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儀研究院副總裁陳險峰:SpaceX發展思路與中國航天異曲同工

2021-01-10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12月18日,2020年亞布力青年論壇第六屆創新年會在蘇州崑山召開。在論壇【高科技論壇:「彎道超車」的願景與現實】環節,天儀研究院副總裁、原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總體室主任陳險峰進行了分享。

在陳險峰看來,中國航天雖然在技術能力和實力上,已經居於世界領先的行列,但是在商業航天這一塊,中國還是落後於世界第一梯隊。

「其實很多業內人士對SpaceX的質疑是非常多的,就是這個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樣、到底怎麼能盈利,每年這麼多的發射、這麼多的衛星,但是它不理會這些質疑,就悶頭做自己的事。我覺得我們現在航天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商業化。」陳險峰說。

陳險峰認為,中國航天有一個很好的原則,那就是講究整體的集成創新,就是它特別不贊成在某一個單向技術領域特別去突破,因為這樣會造成整個系統處於可靠性或者是穩性沒有經過驗證的狀態。

「所以航天特別講究穩打穩紮,集成創新、分步驟推進,通過這種指導思想,中國達到了整體能力和水平在世界上完全處於第一梯隊,這是毫無問題的。」陳險峰說。

陳險峰表示,SpaceX其實也是貫徹了這種模式,它是完全摒棄了傳統航天高舉高打的方式,什麼都要最先進的。

「像美國其他的,波音或者是洛克希德馬丁他們的東西完全追求片面的高指標,這樣造價是極高的。美國最近一次航天發的是一顆軍用衛星,造價達到24億美元,就這種天價水平。」陳險峰說。

在陳險峰看來,SpaceX摒棄這種思想之後,可以達到非常高的量產水平,一年700多顆,明年是上千顆的水平,所以它跟中國的思路其實是異曲同工的。

相關焦點

  • 天儀研究院:讓航天觸手可及
    同時,國內商業航天也開始起步,2015年我國有限度地放開了航天市場,航天市場向民營企業打開了大門,被稱為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  天儀研究院的CEO楊峰從小就熱衷於天空探索,曾為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鬥導航等眾多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提供產品和服務。看到發達國家商業航天領域飛速發展,他對我國商業航天現狀憂心忡忡,經朋友介紹,楊峰找到了同樣熱愛航天的任維佳。
  • 老闆的書單|天儀研究院創始人楊峰與他的創業三重境界
    因為熱愛2015年,中國航天領域解除了「禁錮「,一大批商業衛星公司相繼成立。在諸多商業衛星公司中,天儀研究院因「快」而備受矚目。在公司成立的5年時間裡,天儀研究院已經完成了10次太空任務,並成功將18顆衛星送入太空。
  • 天儀研究院再添兩顆上天衛星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中午12時37分,由長沙高新區企業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天儀研究院」)研製的「海絲一號」和「元光號」兩顆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兩顆衛星正常入軌,遙測參數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天儀研究院完成第八次太空任務
    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天儀研究院完成第八次太空任務 2019-08-31 15:44:26 來源:新京報  |  作者:陸一夫新京報訊(記者陸一夫)8月31日上午7點41分,由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集團所屬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承研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天儀研究院宣布完成1.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君聯資本領投
    天儀研究院宣布完成1.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君聯資本領投
  • 天儀研究院創始人楊峰:大家形容我總會用「摳」字
    來源:新浪財經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新浪財經訊 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19(第十八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12月8日-9日在北京舉行。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在發言中表示,一說楊峰這個人大家都會用一個字形容就是摳,自己對於衛星成本的控制,對於公司運營的控制,對於人數的控制非常的變態,原來是幾百萬的成本的部件會被做到至少最多只有一兩萬塊錢。
  • 天儀研究院給出答案
    IT之家報導,在發布會現場小米雷軍表示,攜手天儀研究院 打造「航天級」小米10相機,耗時168天,攻克343項技術難題,成功突破大氣層,拍下了一張張震撼的照片。非洲大陸的隕石坑,在小米10的鏡頭下都一覽無餘。 天儀研究院近期做出相關解答,雷軍提到的「一億像素拍地球」,其實是一個嚴肅的科研問題。通過天儀衛星,小米10的一億像素攝像頭成功地在太空拍到了地球家園。
  • 中國系統、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達成全面戰略合作
    中國系統總裁陳士剛、副總裁李知諭、副總裁周崇毅、中央部委北京公司總經理李衛、中央部委北京公司總監蔡亮,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黨委書記雷剛、經營發展部副部長(主持工作)李寧、十二所總工程師王若冰、十二所技術部主任賈福凱等出席籤約儀式。陳士剛在籤約儀式上表示:「50年來,航天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激勵著國人自力更生、勇攀高峰。
  • 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航天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到綠米巴...
    12月10日,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航天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於飛到綠米巴「綠色新能源裝備智造產業園」調研參觀。中共曲靖市委常委、副市長谷超靈陪同調研。調研組一行參觀綠米巴「綠色新能源裝備智造產業園」(12月10日攝)。
  • 馬斯克的SpaceX逆襲成功!中國能否擁有自己的SpaceX?
    天儀研究院也發射了8顆衛星,年底還要發射4顆衛星(截止2019年1月,天儀已成功發射12顆衛星)。我們正在為國內外幾十個商業用戶提供在軌的科研服務,甚至主持人徐老師都是我的客戶。航天科技集團的「鴻雁星座」和航天科工的「虹雲星座」年底都要發射首發星,未來能夠為中國市場和「一帶一路」市場提供寬帶和窄帶的通信服務。
  • 馬永生出任中石化總裁,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同日換高管!附相關背景
    10月最後一天,三大央企中國石化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同日更換了高管,其中兩位高管進行了職務對調。具體情況為:馬永生出任中國石化集團總裁,戴厚良辭職;徐強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組副書記;方向明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組副書記。
  •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將助推包頭轉型升級
    由中國工程院、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指導,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航天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包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六期錢學森論壇,24日在包頭市成功舉辦。
  • 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江南、航天系統公司、航天發展主要領導調整
    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江南、航天系統公司、航天發展主要領導調整 2020-09-16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翎客航天會是中國的SpaceX?
    雖然300米離大氣層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是不得不說中國民營航天又離大氣層進了一步。不同於零壹空間和星際榮耀,翎客航太你並不是發展傳統的一次性火箭,翎客航天走的完全是SpaceX的發展模式,即發展可回收重複使用的火箭,這也就導致翎客航天在發展初期幾乎是無利可取。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一行來訪
    哈工大報訊(吳洪興 文/圖)2月1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哈工大載人航天領域合作研討會在我校科學園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空間實驗室項目總工程師楊宏一行與我校相關部門領導就載人航天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
  • 產業觀察員海霞播報——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與航天五院總體設計部...
    當天下午,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產研院)院長才泓冰、執行院長史卓琦一行率隊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參觀調研,與五院總體部的關暉總師,軍民融合辦公室徐浩博士、孔鵬博士等專家就衛星產業鏈和衛星遙感綜合應用及合作進行座談交流。才泓冰和關暉分別介紹了產研院和五院的發展歷程和職能。
  • 兩江新區與中國航天科工第三研究院三〇四所正式籤約
    2020年07月05日 18:25 兩江新區官網  閱讀量: 7月5日,重慶兩江新區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以下簡稱三院)三〇四所以
  • 太原理工大學又建重磅研究院
    8月23日,太原理工大學與大同市人民政府航空航天領域產教研融合戰略合作協議、雲岡學與文物保護研究院框架協議籤署暨航空航天產教融合研究院、雲岡學與文物保護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大同舉行。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大同市委副書記、市長武宏文,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向東,市政協主席郜向華等市四套班子領導;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黃慶學,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特聘教授吳光輝,副校長呂永康、吳鬥慶等出席儀式。大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薛明耀主持儀式。
  • 第三屆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線上)圓滿舉辦
    4月24日,作為中國航天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跨界 創新 融合 生態」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線上)在多平臺圓滿舉辦。論壇致力促進世界範圍內對多樣性的尊重,注重共同發展,凝聚共識,推動創新。本次論壇將迎來更多優質企業分享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成果,打造全球商業航天合作新生態,共同塑造新航天時代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 業界大咖與航天網紅並排坐,「中國航天科普大使」全亮相!
    弘揚航天文化,滋養航天英才,致力於航天知識傳播。戚發軔戚發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2013年受聘成為「航天科普大講堂」講師團成員。近年來,每年為國家機關、各級政府、高校、中學做科普報告50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