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古往今來,多數官宦之家,繁盛極短。
正可謂,富不過三代,窮不出五服。
而曾國藩家族,卻打破了命運的枷鎖,二百多年興盛不衰。
時至今日,曾氏後代依舊才俊輩出。
《格言聯璧》有云:「勤儉,乃治家之本。」
曾氏家族興旺發達的秘訣也正是這勤、儉二字。
01勤:人勤則健
《醒世恆言》中說:「富貴本無根,盡從勤裡得。」
富貴源於辛苦勞作,只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才能得到想要的人生。
曾家祖父每日天還未亮就起床勞作,一天都沒有片刻閒暇。
即使後來家中條件變好,依舊自己種菜、收糞。
曾國藩出身農家,深知勤則壽,逸則夭。
他常說:「我自己一生體弱多病,只因勤於勞動才能活過60歲。」
他在家書中寫道:「勤字功夫,一貴早起,二貴有恆。」
為官多年,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工作,直至深夜,中途也很少休息。
雖晚年不幸右眼失明,仍每日勘閱公文,書寫日記從不問斷。
身勤則強,家勤則興。
曾家兒男全部半耕半讀,添茶倒水、砍柴種菜也必親力親為。
他告誡家中女子勤於家務:「衣、食、粗、細缺一不可。」
曾家女子紡線織布,下廚做飯,每月都會寄家中小菜和一雙鞋子到曾國藩軍營。
曾國藩認為:「勞則神欽。」
人之本性,皆好逸惡勞。
若貪圖享樂,家大業大,也終會坐吃山空。
唯有將「勤」貫穿始終,才可經久不衰。
02儉:家儉則興
《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小鳥在深林築巢,所佔不過一根樹枝;偃鼠飲河水,所需不過裝滿肚皮。
曾國藩一生清廉,不事奢靡,不貪物慾。
身為將相,卻始終保持一介寒士之風。
平日所穿衣物皆由夫人所做,不穿綢緞,粗布衣物還常有補丁。
鋪草蓆、蓋土布,家中老屋百餘年,卻不肯多花銀錢去修繕。
有一次,他巡視揚州一帶。
揚州鹽商特備盛宴,山珍海味,羅列滿桌,而他僅就面前所設數菜稍食而已。
退席後,他與眾人說道:「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
曾國藩在京城看到大多官宦子弟奢侈腐化,揮霍無度。
特留夫人和家中孩子住在鄉下老家,告誡他們:「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門外不準掛牌,出門要輕車簡從。」
天下之事,往往成於儉而敗於奢。
愛子成人,便教其一切從儉。
古語有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人不懂節儉,一心去追名逐利,怎麼可能修養德行。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人人以儉持家,才是家道中興之象。
03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家敗離不開奢字,人敗離不開逸字。
隋煬帝只因羨慕江淮繁華,便命人開通運河,修築御道,從長安到江都離宮便建有四十多處。
他每每駕幸江都,所經州縣,五百裡以內皆需獻送食物。
收集奇花異草、珍禽奇獸,只為點綴園景。
甚至各州縣所產奇石異木,都必須盡輸東京。
短短數十年,他便斷送了父輩千辛萬苦打下的大好江山。
古語有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一個家庭,重要的不是給子輩留下多少財富,而是要教會他們如何勤儉。
所謂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都在恪守勤儉二字。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早成清朝官場的風氣。
但他卻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以儉持家。
一生手不釋卷,富貴堂的藏書閣有30多萬本書籍,他直到去世前一天,還在潛讀《理學宗卷》。
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家之敗,皆由奢侈惡勞所起。
勤能開源,儉可節流。福報從中滋養,家族才能昌盛不衰。
《易經》中有句名言:「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勤儉之道在於存心,堅持積累,自然功成名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