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網訊(記者 覃巖峰 黨賀喜 孫志剛 通訊員 常 偉)新疆哈密,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最年輕的城市,到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河南鄭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國家中心城市賦予了這座城市引領區域發展、躋身國際競爭領域新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從2017年開始,鄭州援疆工作隊以總書記的講話為指引,把搞好民族團結作為援疆工作的重心,兩年來,援疆幹部以「心」結親,用「情」感人,與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演繹著一段段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人故事。
「同心樹」下結親戚 相幫相扶「一家人」
在鄭州援疆工作隊辦公室的牆上,懸掛著一幅幅錦旗和獎牌。這是援疆幹部踐行民族團結的榮譽,也是繼續努力揮灑汗水的鞭策。
北望天山雪峰,背倚連霍高速,在哈密市區西戈壁有一片哈薩克族集居的新型民居,它便是柳樹溝鄉一棵樹村,2012年,由政府動員148戶牧民搬出大山住進了由河南援建的新家。
2017年4月24日是鄭州援疆幹部銘記的日子,那一天鄭州25名援疆幹部驅車20公裡來到一棵樹村,與當地哈薩克族群眾結對認親。他們栽下「同心樹」,共同品嘗「手抓飯」。自此鄭州援疆幹部在哈密有了自己的親人。
一次結親,終生結緣。鄭州市城鄉規劃局援疆幹部葛詠發現「親戚」阿斯哈爾·沙裡木的嶽母行動不便,經了解才知道老人患有嚴重的風溼病。看著老人已經變形的雙腿,葛詠坐不住了,在他的倡導下,援疆工作隊從北京請來了風溼病、骨科、心腦血管的專家,到一棵樹村為村民進行義診。得知北京專家來坐診,附近十裡八村的數百名牧民也紛紛湧了過來,義診活動一直持續到很晚才結束。
今年9月,援疆幹部葛詠、任黨輝在走親戚時發現不少牧民的房屋漏水。這一情況牽動著他們的心。
在鄭州援疆工作隊的例會上,「親戚」家房屋漏水成了援疆幹部討論的中心議題。多少房屋漏水?返修需要多少資金?工程需要多長時間?工程款如何籌措?各種意見爭執不下。
「我們援疆幹什麼?我們結親又為啥?結親戶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再難我們也要幫他們解除後顧之憂。」 領隊馬宏偉最後一錘定音。
經過一個月緊張的施工, 23戶村民家的屋頂得到了徹底翻修。
「我們都湊合好多年了,沒想到你們一來就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太感謝了!」阿斯哈爾·沙裡木向鄭州援疆幹部豎起了大拇指。
「兩年多來,感受最深的就是和『親戚』的交流越來越順暢了,以前都是用手語,現在基本可以用簡單的漢語對話。」新密市援疆幹部劉鵬輝告訴記者,援疆以來的古爾邦、元旦等節日,都是和哈薩克族「親戚」一起過的,通過喝奶茶、包餃子等不同風俗的融合,自己和「親戚」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
是「親戚」就要走動。為了加深關係,增進親情,劉鵬輝邀請妻子來哈密走「親戚」。為了趕時間劉鵬輝的妻子匆匆忙忙買了一張站票踏上西去的列車,誰知這一站就從鄭州站到了哈密……
哈密的四五月多沙塵暴。鄭州援疆幹部任黨輝深有體會。2018年入夏的一天,他和「親戚」一起上山送物資,上午11點出發時豔陽高照,但是走進戈壁灘裡颳起了沙塵暴,數米之外一片混沌。狂風捲起沙礫打得車廂噹噹作響,分不清方向,找不到道路,手機也沒了信號。直到凌晨1點多鐘,沙塵暴才漸漸停歇,最後在前來尋找的警車的引導下才走出了戈壁灘。那一次無水無糧無方向的絕境經歷讓任黨輝刻骨銘心。
充實「結親周」 幫扶故事多
為加深民族友誼、增進民族感情,2017年12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把「民族團結一家親」深化為「民族團結一家親結親周」,每月一次。鄭州援疆工作隊積極踐行民族團結一家親結親周活動,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發展,實現了活動開展制度化、住戶走訪常態化、思想引導精準化、聯誼融情大眾化、凝聚人心最大化、正能量傳播普及化。援疆幹部與少數民族群眾融為一體、打成一片,把黨的聲音傳進千家萬戶。
距哈密市區120公裡外的括多裡溝是一棵樹村哈薩克牧民的冬窩子。援疆幹部的一部分親戚就在那裡放牧。2017年12月底,大雪將至,山裡冬儲草料告急。
「馬書記,牧民眼下最緊急的是草料問題,特別是深山裡的冬窩子情況更加緊張,撐不了幾天了。」一大早,一棵樹村的第一書記亞合甫·吐爾遜跑來焦灼地說。
「大家都知道了吧,情況就是這樣,刻不容緩,趁著大雪未封山,我們得想辦法把草料送到山上,幫助『親戚』渡過難關。」馬宏偉在鄭州援疆幹部的例會上表態,著手安排分工。
一天後,18000斤牧草和3100斤玉米抵達一棵樹村。根據計劃,馬宏偉帶領葛詠、李明昌、常偉3名援疆幹部向深山挺進,為告急的牧民送草。天寒地凍,哈氣成冰。一路顛簸,一路艱險。
「你們是怎麼進來的,路上可都是冰呀,前天給孩子去三道嶺拿藥,我騎馬用了一天。謝謝,謝謝!」接過援疆幹部送來的棉衣棉被和草料,努爾別克·吐斯別克眼含熱淚。
鄭州援疆幹部深山送草行動宛如一股暖流溫暖著大山裡的群眾,受到哈薩克牧民的稱讚,在當地傳為佳話。
嵩山天山山水相連,富村窮村結對共建。2017年,由鄭州援疆工作隊牽線搭橋,相隔5000多裡的登封市老井村與哈密市一棵樹村兩委的代表坐在了一起,他們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基層黨組織建設、轉移就業、人才培育等共同關心的話題深入交換意見,商討並確立了兩村結對幫扶合作的框架協議;雙方決定在新項目引進、互訪互學、特色產品品牌開發、剩餘勞動力就業等方面展開合作。
老井澆灌一棵樹。這兩個村的結對共建拉開了河南社會組織援疆的序幕!
「老井村之前也是河南的一個貧困村,但他們抓住機遇不斷發展產業,目前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老井村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學習,他們也願意出資、出技術幫助一棵樹村的村民致富,實現更深層次的結對幫扶。」馬宏偉表示,通過村與村結對幫扶這個平臺,不僅可以促進兩地經濟的發展,還可以讓鄭哈兩地更多的人結親,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
兩年多的結親幫扶,「民族團結一家親」在一棵樹村站穩了腳,更紮下了根。
2017年11月3日,鄭州援疆幹部到一棵樹村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我給親戚講報告」活動,向這裡的幹部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惠民政策,就增加老牧民收入、就業就醫、延期土地承包期限等政策進行了宣講和解讀。
2017年12月,為12戶結親戶搭建了蔬菜大棚,解決牧民冬季吃菜難問題。為25戶哈薩克親戚送來過冬煤,幫助親戚深冬禦寒。
2018年,鄭州援疆工作隊在民族團結結親周期間先後組織開展了包餃子、做胡辣湯、品元宵、我跟「親戚」學打饢、我教「親戚」做燴麵、我和「親戚」共吃團圓飯、共話友誼情等互動活動,用「舌尖上」的幸福把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
兩年來,鄭州援疆醫生在結親周期間持續開展了結親周義診活動,針對結親戶山區放牧風溼病易發多發情況,持續為山區放牧結親戶送醫送藥送溫情。
…………
一項項紮實有效的活動,變成了一幕幕「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畫面,也成了「豫哈人民心連心」的真實寫真。
天安門前看升旗 幫邊疆學生圓夢
在柳樹溝鄉一棵樹村的「民族團結陳列室」中央,記者看到一面鮮豔的國旗舒展平鋪,這面國旗曾在天安門高高飄揚,也是哈密市唯一一面「一號國旗」,其背後故事是對「民族一家親」的完美詮釋。
「我的夢想是到北京看升旗。」這是布麗德爾根·加熱裡和森在鄭州援疆工作隊與哈密伊州區共同舉辦的「民族團結一家親」大型訪談節目中,拉著鄭州援疆幹部葛詠的手說出的心中夢想。經過近半年的協調組織和謀划動員,2018年7月,鄭州援疆工作隊聯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機關黨委、鄭州慈善總會,聯合開展了「我愛北京天安門 鄭州援疆助力邊疆學生圓夢夏令營」活動。7月6日,來自新疆的36名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漢族、羌族和藏族的小學生們,踏上了奔赴鄭州、北京的列車,開啟了為期10天的圓夢之旅。
鄭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在這裡,新疆小隊員們登臨巍峨嵩山,觀覽德善書院、聆聽音樂大典、誦讀古典詩詞,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他們遊覽母親黃河、沐浴河洛文明,感受著中華民族歷史的厚重;他們參觀千璽廣場,登臨「大玉米」、觀摩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校車生產線,感受鄭州城市的發展脈搏。在黃河之畔,哈密市第七小學蔣銘傑說:「這是一瓶黃河沙,我要帶回去做紀念。」
7月13日是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紅領巾在新疆小隊員胸前飄揚,他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向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短短兩分零七秒,各民族的小隊員們,高舉右手向國旗敬禮,唱著莊嚴的國歌,凝視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這一刻,我們與祖國的心臟最近!」「我愛北京天安門,我愛祖國,希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現場,古麗達娜·庫瓦提撥通了媽媽的電話:「媽媽,我在北京天安門,看到了五星紅旗」「孩子,你要記住,你是咱村第一個到北京看升旗的人。」
短短10天的圓夢之旅圓滿結束,在返程的大巴上,孩子們逐漸進入夢鄉,望著這些滿足的臉龐,鄭州援疆幹部們卻比這些孩子更加激動:圓新疆孩子一個純真的夢想,讓他們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培養團結精神、樹立愛國情懷,感受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再苦再累都值得。
鄭州援疆像一條絲帶一樣,把相距2500公裡的鄭州和哈密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把對未來美好生活希望的種子種到了新疆下一代的心中。
經過兩年多的交往交融,鄭州援疆幹部與少數民族群眾從相識相知發展到交情交心。無論婚喪嫁娶、就學就醫、大事小情裡總有援疆幹部的身影。彼此間的感情就像他們攜手種下的的同心樹,根深葉茂,又似根植於心間的友誼花,花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