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2020-08-03 殘疾人滴副業生活

1918年5月,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新青年》雜誌刊登了《狂人日記》,這雖然這只是一部短篇小說,但卻震動了幾乎整個中國。喜愛文學的人驚呼於作品的獨特形式,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而關心中國命運的人則感慨於魯迅思想和筆觸的深刻,原來「吃人」二字就可以揭開封建禮教的本質!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拉開了帷幕。而《狂人日記》,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開端,「新文化運動」的第一聲春雷,則進入了中國現代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豐碑之列,也在中國的思想史上印下深刻的烙印。

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一、「吃人」到底指什麼?


小說中的救救孩子,絕不僅僅指保護孩子,讓孩子們免於被吃掉的命運;魯迅更深刻的意願,是要反省「吃人」的罪惡,是希望新世紀的孩子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不要也走上吃人的道路。

這個「吃人」到底是指什麼?小說中的「狂人」又是指什麼?這就必須說到魯迅在「五四」前夜的思想隱喻。魯迅曾致信朋友許壽裳說: &34;《資治通鑑》記載的吃人史實,讓魯迅受到刺激並有所警醒,於是明白中國是「吃人」的民族,這促成了小說《狂人日記》。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魯迅對「吃人」問題的刻畫,大體上說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欺凌式的「吃人」,由上對下,壓迫與凌辱,比如《狂人日記》中提到的狼子村的惡人被吃。比如魯迅在《我之節烈觀》一文裡,激烈地批評傳統的貞節風俗。他說,要求女子節烈是「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強暴」,是「製造並玩賞別人苦痛的昏迷和強暴」,「節烈女子,也就死在這裡」。

第二個層次是被吃者也吃人,自己是被壓迫的弱者,同時又去壓迫比自己更弱的弱者。被別人吃的人也去吃別人;自己是更強者的奴隸,又是更弱者的主子。人們滿足於或奴或主的境地,而不想做一個真正的「人」。在第3則日記裡,狂人就已經探究了侮辱者與被侮辱者、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之間的無界限性,他發現那些想害自己的人,也有被其他人打的,也有被其他人逼迫的。魯迅在雜文《燈下漫筆》中曾說:「我們自己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地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主性和奴性輪番上場、偏偏就沒有「人」性,人的狀況也就尤其可悲了。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吃人的第三個層次,是「吃人」者自食,把自己吃了,也就是對個性的自我壓抑。這是最令痛切的「吃人」。那麼讀者可能要問了,《狂人日記》裡好像沒有自我壓抑,狂人不是一直在懷疑、在抗爭嗎? 這就要回頭去看看小說中的序,序言中說,《狂人日記》這個名字,是病人本人痊癒後所題寫的,敘述者便沿用此名,沒有做更改。可見,狂人是病人事後的自稱。「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病人很清醒自己曾經覺悟過、戰鬥過,但是從他去外地候補做官的描述來看,狂人的抗爭失敗了,日記之外的狂人與現實達成了妥協,泯滅了自己的個性鋒芒,重歸了這個「吃人」的世界。


二、魯迅筆下的「狂人」有什麼內涵?

魯迅塑造了一個完整的狂人的內心世界,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史。那麼,為什麼是「狂人」呢?魯迅想用「狂人」表現什麼呢?我們看到,所謂狂人,是不一樣的人,是不守制度禮教的人。而什麼是禮教呢?禮教是封建社會一切社會規則的總和,這些不守禮教的異端,無疑會損害既得利益者。所以要吃人,狂人必須是排在首位的。魯迅筆下的狂人,還會讓人聯想到魏晉文人的狂狷,《紅樓夢》裡面的瘋僧,甚至還有魯迅的老師章太炎的「章瘋子」形象。在這個有高度象徵性的藝術場景中,狂人的覺悟,也正是魯迅這些時代先鋒們的覺悟。而處於20世紀初的中國人,也要告別過去,要毀壞這屠場,掀掉這「吃人的筵席」。

從發現吃人、遭遇吃人,到最後反省吃人,從直斥家族禮教,到挖掘國民性,魯迅的批判逐漸深入,而這個問題是不是靠重回人性就能解決呢?魯迅是持保留態度的。他的思考超越那個時代所高揚的人性主題:即懷疑人性。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當周作人高舉人性旗幟,高唱「人的文學」時,《狂人日記》其實是唱反調的。它不僅批判禮教,最終的矛頭指向普遍人性:把人解放出來,人還是會吃人,會在肉體和精神上殘害自己和他人。在這方面,魯迅的思想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是同步的,而這在20世紀初中國文壇,則無疑具有了先鋒性和探索性。

在20世紀初處於十字路口的中國,魯迅沒有去探尋浪漫主義理想,也沒有把目光投向未來,他選擇了現代主義,選擇從自己生命內部去尋求原因。總的來說,魯迅對人類的總體認知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人類充滿了同情、憐憫,隱含著拯救的心思,因此他在《狂人日記》中,要顛覆被」仁義道德「遮蔽的吃人歷史;另一方面,他對人性是批判、失望和絕望的,對新文化運動的人道主義、人性論思潮,是持保留態度的。所以,魯迅一方面通過狂人表達自己的心聲,一方面又將他作為批判和反思的對象。可以說,魯迅對待狂人的態度,也是他對待自己的態度,他通過創作,不斷尋求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

「五四」時期,面對傳統中」吃人的筵席「,價值觀念的再估價與再選擇,成了魯迅等時代先鋒們所面臨的首要問題。而《狂人日記》就是魯迅的重要文學實踐,他的批判不僅與當時西方現代主義潮流是一脈相承的,也切中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病根所在。


三、為什麼說《狂人日記》具有先鋒性?

《狂人日記》無愧於中國現代文學偉大開端的稱號,不僅在於其思想的先鋒性,其文學形式上的貢獻,也是至關重要的。

《狂人日記》引人注意的,首先是日記體的寫作格式。「日記」本是中國傳統文人擅長的體裁,但是魯迅將它改造成現代虛構小說。雖然在西方18世紀就有盧梭的《新愛洛伊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樣的書信體小說,但是在中國,這種顛覆性質的文體,無疑是非常獨特的。加上,魯迅採用「序言+日記」式的設計,一種雙重敘述的套式文本,使得這篇小說的格式不同於西方,也不同於果戈裡的同名小說。魯迅的序言和日記都採用第一人稱,但是敘述者與主人公是分開的:狂人的第一人稱敘述只在 13 節日記中展開,而作品真正的敘述人是序言中的「我」。這就既保留了狂人瘋亂言語的效果,也保證了敘述邏輯的一致性與可信度。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其次,《狂人日記》被稱為中國新文學第一篇白話(重讀)小說。新文化運動的其中一個口號就是,」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而採用白話文寫作的《狂人日記》一發表,就拉開了新舊文學的距離,從《狂人日記》發表的1918年第四卷第五號起,《新青年》便開始全部改用白話文,這一影響是深遠的。

我們現在所說《狂人日記》的第一篇白話小說,這裡的白話,包括了來自古代的語言、民間的語言以及西方的詞彙。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這些白話小說是沒有地位的;五四時期,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下,小說、白話小說才引起重視,提倡古代白話小說傳統,也成為當時的文學革命的重要任務。魯迅當仁不讓,在《狂人日記》中就大膽採用古代白話小說的語言格式,比如一些具有表現力的古代語言,像」精神分外爽快「,像」凡事須得小心「,等等,讓當時的文學界耳目一新。

與此同時,魯迅也採用了豐富的民間語言。五四時期的語言改革,提倡推倒艱深的貴族文學,建立通俗的國民文學,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推動下,1920年北京大學歌謠會成立,顧頡剛、周作人、鍾敬文等民俗專家廣為搜羅民間藝術,推動民間文學。《狂人日記》採用了不少鮮活的民間語言,比如寫吃人者的牙齒,他說:」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是吃人的傢伙。「
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最值得一提的,是魯迅的「拿來主義」,即吸收西方的詞彙和句式,這也是這篇《狂人日記》的一個重要特點。西方語法結構與中國有很大的區別,而魯迅將二者之間融合,這些結構也漸漸形成中國的現代漢語。比如在《狂人日記》中使用句子的倒裝:「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比如漢語的人稱代詞很少加修飾語,但是在這篇小說中就突破了這一規範,如:「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還有一些破折號、省略號的運動,顯然是魯迅從外國文學語言形式中引進來的。因此,魯迅的現代小說第一人之稱,在很大意義上也是指他對現代漢語的貢獻。

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點是,小說的語言安排,也形成了一個有意味的思想對照。怎麼說呢?你看小說的序言用的是文言文,而日記正文用的是白話文,這種安排背後是魯迅的別具匠心:文言文代表的現實的舊世界,而白話文的日記代表的是覺醒、革命和虛構的世界。狂人在虛構的世界裡戰鬥,而最終在現實世界中屈服。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象徵和「意識流」寫作手法的先鋒性。《狂人日記》沒有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現實和幻覺混雜,周圍的環境和人物也都是通過狂人的心理狀況,即意識流動來反映的。我們可能認為魯迅受到西方現代派作家的影響,其實不然。《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而我們再看下西方意識流寫作的幾位代表作家,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發表於1922年,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1927年出版,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分別發表於1925年和1927年,至於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的出版時間則是1929年。魯迅的現代主義寫作與西方作家是同步,甚至可能是前沿的,而在中國,《狂人日記》毫無疑問是新文學「意識流」的開山之作。


四、《狂人日記》有什麼當下意義?

《狂人日記》成了中國新文學運動的起點,播下了五四運動的第一個種子,吹響了五四運動的「集結號」。一年後的1918年5月,轟轟烈烈五四運動開展了。同魯迅一道,「五四」新思潮的倡導者們反思國民性,「吃人的禮教」這一斷語,由此在「五四」時代廣為流傳。而如今,罵了一百多年的吃人禮教,真的被推倒了嗎?在《狂人日記》中,魯迅更多的批判,在於根植於人的本性之中的「吃人」之惡。這也是為什麼魯迅會在《狂人日記》的序言中說,他摘錄狂人的日記,是為了「供醫家研究」,這個醫家絕不僅僅指治療迫害妄想症的醫生,更應是提醒人們警惕「吃人」這個千百年來難以治療的人性痼疾。雖然沒有了禮教和綱常的束縛,我們依然會給自己加上一副精神枷鎖,我們依然會對權貴、對名利趨之若鶩,而無視他人的痛苦和自己的尊嚴。魯迅在百年前對人性的追問,他這篇短短的小說,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時時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思索,仍然足令我們在此瞻仰魯迅作為戰鬥者的一生。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相關焦點

  • 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那麼讀者可能要問了,《狂人日記》裡好像沒有自我壓抑,狂人不是一直在懷疑、在抗爭嗎? 這就要回頭去看看小說中的序,序言中說,《狂人日記》這個名字,是病人本人痊癒後所題寫的,敘述者便沿用此名,沒有做更改。可見,狂人是病人事後的自稱。
  • 魯迅是如何寫《狂人日記》的,從來如此便對嗎?
    今天我和大家探討的是在當今社會我們是否還有必要再讀《狂人日記》,它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具體的價值。一、《狂人日記》作為第一篇白話小說,語言直白簡潔,卻雋永飽含深意。「從來如此,便對麼?」「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簡單的幾句話卻暗喻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話語不多卻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
  • 從來如此,便對麼?狂人or常人?—《狂人日記》魯迅
    因為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我們對《狂人日記》還算熟悉,可對它的認識可能就停留在「中國第一本白話文小說」。以及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封建文化的反抗……在今天,封建社會已經遠離我們了,可為什麼這篇《狂人日記》仍舊影響著一代代人?
  • 從來如此,便對麼?——《狂人日記》
    ——《魯迅雜文選》5、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世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別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安貧樂道法》6、有些人畢生所追求的東西往往是另一些人與生就俱來的東西。而當人生將走到盡頭時, 也許必生追求的人得到了所渴望的,而與生俱來的人卻失去了他們僅有的。
  • 《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麼?看「狂人」對歷史的顛覆性解釋
    《狂人日記》是魯迅發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首篇白話小說。它的誕生在文學領域極富歷史意義。單就這一點,魯迅足以稱得上一個時代的「狂人」。這篇小說借鑑了俄國文學巨匠果戈理的同名小說,在形式上保持了一致性,即日記體。但在主題、內容、思想和風格上迥不相同。
  • 魯迅:《狂人日記》為何叫狂人?
    魯迅一生作品無數,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篇?不知你讀過《狂人日記》後,是否也有作者的深沉、壓抑、懷疑、恐慌、憤怒等陰霾圍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狂因一初讀《狂人日記》不明所以,再讀後明知這是「瘋言瘋語」,但卻很欣賞隱藏在文字底下的膽識和真話,這或許是作者魯迅所「狂」之處。
  • 魯迅先生《狂人日記》中的經典名言,讀過以後你會有嶄新的世界觀
    《狂人日記》中的經典名言,讀過以後你會有嶄新的世界觀狂人日記一、從來如此,便對嗎?短短七個字,可以說包含了魯迅先生對傳統,對歷史,對即成現實的辛辣嘲諷和質疑,也體現了魯迅先生敢於反抗世俗,敢於挑戰權威,敢於對循規蹈矩的人開火。我們都是在傳統和從來如此這樣的魔咒中生活著,不願意改變,不願意發展,以至于越來越多的人會認為,從來如此的現實,就是正確的。
  • 從當下來看,魯迅的《狂人日記》到底講了什麼?
    作為中國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講的是"吃人"之恐怖,是讓人觸目驚心的。只是,這篇文章,多被理解為是抨擊封建社會的"吃人"現象。這樣理解當然沒有錯,可是,在當下,再來看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我們或許才更能體會其深意。
  • 為什麼說《狂人日記》是魯迅最好的作品之一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即使放到今天,小說的構思以及主人公心理描寫的 細膩仍然有可圈可點之處,而《狂人日記》背後蘊含的魯迅的深刻思想及對中國舊社會體系震耳欲聾的控訴,則是使這部作品能從佳作上升到偉大的一個核心之處。
  • 百年經典:魯迅《狂人日記》全文
    他便變了臉,鐵一般青。睜著眼說,「有許有的,這是從來如此……」「從來如此,便對麼?」「我不同你講這些道理;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我直跳起來,張開眼,這人便不見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紀,比我大哥小得遠,居然也是一夥;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還怕已經教給他兒子了;所以連小孩子,也都惡狠狠的看我。
  • 魯迅《狂人日記》中發人深省的10個句子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的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創作於1918年4月。以下是魯迅《狂人日記》中發人深省的10個句子。1、從來如此,便對麼?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9、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10、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 魯迅《狂人日記》——「吃人」這件事的前世今生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第一部現代短篇白話小說,通篇都是一個「瘋子」在自說自話,看起來他眼中的世界極其荒誕瘋狂,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要麼「吃人」,要麼「被人吃」的恐怖真相,讀完令人脊背生涼,時至今日,重讀《狂人日記》,不禁反思,「吃人」這種令人談之色變、細思極恐的現象,真的已經和封建社會一起被埋葬了嗎?
  • 《狂人日記》:狂人說出了世上唯一的真話,可是,有人聽得懂嗎?
    《狂人日記》風格奇怪魯迅先生的文字有多犀利,有人說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把冷冰冰的刀,直直的刺入靈魂,一針見血的讓人有些顫慄。帶著一種詭異的壓迫感和恐懼感,卻又讓人在讀完之後酣暢淋漓。所以才能看得見這個社會「吃人」的本質那個瘋子的實話——「吃人」的社會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寫下《狂人日記》呢?或許我們可以從魯迅先生1918年8月20日寫給許壽裳先生的信中找到答案:「《狂人日記》實為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 魯迅《狂人日記》發表100周年:他的深意,遠遠超過我們知道的標準答案
    和魯迅一樣,錢玄同曾留學日本,並師從章太炎,兩人可謂同門,錢玄同對魯迅、周作人兩兄弟的才華也十分認可。從其日記看,在1918年1月接手《新青年》編輯工作前幾月,錢玄同便與兩人加緊了聯繫,到1918年2月,更是隔幾日便去魯迅家。
  • 跟著道長讀《狂人日記》,原來那個時代的魯迅也有焦慮
    小的時候曾不愛讀魯迅,因為魯迅的文章大多拗口、晦澀難懂,老師又強加要求背誦一些內容,所以甚是反感。長大後進入社會,多了些人生閱歷,便打心眼裡敬佩,才發現魯迅的文章字字刺骨、顫人心肺。魯迅畫像此前並沒有讀過《狂人日記》,雖然知道,但總懶於行動。中學課本上雖然有提到過《狂人日記》,但並沒有整篇文章。
  • 重讀魯迅:狂人日記,看看美國歷史,才知魯迅文章適合全球
    在上一篇文章我說了,魯迅的精神永不過時(參見拙作《重讀魯迅:永不過時的魯迅精神》)。我們再來看看,魯迅的文章適合的世界範圍如果你先看看美國歷史,再看一下《狂人日記》,保不準有一種錯覺,你會以為《狂人日記》是為美國人寫的。「我翻開歷史一查……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真的是美國歷史嗎?我們來回憶一下美國的歷史吧。美國人剛到北美,善良的印第安人給予他們幫助,讓他們站穩腳跟。
  • 魯迅對《狂人日記》的感情,這是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你怎麼看?
    魯迅對《狂人日記》的感情,這是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你怎麼看?狂人日記插圖因此,《狂人日記》是非常偉大的,連魯迅本人都對這本書寄予厚望,在他用古樸的文言文寫就的序言中,我們知道這是一篇檄文,一篇向舊社會的一切黑暗發出聲討的檄文。
  • 《狂人日記》:魯迅與託爾斯泰同名小說互闡
    而一個偶然的機會,當筆者發現列夫·託爾斯泰也著有同名小說《狂人日記》2,進而細讀文本觸及了二作主題學意義上的某種契合,便漸次意識到,這一契合極有可能開啟別一比較途徑,吸引識者進行平行類同研究,進而照亮魯迅與託爾斯泰在面向同一主題、同一人物譜系時思想的神會冥契。與魯迅相似,列夫·託爾斯泰作於1884年4月的《狂人日記》,亦是自果戈理五十年前出版的同題小說獲得靈感。
  • 從來如此,便對嗎?魯迅有哪些讓人熱淚盈眶的句子?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只能賦閒在家,整日無所事事,為了打發閒散的時間,便再將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一番,回味甚濃。便覺得曾經不懂的句子,現在讀來,不免讓人熱淚盈眶,兩眼淚花。於是整理整理,與諸君分享。1.從來如此,便對嗎?
  • 為什麼說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是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篇
    白話文運動這樣四面楚歌的狀況正是被魯迅改變的。《狂人日記》自誕生起就是非常精緻、成熟的形態,毫無生澀之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魯迅一生也只寫過二十多篇小說,其驚才絕豔不可不讓人慨嘆。自此,白話文才正式得到了文壇的承認和尊重,並掀起了白話文創作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