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銀行發布的
《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
,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46位升至31位,北京和上海是此次計算中國經濟體得分的樣本城市。今年的評分對於近年來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的上海而言意味著什麼?上海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11月1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曉白與上海市發展改革委營商環境建設處處長盧愛國做客「澎湃下午茶」,以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為契機,談論了上海營商環境取得的成效、面臨的挑戰,以及進一步優化的建議。
馬曉白認為,辦理建築施工許可、獲得電力以及跨境貿易是上海經驗的優勢所在。盧愛國提到,此次對標世行報告的改革涉及到了很多我們一直想改但之前進展不大的方面,辦理建築施工許可就是其一。「因為有了強烈的改革意識,我們在項目審批和管理的整體思路、流程設計上有了很大的改進。」
馬曉白指出,世行的評估體系能夠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提供有力抓手,但也需因地制宜,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制定改革政策。
上海營商環境得分相比去年提高3.7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曉白做主題分享。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自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出臺眾多措施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大力度的標誌性改革簡政放權,成功地改善了營商環境。
世行的評估報告在世界範圍內有較廣泛的認可度且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積極意義。因此,馬曉白曾在2017的一篇調查研究報告中建議,以世行評估標準倒逼國內改革,提高中國的國際排名。
世界銀行從2003年起每年在全球範圍內評估經濟體的營商環境,評估指標也從最初的4項擴展到了現在的10項。評估報告主要從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衡量一家企業在某一經濟體內部處理相關事項的難易程度。
馬曉白表示,世行營商環境評估指標的優點在於更能體現企業獲得感,即一個企業在某個經濟體內部實際運營過程中的體驗。這也正體現了這份報告的科學性,世行的指標能夠幫助政府轉變觀念,強化服務意識,從而真正落實政策的落地效果。
上海將2018年列為「營商環境改革年」,通過自貿試驗區、首屆進博會等舉措作為突破口,為上海的營商環境改善提供了有利條件。上海在今年的世行評估報告中得分為77.7分,相比去年提升了3.7分。
馬曉白指出,辦理建築施工許可、獲得電力以及跨境貿易是上海經驗的優勢所在,尤其是供電服務,使得上海在世行報告中「獲得電力」指標排名從之前的98位大幅躍升至12位。她認為,上海市推行的FREE供電服務(Free 免費 、 Rapid 快捷 、 Efficient 高效 、Excellent 卓越)成功發揮了本土優勢,利用本身的電網規模與技術優勢,通過優化工程方案和流程再造減少了接電成本和接電時間。通過改革,低壓客戶「獲得電力」只需辦理兩個環節的手續,而小微企業客戶則實現了接電零投資。
在提問環節,就上海的營商環境,馬曉白與盧愛國分享了更多看法。
馬曉白與上海市發改委營商環境建設處處長盧愛國。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上海營商環境改革:免罰清單、政策宣傳升級中
澎湃新聞
:世行的營商報告對於上海來說有什麼意義?
盧愛國
:世行報告中上海的得分和排名的上升,是對過去兩年我們全力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成效的體現,更重要的是,這一評估報告的指標設計思路促進了工作理念的轉變。以前政策制定、執行都是以政府為主,現在更多強調「客戶意識」,企業至上,圍繞企業訴求來思考和開展工作。
而且,此次對標世行報告的改革涉及到了很多我們一直想改但之前進展不大的方面。比如施工許可的指標,非常複雜,難度很大,牽涉80多部法律、100多項規章制度,以前如果想要推進這方面的改革非常之難。現在因為有了強烈的改革意識,我們在總體思路和流程設計上有了很大的改進。
澎湃新聞
:對標比自己排名靠前的城市,上海在下一步改革中會注意哪些方面?
盧愛國
:上海目前主要對標的是香港和新加坡,因為這些城市的排名靠前且跟上海的發展有共通之處。就上海目前的得分情況來看,許多指標排名居中,在50多名或者60多名,還有一些是排名稍靠後的,比如納稅。針對這些指標,上海將借鑑其他城市的好做法。
我們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緊盯排名比較靠後的指標,看看哪些放在上海的情況裡可以改善。有些事項改革涉及國家的法律法規條款,我們也將組織開展研究梳理,向國家提出相關修法修規建議,今年提了34條,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改革成效,明年我們也會繼續這方面的工作。
澎湃新聞
:北京這次比上海分數稍微高一些,具體差距在哪裡?
盧愛國
:上海比較弱的幾項指標,比如登記財產、開辦企業等,北京的力度更大,表現更好。比如說開辦企業,北京去年開放了公章免費刻制,這個做法讓流程少了一個環節,也減輕了開辦企業的費用,很受企業歡迎。今年上海學習北京的做法,但由於政策出臺時間比較晚,在分數上沒有體現出來。我們覺得,可能這個做法更適合讓園區自己去做,作為自己招商的手段。
登記財產方面,因為上海是房產稅試點城市,所以以前我們做不到當場核稅,做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針對這個問題,今年也採取了稅收代徵等相應的改革舉措,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便利。
澎湃新聞
:上海現在已經有了營商環境改革2.0方案,馬上要出臺3.0方案,可否透露一下3.0會關注的痛點和難點有哪些?
盧愛國
:除了世行指標,我們會更加關注企業經營中碰到的突出問題,注重提升企業的感受度。舉個例子,目前企業反映突出的公平監管與彈性執法的問題。今年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應急管理局聯合出臺的《上海市市場輕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免罰清單》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對一些企業因為不知情或者危害很小的違規事項,在其第一次違反時不處罰。
之後這個清單還會慢慢擴大,對基層的執法人員也提供了依據。對這些輕微違法事項,以前按照相關規定,執法人員必須對違規企業進行處罰,但是受處罰的企業可能會很委屈,有了這個清單,執法人員就可以依法不處罰,但也達到了讓企業了解法律法規的實際效果。
再比如,企業普遍反映它對政策法規不知情、不了解。其實政府部門也花了很大力氣去做政策宣傳和窗口培訓,但是最終還是到達不了企業。我們認為這也許與之前的宣傳做法有一定關係,事實上企業間有自己的有效聯繫途徑,今後我們可能會更多考慮從一些行業協會和專業機構、園區入手,幫助我們把政策傳達到企業,解決政策「最後一公裡」這個問題。
馬曉白
:根據之前的調研經驗,我發現可能同樣規模的企業對於政府政策的感知情況會有很大的差異。我在調研一家海澱區老企業時發現,他們研究政府政策的負責人每天可能要關注很多個公眾號來掌握政策法規的新動向。
我們的政府沒有一個統一的出口去宣傳我們的政策,而很多企業也不一定有意識去安排專人研究政府的政策,我建議也許園區裡可以安排這樣的一個辦公室向園區裡的企業實時推送政府的政策動向,從而讓政府的政策推廣更精準。
提問
:我們在稅務方面的分數排名較低,為什麼?
盧愛國
:納稅這個指標我們確實排名靠後,但是在這方面其實這兩年我們已經有很大進步了。這個指標的衡量總共有四個維度,地方層面能改善的一個維度是納稅時間,已經從2017年的207個小時下降到今年的138小時,成效很明顯,為企業辦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世行的專家也表示,如果稅種沒有改變,這個納稅時間再壓縮的空間不大了。但是納稅次數、稅費率以及稅後流程,這些都是國家事權,與稅制結構和稅法直接相關,不是地方改革能夠做到的。
馬曉白
:我一直認為,世行的評估體系也代表了一種價值取向,即 「一個政府,一個窗口、一個網站」。但是放在具體的國家情境來看,稅種、稅制的改革可能牽扯多方,對國家經濟會造成很廣泛的影響,所以不宜單單只是為了追求納稅指標得分的提升去改變我們國家的一些根本政策。未來的改革方向,依然需要更加審慎的研究與評估。
澎湃新聞 鬱斐 製圖
--------
「澎湃下午茶」是澎湃研究所主辦的線下分享會,旨在與中國智庫領軍人物以及城市管理者一起「看上海,聊決策」。分享會每兩周舉辦一次,並向社會公眾開放固定數量名額。往期活動簡報、未來活動預告及報名,敬請關注澎湃研究所微信公眾號(ppyjs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