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於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30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80年代。
《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
二毛
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1987年直至現在,先後在重慶、成都和北京創立文化餐飲品牌「川東老家」和「天下鹽」。著有《碗裡江山》《媽媽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國吃家》等美食著作。
這期講一講上海菜,我收藏的這本1959年油印的《中國名菜譜上海名菜名點》是由輕工業出版社編纂,是1960年正式出版的《中國名菜譜》第九輯的初稿,它由老式打字機打出來,當時油印數不會太多,所以比較珍貴。這本初稿裡主要記錄了上海本幫菜及全國的一些重要幫派菜,並按名店名菜排布,比如德興館雞骨醬、走油拆燉,老榮順的八寶雞,大加利的明月紅松雞等。
《中國名菜譜》第九輯1960年輕工業出版社出版,《中國名菜譜上海名菜名點》1959年油印初稿《中國名菜譜》第九輯介紹了上海本幫、揚幫、寧幫、錫幫、蘇幫等四十餘家著名菜館的名菜82種、名小吃45種,其中如雞骨醬、蝦子大烏參、素燒雞、水磨年糕等,都是特別有名的菜點。
從老菜譜中可以看到,上海除了本幫菜以外,幾乎涵蓋了全國各大菜系。因為這座城市在歷史和地理上的獨特性,各個地方的菜都曾在這裡出現。
上海是我國南北海運的要衝,也是長江流域各省與世界各地交往的門戶。上海地處溫帶,氣候溫和溼潤,一年四季分明,常綠蔬菜接連不斷,魚、蝦、蟹等荷塘海鮮資源豐富。這種特殊的經濟地位和良好的地理氣候,為上海菜的豐富提供了基礎,讓這裡在清末民初就既有本地風味的傳統菜,又有經過匯集變革的其他風味菜。
《中國小吃·上海風味》,1983年上海市飲食服務公司編纂根據《中國名菜譜·上海風味》記載,17世紀以前,上海菜主要還是本地風味,以油多、味濃、糖重、色豔為特點,烹飪方式以紅燒、煸炒、煨、糟等為主。當時的特色菜是紅燒鮰魚、生煸草頭這樣的。17世紀80年代,上海發展成為經濟和文化中心,全國各地的人來到上海謀生求職,極大地豐富了上海的飲食文化。
到19世紀40年代,上海出現了各地菜式匯集的局面,來自北京、廣東、江蘇、安徽、湖南,以及清真、素菜等,上海菜匯聚了近二十種地方風味,甚至英美、法、意、俄、德等西式菜、西點也進入上海。「它們相互借鑑,而未被上海本地菜同化,且各自獨立,地位相當……是上海菜系的多樣性和傳統性特徵的社會基礎。」
從我收藏的這些老菜譜中,也能看到上海飲食文化的獨到之處。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出版社就有將近200家,在我收藏的近一百本民國老菜譜中,有百分之八九十都出自上海的出版社。
《中國名菜譜·上海風味》中認為,在上海迅速的發展中,飲食不單是生存需要,也是帶著社交和享受的特性的文化消費行為,各風味如果一成不變的強調傳統性,很難長久保持吸引力。
上海飯館因此紛紛推陳出新,在原料、調料或者烹飪方式上做文章,發展到一店有多種風味,比如川揚味、京津味、蘇錫加本地味並存的形式,湧現出很多在傳統中創新的菜餚。比較有名的有蜀腴的香酥鴨、梅龍鎮的幹燒鯽魚、美心酒家的蠔油牛肉、揚州飯店的水晶餚肉、新雅粵菜館的煙鯧魚等。
到20世紀50年代,上海菜進入了總結提高的時期,率先進行了一些烹飪理論研究,並且舉辦過兩次規模盛大的名菜名點展覽,且從規模和水平上都屬於中國烹飪文化史上的首位。
後來,烹飪界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上海菜獨特的面貌,將上海菜稱為「海派菜」。
我收藏的另一本《中國小吃·上海風味》,1983年由上海市飲食服務公司編纂。上海小吃也是隨著這座城市的演變而發展的。書中介紹,早在南宋鹹淳年初,這裡正式設立了鎮治,當時的小吃如上元節的春璽糖圓、五月五日的角黍水團、重九的慄粽花糕等傳統節日小吃。
還有後來的南翔小籠饅頭,也在很早就有記載。從城隍廟南翔饅頭店開設時間推算,「翔式」饅頭大概在清末已經廣受歡迎。
上海在鴉片戰爭被列為通商口岸後,外地各種風味特色小吃開始傳入,西式小吃也不斷增多,對上海小吃的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許多名店名點也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如城隍廟的南翔饅頭、鴿蛋圓子,滄浪亭的四季糕團、蘇式面點,喬家柵食府的十大名點、王家沙點心店的鮮肉酥餅、肉絲兩面黃,五芳齋的糖芋艿、唐山芋等。這些小吃不僅品種繁多,而且還兼具南北風味。
附
中國名菜譜
前期回顧
來源:封面新聞
口述:二毛(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
供圖:二毛
配圖:方志四川
整理:薛維睿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565066304@qq.com;工作信息:scsdfz@qq.com;《巴蜀史志》雜誌:bssz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