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譜》第18期:為什麼上海菜是最具傳統和創新的菜系?

2021-02-06 方志四川

【編者按】「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於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30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80年代。

《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

二毛

 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1987年直至現在,先後在重慶、成都和北京創立文化餐飲品牌「川東老家」和「天下鹽」。著有《碗裡江山》《媽媽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國吃家》等美食著作。

 這期講一講上海菜,我收藏的這本1959年油印的《中國名菜譜上海名菜名點》是由輕工業出版社編纂,是1960年正式出版的《中國名菜譜》第九輯的初稿,它由老式打字機打出來,當時油印數不會太多,所以比較珍貴。這本初稿裡主要記錄了上海本幫菜及全國的一些重要幫派菜,並按名店名菜排布,比如德興館雞骨醬、走油拆燉,老榮順的八寶雞,大加利的明月紅松雞等。

《中國名菜譜》第九輯1960年輕工業出版社出版,《中國名菜譜上海名菜名點》1959年油印初稿

 《中國名菜譜》第九輯介紹了上海本幫、揚幫、寧幫、錫幫、蘇幫等四十餘家著名菜館的名菜82種、名小吃45種,其中如雞骨醬、蝦子大烏參、素燒雞、水磨年糕等,都是特別有名的菜點。

 從老菜譜中可以看到,上海除了本幫菜以外,幾乎涵蓋了全國各大菜系。因為這座城市在歷史和地理上的獨特性,各個地方的菜都曾在這裡出現。

 上海是我國南北海運的要衝,也是長江流域各省與世界各地交往的門戶。上海地處溫帶,氣候溫和溼潤,一年四季分明,常綠蔬菜接連不斷,魚、蝦、蟹等荷塘海鮮資源豐富。這種特殊的經濟地位和良好的地理氣候,為上海菜的豐富提供了基礎,讓這裡在清末民初就既有本地風味的傳統菜,又有經過匯集變革的其他風味菜。

     《中國小吃·上海風味》,1983年上海市飲食服務公司編纂

 根據《中國名菜譜·上海風味》記載,17世紀以前,上海菜主要還是本地風味,以油多、味濃、糖重、色豔為特點,烹飪方式以紅燒、煸炒、煨、糟等為主。當時的特色菜是紅燒鮰魚、生煸草頭這樣的。17世紀80年代,上海發展成為經濟和文化中心,全國各地的人來到上海謀生求職,極大地豐富了上海的飲食文化。

 到19世紀40年代,上海出現了各地菜式匯集的局面,來自北京、廣東、江蘇、安徽、湖南,以及清真、素菜等,上海菜匯聚了近二十種地方風味,甚至英美、法、意、俄、德等西式菜、西點也進入上海。「它們相互借鑑,而未被上海本地菜同化,且各自獨立,地位相當……是上海菜系的多樣性和傳統性特徵的社會基礎。」

 從我收藏的這些老菜譜中,也能看到上海飲食文化的獨到之處。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出版社就有將近200家,在我收藏的近一百本民國老菜譜中,有百分之八九十都出自上海的出版社。

 《中國名菜譜·上海風味》中認為,在上海迅速的發展中,飲食不單是生存需要,也是帶著社交和享受的特性的文化消費行為,各風味如果一成不變的強調傳統性,很難長久保持吸引力。

 上海飯館因此紛紛推陳出新,在原料、調料或者烹飪方式上做文章,發展到一店有多種風味,比如川揚味、京津味、蘇錫加本地味並存的形式,湧現出很多在傳統中創新的菜餚。比較有名的有蜀腴的香酥鴨、梅龍鎮的幹燒鯽魚、美心酒家的蠔油牛肉、揚州飯店的水晶餚肉、新雅粵菜館的煙鯧魚等。

 到20世紀50年代,上海菜進入了總結提高的時期,率先進行了一些烹飪理論研究,並且舉辦過兩次規模盛大的名菜名點展覽,且從規模和水平上都屬於中國烹飪文化史上的首位。

 後來,烹飪界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上海菜獨特的面貌,將上海菜稱為「海派菜」。

 我收藏的另一本《中國小吃·上海風味》,1983年由上海市飲食服務公司編纂。上海小吃也是隨著這座城市的演變而發展的。書中介紹,早在南宋鹹淳年初,這裡正式設立了鎮治,當時的小吃如上元節的春璽糖圓、五月五日的角黍水團、重九的慄粽花糕等傳統節日小吃。

 還有後來的南翔小籠饅頭,也在很早就有記載。從城隍廟南翔饅頭店開設時間推算,「翔式」饅頭大概在清末已經廣受歡迎。

上海在鴉片戰爭被列為通商口岸後,外地各種風味特色小吃開始傳入,西式小吃也不斷增多,對上海小吃的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許多名店名點也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如城隍廟的南翔饅頭、鴿蛋圓子,滄浪亭的四季糕團、蘇式面點,喬家柵食府的十大名點、王家沙點心店的鮮肉酥餅、肉絲兩面黃,五芳齋的糖芋艿、唐山芋等。這些小吃不僅品種繁多,而且還兼具南北風味。

中國名菜譜

前期回顧

來源:封面新聞

口述:二毛(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

供圖:二毛

配圖:方志四川

整理:薛維睿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565066304@qq.com;工作信息:scsdfz@qq.com;《巴蜀史志》雜誌:bsszbjb@163.com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譜》第22期:從民間小吃到官場...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於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30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80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人物名片二毛 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
  • 《二毛的老菜譜》第20期:川菜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四川烹飪》雜誌...
    【編者按】「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於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個人簡介】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的老菜譜》第1期:正宗的四川滿漢全席要吃三天三夜?
    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人物名片: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收藏老菜譜三十年 二毛把美食當作一門學問
    作為著名詩人、美食家和《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這個展覽讓大家更了解到二毛美食研究者的身份。二毛收藏的部分菜譜「我在重慶、成都、北京開了30年餐廳,研發創意了30年的菜餚,閱讀了無數美食的書籍,寫過許多關於美食的文章,但直到面對這些傳統老菜譜,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 《二毛的老菜譜》第八期:川菜在過去的國宴中是什麼級別?
    【編者按】「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於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
  • 《二毛的老菜譜》第5期:從「嬌鶯戲蝶」到「東籬採菊」,古詩詞和...
    【編者按】「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於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
  • 《二毛的老菜譜》第23期|從釀豆腐到牛肉丸,客家菜豐富了粵菜的內涵
    編者按「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於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個人簡介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李調元③丨川菜之父的菜譜,一部被忽略的美食巨著
    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中,李調元位列其中。除了文學家、詩人、戲曲理論家、藏書家等身份,李調元還是推動四川美食文化發展的美食家。他的飲食專著《醒園錄》作為最早的川菜菜譜,被稱作早期四川飲食專著的集大成者。
  • 《二毛的老菜譜》第17期|讀完1980年代的這套雜誌,你就能了解整個...
    【編者按】「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於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個人簡介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
  • 《二毛的老菜譜》第22期:從民間小吃到官場宴席,再現明代食風
    編者按「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於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
  • 從古至今 菜譜記錄中國美食文明
    作為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的系列活動,中國美食(菜譜)文獻展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展覽展出了從明清到上世紀80年代為止的1500多冊(件)菜譜文獻及菜單票證,其中《隨園食單》展出了清代、民國時期和日語版三個版本。中國美食(菜譜)文獻展展出的部分文獻。
  • 【方志四川•美食】鄭瑤‖ 餐桌上的貴族——雅安天全「土司宴」
    【方志四川•美食】鄭 瑤 ‖ 餐桌上的貴族——雅安天全「土司宴」 2020-12-19 0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滿漢全席有哪些?來逛世界川菜文獻展,660多冊菜譜讓你飽眼福
    11月16日,世界川菜(菜譜)文獻展在四川省眉山市黑龍灘開展。這場川菜(菜譜)文獻展幾乎涵蓋了從古至今成都、重慶、自貢、眉山等川渝地區的重要川菜文獻,連名震餐飲業的四川滿漢全席的菜單也在展出之中。 「中國的美食文化怎麼傳承保護下去,一個是通過老廚師口口相傳,另一個就是菜譜。」
  • 專訪|「十大感動川菜人物」二毛:川菜發展的歷史,是一部不斷「走出...
    從事餐飲相關工作30年,二毛出版了《媽媽的柴火灶》等十餘部美食著作;策劃、製片並出鏡的紀錄片《川菜在民間》,獲得文化部首屆中國平遙「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十佳紀錄片獎;尤其是,他數十年堅持不懈地收藏和研習了從明清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各大菜系老菜譜代表文獻兩千多部,其中川菜文獻多達六百多種。
  • 12555份菜譜揭示中國人最愛吃的菜 前三都是川菜
    &nbsp&nbsp&nbsp&nbsp為了從數據角度出發分析中國菜系的差異,數讀菌決定從美食網站上把不同菜系的菜譜信息都扒下來一探究竟(經處理,最終得到18個菜系的12555份菜譜用於分析),看看不同菜系最受歡迎的菜,各個菜系的做菜步驟與時長差別,以及不同菜系的製作工藝和主要口味差異。
  • 12555份菜譜揭示中國人最愛吃的菜,前三名都出自川菜
    為了從數據角度出發分析中國菜系的差異,小編決定從美食網站上把不同菜系的菜譜信息都扒下來一探究竟(經處理,最終得到18個菜系的12555份菜譜用於分析),看看不同菜系最受歡迎的菜,各個菜系的做菜步驟與時長差別,以及不同菜系的製作工藝和主要口味差異。
  • 八大菜系中,粵菜排第一,四川人首先表示不服,山東廚師拿出菜譜
    八大菜系中,粵菜排第一,四川人首先表示不服,山東廚師拿出菜譜!你們中國地大物博,美食是數不勝數的,光是得到認可的菜系就分為八大菜系,其實我們中國不止有八大菜系,只不過有些菜系沒有被列入到八大菜系裡面罷了,比如說東北菜,河南菜等。
  • 地表最強吃貨,他為每道菜寫了一首詩
    儘管從孔子開始就有文人討論美食的文化傳統,但現代詩中以美食寓情的二毛算得上最先鋒的一位。當他研究重慶菜和成都菜的區別,便用兩地的人文氣質形容菜色,寫下「成都菜平原丘陵,風和日麗,重慶菜高山流水,月黑風高」,思考現實與未來的關係,他說「在現實和未來之間,烹飪是唯一的通道」,就像一盤家傳回鍋肉,肉下鍋了,香氣就能帶他到童年時媽媽的灶臺邊。
  • 客家菜還是東江菜 誰是廣東第三大菜系?
    客家名菜有東江鹽焗雞、東江釀豆腐、紅炆肉……」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東江菜又叫客家菜,與潮菜、廣州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支持這個觀點的網友認為,區別於傳統客家菜,惠州、河源等地的東江菜在做法、食材方面都有創新,因此可獨成一派,能躋身廣東三大菜系之一。不過,如果在網上搜索「廣東三大菜系」,結果多是:廣州菜、潮菜、客家菜(東江菜)。
  • 葉一茜攜手美食節目《味之謎》導師二毛受關注
    網易娛樂8月14日報導 《味之謎》曾用名《味解之謎》是海峽衛視、東南衛視、臺灣東森電視聯合推出的兩岸大型真人秀綜藝美食節目。節目採用創新的內容模式,在美食、生活情感之間進行串聯,利用地區性的風土人情、老百姓的餐桌故事穿針引線,串聯身邊接地氣的美食製作,以及熱愛生活的美食嘉賓們,加入劇中劇的模式,構成帶著煙火味的小世界。海峽兩岸藝人兩兩組隊,分三組進行廚藝比拼,以成功解謎一道傳統美食為終極目標,跋山涉水、尋訪鄉民,以獲得最鮮美的食材,學習最傳統的烹飪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