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國外媒體報導維也納大學認知生物系博士安德裡亞·拉維尼亞尼(Andrea Ravignani)稱,音樂行為是構成音韻模式的第一步,之後才逐步形成語言能力。而他這一發現是通過對松鼠猴的實驗得出的。
他和同事研究一種叫作「從屬察覺」的能力,該能力可識別音節、單詞和音符之間的關係,例如:我們多次傾聽Do-Re-Mi的音符,當播放類似Do-Re-Fa的音符時會認別出錯誤,因為後來播放的音符與預期不一致。
正常情況下猴子不會以人類相同的方式對音樂作出反應,但是這項研究發現猴子注意力的微妙變化。這項研究實驗中,松鼠猴坐在一個隔音室中,傾聽由3段獨特模型構成的一組音樂,每當模型改變時(類似於我們傾聽Do-Re-Fa音符的變化),猴子都會凝視發呆較長時間,仿佛在說:「這是什麼?」
由於實驗證實了松鼠猴能夠理解音樂模式的變化,可見人類之外的靈長目動物的音樂識別能力超出之前預期。推導出人類和猴子最後的共同祖先物種—3000萬年前小型皮毛樹棲靈長目動物已經擁有了音樂識別能力。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還沒看到這一實驗的詳細內容,所以還不好評價。但是在生物學意義上,音樂和語言都是人類所特有的。音樂是由不同音高和長短不同的聲音組成的旋律,是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雖然動物的叫聲中也包括音節、高低變化、不同的振幅,但是嚴格意義上說,還不能叫作音樂。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室教授周國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得到較多支持的觀點是音樂起源於勞動。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穫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音樂來源於人類對自然的觀察。在人類生存的環境中到處充滿了節奏,比如:日出日落的循環、潮漲潮落的起伏、月圓月缺的變化、春夏秋冬的更替,原始人類感覺到這種節奏十分奇妙,就嘗試著發出高低不同,長短不一的聲音或敲打石頭和木頭產生有節奏的聲音表達情感。
宿兵認為,語言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需要有主語、謂語、賓語。嚴格來講,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動物沒有語言,只有一些簡單的肢體表達,但並不系統。
絕大多數研究人類起源的專家認為:通過口語進行交流,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顯著的特徵。一些科學家曾成功地訓練黑猩猩使用複雜的手勢或輔助工具交流信息,但無論怎樣訓練,這些人類的遠親始終只能發出少數單詞的音。
此外,語言的產生還需要兩個重要條件:靈活的發音器官和大腦的複雜化,而這也是人類所特有的。勞動使早期人類能夠直立行走,使他們的發音器官有利於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同時,勞動也使手與各種事物的接觸更加頻繁,刺激了大腦的機能,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猜測人類擁有與語言能力有關的獨特基因,理由是語言如此複雜,普通的兒童卻能在年幼時自然地學會說話。最新科研成果揭示:語言與基因之間的確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世紀90年代,牛津大學威康
信託人類遺傳學中心及倫敦兒童健康研究所的科學家對一個患有罕見遺傳病的家族中的三代人進行了研究,這個家族的24名成員中,約半數無法自主控制嘴唇和舌頭,閱讀存在障礙,而且記不住詞彙,不能理解和運用語法,難以組織好句子。該家族三代人中存在的語言缺陷使科學家們相信是他們身體中的某個基因出了問題。後來,科學家發現這個家族的一個名為FOXP2的基因產生了突變。它是控制語言能力發展的基因,人類進化中,FOXP2基因上的變異明顯改變了相關蛋白質的形態,因此,某種程度上使得變異基因賦予人類祖先更高水平的控制嘴和喉嚨肌肉的能力,從而使他們能夠發出更豐富、更多變的聲音,為語言的產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其他哺乳動物的FOXP2基因片段與人類不一樣。這也是只有人類才有語言的原因之一。
所以,要求證音樂與語言產生的先後順序,還是先要確定音樂與語言的定義,宿兵認為,有的實驗可以用動物來做,有的實驗由於受條件限制,並不適合用動物來做。
《中國科學報》 (2013-11-29 第11版 真相)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