是有很大貢獻的。從歷史年代來看,鋼琴的產生過程與主調音樂逐步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是非常一致的。
  • 為什麼音樂欣賞能產生美感?
    常說聽音樂是「一生、二熟、三愛、四迷」,這是說具有思想性、藝術性和創造性的音樂作品能夠在聽眾中產生美感。從一般音樂欣賞者的美感發生來看,審美現象大致有如下幾點:有視覺形象或文學語言配合的音樂作品(包括器樂曲和歌曲),因為易於理解,在欣賞時聽眾的腦海裡地反映出記憶中的劇情、圖景、畫面等,例如你看過戲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那麼在欣賞同名小提琴協奏曲時就會聯想到這對年輕戀人對封建婚姻的抗爭以及他們那悲慘的結局,從而加速對該樂曲的理解
  •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產生的?
    真正的語言是人類所獨有的,包括發明的文字,符號以及主觀賦予的意義,然後通過組合形成無數種表述。人類的語言可以用於思維,想像,可以講述有關過去和將來的事情,其它動物是做不到的。繼語音之後,人類又演化出了讀寫能力,可以用很多介質記錄當時所發生的事件。那麼人類的語言是在什麼條件產生的呢?人類語言又是在什麼時期出現的呢?
  • 史前樂器與音樂的產生
    音樂在人類的歷史上是何時產生的?這似乎是一個無法解答的問題,因為在還沒有產生文字的史前時代,音樂就已經融入到宗教與生產生活當中。但是我們至少能夠確定,在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樂器產生的時候音樂就已經產生了。我們若要從藝術考古的角度來看音樂的起源問題,就要從第一件樂器實物開始。
  • 不容忽視的音樂語言環境
    視唱訓練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之所以說它是系統工程是因為,視唱教材編排科學、內容廣博、形式多樣,音樂語言豐富,感性知識及音樂要素典籍全面的特點。視唱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發展音樂聽覺的獨特作用,視唱課堂是積澱音樂語言的重要場所,是獲得音樂感性及理性知識的重要來源。
  • 音樂是語言的烏託邦?歌劇《洪堡親王》中英·巴赫曼的音樂詩學
    巴赫曼在音樂領域的強力參與還體現在她接下來的文學創作中,通過腳本創作,她練習了一種「模仿音樂」的寫作形式。之前她的自創歌劇《貝琳達》的失敗,讓她認識到,當詩歌遇到詠嘆調、對話遇到宣敘調,文學的語言和所謂作家的存在價值在音樂的表現力面前都無比腰乏。巴赫曼開始重新思考傳統意義上的寫作語言的表現力。
  • 第三章:文學藝術 中國音樂的產生
    新石器時代,中國音樂從先民的原始樂舞中脫身出來,發展為高水平的、有中國特色的音樂體系。在人脫離猿人演變為現代人的漫長曆程中,產生了人類的原始樂舞活動,人們在原始簡單打擊器的節奏和樂聲中盡情歌舞,產生了歌舞一體的原始樂舞,它往往以模仿狩獵活動的化妝舞蹈為主體,也伴隨以祈求豐收、愉悅神靈等巫術內容。
  • 三千萬年前人類祖先具備音樂技能 音樂先於語言
    三千萬年前人類祖先具備音樂技能 音樂先於語言   是先有語言,還是先有音樂?維也納大學生物學家的最新研究指出,應該是先有音樂。並且,人類和猴子的共同祖先在三千萬年前已具備音樂技能。  編譯:記者 李文 實習生 池健兒  音樂先於語言出現  維也納大學生物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解釋了為什麼黑猩猩會敲擊樹根,以及為什麼猴子的叫聲有時像唱歌。相關研究報告發表於近期的《生物學快報》期刊上。
  • 從世界語言音樂中看陰陽
    其中有一種方法是全世界人們所共同的方法,那就是音樂,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開心與悲傷是一對陰陽,開心時候心花怒放,悲傷時候則什麼也不想做,處於一種收縮的狀態,如果從陰陽上來分,當然開心為陽,悲傷為陰。那麼與開心相關的音樂也應該屬於陽,比方中國人非常熟悉的金蛇狂舞,一聽就會給人非常歡快的感覺;而二泉映月,梁祝等音樂,一聽給人感覺非常低沉,非常悲傷,本來很快步伐聽了之後都可能不由自主慢了下來,這種音樂大概就屬於陰吧。依據小編這麼多年的感覺,東方文化應該屬於陰,相對東方文化來說,西方文化屬於陰。
  • 王若雄:語言的盡頭是音樂
    2019年12月8日,「音你而在」 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周年音樂會在河北廊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隆重舉行,演出前的當天下午,與會嘉賓共同參加了一場音樂主題沙龍,天泰集團董事局主席王若雄與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特別成員、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以及中國愛樂樂團團長李南共同分享了關於音樂、關於藝術的所思所想。這是一場音樂的分享,更是一場思想的碰撞,音你而在,共同探討音樂的美妙!
  • 散文的產生較晚於詩歌,它是語言和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例如,遊國恩等五教授編著的《中國文學史》說:散文的產生較晚於詩歌,它是語言和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而以文字為其必要的條件。未有文字,早有詩歌,而散文則產生於既有文字之後。該書在三章一節談及殷商至春秋時代的散文時,還重申了「散文是在文字發明以後才產生的」。
  • 遊戲音樂製作中如何與玩家產生交互?
    遊戲中音樂必不可少,但是同一個遊戲在不同的玩家遊戲,可能會有一萬種進度,遊戲具有極強的交互性,這決定了遊戲音樂也必須隨之有著相同的交互性。那麼遊戲音樂製作中如何與玩家產生交互呢?在遊戲音樂製作中,第一步就是要對整個遊戲音樂進行規劃,然後才能開始製作。前期的設計包括確定遊戲配樂如何適配這個遊戲的類型——因為不同類型的遊戲,配樂的設計思路也是不一樣的。ARPG、FTG、STG、CAG等等各種各樣的遊戲類型,都有著各自的設計套路,每種配樂設計的套路都與遊戲核心玩法有著絕對的聯繫。
  • 音樂是共同的語言
    2019年,斯蒂梵樂隊就曾受邀來到中國,參加了中國規模最大的法語香頌音樂節――「三月香頌饕餮」。儘管早已是全球各大音樂節的常客,但這一次演出對他們來說與眾不同。樂隊主唱伊凡說:「在中國演出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斯蒂梵樂隊成立於2012年,至今已發行4張音樂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