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日訊 上周,本報報導了有關福建省內4所高校更名的消息,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於漳州師範學院更名為閩南師範大學,大部分泉州人的第一反應是:泉州師院呢,是不是也要更名?
對於大學更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什麼要更名,更名有什麼用,學院和大學,又是怎樣的關係?昨日,泉州師範學院副院長林華東、泉州理工學院副院長吳濱如作客海都教育周刊「微觀天下」欄目,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林華東表示,早在今年兩會期間,作為政協委員,他與本校多位同仁經過認真研究論證,提出將泉州師院復名為泉州大學的議案。吳濱如則認為,大學更名,是為了明確辦學定位,拓展辦學方向,但要傳承辦學積澱。
高校改名 要考慮接受度和傳承度
對於漳州師院改名為閩南師範大學,吳濱如頗感不解,「漳州師院是老牌師範院校,辦學歷史長,社會認可度高,幹嗎非得更名呢」?吳濱如認為,更名後,要考慮社會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對原校名的傳承,是學校幾年內必須做的工作。
而對於泰山航海職業學院更名為泉州海洋職業學院,吳濱如叫了一個好,「定位更精準了,辦學範圍也拓展了,名字也更響亮了」。吳濱如說,改名為泉州海洋職業學院,符合泉州發展海洋經濟的大背景,學校也突破了航海學科的專業局限性,有利於長遠發展。吳濱如以自己的學校舉例,「我們學校原名叫泉州中營職業學院,改名後,效果顯著,收穫較大。」吳濱如認為,原校名有局限性:一是定位不清晰,有人誤以為是營養學校或軍校;二是校名不夠響亮,不容易記住;三是民辦色彩較濃。改名為泉州理工職業學院後,工科定位愈加明顯,名字也更響亮,招生就業都有了新的發展。
泉州師院 爭取2015復名為泉州大學
政協委員林華東介紹,泉州師範學院在2000年「升本」之初,就把辦學目標設定為建設開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多科性地方大學,而市委市政府也提出「組建泉州大學」的前期準備工作。
林華東表示,地方大學為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承擔了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復名為泉州大學,有利於凝聚全校師生員工的力量推動學校發展;有利於推動多科性地方大學建設,發揮高校服務地方的功能。而泉州地方經濟的發展對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一所多科性地方性大學,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撐和人才支持。林華東說,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設置工作安排,下一批對中東部地區高校設置及更名審批將於2015年進行。為了趕上這班車,他提請省政府向教育部申請批覆泉州大學(籌),爭取2015年接受教育部評估,正式復名泉州大學。
學院更名為大學 更具綜合性
吳濱如說,一般來說,大專院校需要經過普通本科學院的過渡,才能升格為大學;而兩者的區別,在於師資力量、辦學規模、實驗設備、科研水平、學術水平。
根據高等教育法規定,大學和學院都應當具有較強的教學、科學研究力量,較高的教學、科學研究水平和相應規模,能夠實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
主要區別在於,大多數大學本科以後有更高等的學習,比如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習。兩者的區別還在於,大學還必須設有3個以上國家規定的學科門類為主要學科。全日制在校學生計劃規模在5000人以上。學院一般設有一個國家規定的學科門類為主要學科,全日制在校學生計劃規模在3000人以上。由此可見,「大學」和「學院」雖然都屬於高等學校,實施本科以上教育,都要具備一定的教學、科研能力,是同一學歷層次和培養規格,但在設置學科門類的要求上還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大學」更具有綜合性,而「學院」往往專業性更強,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學」就一定優於「學院」,在一些專業學科上,一些「學院」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很多高於某些「大學」的同一專業。當一所學院達到大學的標準後,也可以申請升格為大學。(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葉碧玉 莊奕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