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代表中國海洋文化的冒險精神

2020-12-08 中國軍網

海上絲路開放與融合精神

——從《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廊道敘事》出版說起

■劉士林 姜曉雲

中國廣東地區沿海地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大陸之外,便是海洋。中國是一個陸海相連的國家,曾擁有世界領先的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

近日,拙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廊道敘事》一書出版,恰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召開。在撰寫書稿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被海上絲路的開放、融合精神所震撼。《藝文類聚》記載:西周成王時,「于越獻舟」。越人獻舟的路線,已經是取道東海,渡黃海,泛渤海,入黃河,進渭水。據史料記載,秦代時,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乘樓船入海,尋找不老之藥,樓船的體量已經很大。《漢書·地理志》裡也留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很多記載。

在這條海上絲綢之路航行的船隻,帶去的主要有黃金和絲綢等物品,購買回來的是珠寶

古代中國開闢的海上航線,主要有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東海航線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南海航線主要是通往東南亞及印度洋地區。古代中國人下東洋、下南洋、下西洋,留下了無數精彩紛呈的故事,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在世界文化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光輝篇章。

海上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中國海洋文化,最突顯之處是冒險精神。早期航海,沒有指南針辨別方向,甚至沒有風帆提供動力,航海必須利用季風和海流,充滿危險和不確定性。早在商代,中國就有了海洋意識。經過早期中國人的不斷冒險與探索,早在春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海航線便已初具雛形。

西漢的張騫冒著外敵威脅、流沙覆蓋、道路不明等危險,開闢了直達西域的絲綢之路。但張騫的「鑿空」,是有「路」可循的,之前的絲綢之路已經以「節節相連」的方式,被沿途的行旅們一一貫通;之後的絲綢之路也以「互聯互通」的方式存在,每過一個國家或城市都需要「通關文牒」。與之相比,海上絲綢之路的冒險,是「御風而行」,行進在水裡而非陸上,以直通而非間接的方式,直接到達沿岸或彼岸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核心地區。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廊道敘事》 劉士林等 著 東方出版中心

唐代中期以後,由於戰亂及經濟重心南移等原因,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的主通道。隋唐時期運送的大宗貨物是絲綢,因而後世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宋元時期瓷器逐漸成為主要出口貨物,因此又被稱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由於輸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被稱作「海上香料之路」。古代中國人經過不斷冒險前行,最終成就了這條舉世聞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中國海洋文化,核心在於市場意識。海外市場奇貨可居,海上絲綢之路不計風險地去開拓,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求經濟利益,這有助於沿海一帶市場與港口城市的形成。城市是商業和人口集聚的地方,也是市場的所在。陸上絲綢之路所歷經的城市,往往是山川險阻、城牆護衛、重兵把守,因而政治文化異常發達。海上絲綢之路所歷經的港口城市,往往是物產豐富、河海相連,商業文化比較繁盛,冒險行為有利於通過市場交易獲得超額收益。以廣州為起點通往印度洋和東非沿岸的西行貿易航線,被稱為「廣州通海夷道」,全程14000公裡,為廣州這座中國南方城市增添了無窮的活力。

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各自城市群(廊道)的興起和繁榮,相較而言,陸上絲綢之路的城市大多是政治型的,易隨政治的興衰而興衰,曾經許多繁盛的城市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海上絲綢之路的城市大多是工商型的,易隨著市場的發展而發展,如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就促進了中國江南地區市場經濟的發育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海上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中國海洋文化,還在於宗教信仰。從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存在著極大的人身和財物風險,光有巨額經濟利益的外在驅動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內在的堅定信仰。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旅人與貨物的通道,還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進入中國的重要渠道。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有學者認為最早就是借絲綢之路,也有學者認為最早借海上絲綢之路。東晉的法顯為求佛法,從絲綢之路到達印度,並由海上絲綢之路到斯裡蘭卡並返回中國。媽祖作為中國的海神,源於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所形成的媽祖信仰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民間信仰,並遠播海外。

海上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中國海洋文化,集中體現在文化的多元。中國傳統文化裡有濃厚的「家鄉情結」「家國觀念」,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不斷拓展,更多中國人遠離家鄉,僑居異國他鄉,成為華人華僑,這一方面傳播了中國文化,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中國的心胸。與此同步,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的許多商人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定居於此。這種人員交流是雙向的、和平的,體現了一種「和而不同」的開放融合精神。傳統觀念認為中國在唐代時期文化是最包容的,日本的遣唐使和鑑真大師的東渡可作為明證,而這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結果。其後,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代為官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返回故鄉威尼斯,明代官員徐光啟向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並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作為自己修訂崇禎新曆的助手,海上絲綢之路所形成的和平、開放、融合精神不可低估。

(作者劉士林系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姜曉雲系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媽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家園
    海上絲綢之路一直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經濟共贏、文明互鑑的合作範本。媽祖文化融合儒釋道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精華,具有世界文化共性,代表著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是東方海洋文化的一面光輝旗幟。
  • 河姆渡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在我國海洋文化中,傳播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有兩大系統:一是北方濱海地區的龍山文化,一是南方濱海地區的百越文化。龍山文化以古登州為主要起點,跨越渤海,傳播至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百越文化以河姆渡文化為母系,形成了覆蓋現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百越文化,並影響著菲律賓乃至太平洋眾多島嶼的文明進程,它不僅代表了長江流域的文化起源,也展現了華夏大地海洋活動的曙光。
  •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九城聯展輝耀仙境蓬萊
    水母網7月16日訊(通訊員 劉鵬 範亞男)今天上午,由蓬萊、揚州、南京、寧波、福州、泉州、漳州、廣州、北海九城市文物(文廣新)局聯合主辦的「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在蓬萊市登州博物館開幕。
  • 福建代表建議:讓媽祖文化發揮建設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作用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代表,「媽祖信俗」於2009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此媽祖文化更是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屬的精神財富。
  • 「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在京舉行
    人民網北京4月17日電(陳燦) 4月16日,「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研討會由國家海洋局宣教中心、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華媽祖文化研究院主辦,多位福建莆田領導及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出席, 暢談「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關係、共贏之道。
  • 中國海洋文化及傳統民間信仰的代表《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媽祖文化近千年來一直與我國諸多和平外交活動、海上交通貿易,都有著密切關聯。
  • 2018年媽祖文化與海洋精神論壇 在莆田湄洲島舉行
    11月18日,為深度傳承媽祖文化、弘揚海洋精神,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紐帶,2018年媽祖文化與海洋精神論壇在莆田湄洲島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會址隆重舉行。莆田將以本次論壇為契機,進一步探究媽祖文化與海洋精神互促互融的時代內涵,進一步發揮媽祖海洋文化凝聚華僑華人血脈認同、推動中外和平友好對話、促進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的作用,展現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美好願景。本次論壇邀請4位專家作主旨演講。
  • 《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 紀念和傳承絲綢之路精神
    信息 《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 紀念和傳承絲綢之路精神 崔佳明 攝 圖為9月10日,《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式高郵盂城驛舉行。 崔佳明 攝圖為伊朗駐滬總領館文化領事本哈明?阿扎德(左)為《海上絲綢之路》個性化郵票揭幕。 崔佳明 攝  中新網南京9月10日電 (記者 崔佳明)9月10日上午,《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式在「中國集郵之鄉」高郵盂城驛舉行。
  • 媽祖文化是封建迷信?其實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相互推動
    導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外國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之路。而海南島則是古代絲綢之路中重要的中轉供給站,也是文化的傳播和碰撞之地。絲路將大陸與海南島緊密聯繫,使得媽祖文化在海南島生根發芽,反過來又維護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當今的海洋上依舊風雲詭譎,媽祖文化在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中仍然是一個重要課題。
  • 中國首發海洋經濟白皮書 海上絲綢之路提供新機遇
    中國日報網12月29日北京電(記者 彭奕寧)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5》,這是我國政府首次發布白皮書性質的海洋經濟發展報告,也是對《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評估的公開化和業務化。據悉,雙方將在今後每個年度發布海洋經濟發展報告,全面報告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最新情況。
  • 海上絲綢之路、海絲文化與閩南元素-光明日報-光明網
    建設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一個經濟命題,但經濟命題必然要向文化命題延伸和轉化。首先,所有經濟交往其實質是一種文化的交往。其次,廣義地說,經濟也是一種文化。不同區域、國家的經濟交往,可能出於某種原因一時中斷或中止,但其在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文化傳播、交匯,卻會長久保存在後世社會生活中。
  • 林宏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戰略意義透析
    「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就是一個重要信號,它說明中國將更加重視海洋,更加重視海權與海洋權益的維護。   從自由主義視角來看,構建「海上絲綢之路」是宣揚富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念   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在一次外交演講中指出,一個大國要不僅能生產豐富的物質產品,還必須能生產豐富的精神產品,二者缺一都不是世界大國。
  • 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
    來源:泉州網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北大與泉州共建文化遺產研究平臺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同日成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表示,兩個機構的重點任務都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這將有助於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共同推動文化遺產學研究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合作共建。
  • 國內首家茶敘文化品牌龍敘堂,譜寫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海上絲綢之路,又稱茶瓷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茶作為華夏文化的瑰寶,濃縮了我國歷史文化和禮儀文化,成為海絲之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近日,國內首家茶敘文化品牌龍敘堂,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布局下,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為新海絲建設貢獻企業力量。
  • 「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平潭啟航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中華文化促進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主辦方領導,宋慶齡基金會、中國航海學會、灃沅弘(北京)控股等協辦單位領導,航海家翟墨先生及其團隊、義大利、新加坡、馬來西亞、斯裡蘭卡、埃及等國家駐華使館代表,福建好彩頭食品、四特酒等贊助單位、啟航儀式主辦單位之一的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等相關單位領導出席儀式,東南衛視對盛大的啟航儀式進行了現場直播。
  • 瑞典古帆船將重走海上絲綢之路 宣傳中華海洋文明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葛鵬】12月4日,在第五屆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洽談會現場,「海上傳奇1739•哥德堡號藍色海洋文化之旅」新聞發布會召開。記者從哥德堡號(中國)組委會處了解到,此次海洋文化之旅將全程以「和平、環保、公益、慈善」為主旋律,通過舉辦各種文化交流和公益慈善活動,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國與瑞典及沿途國家的友好交流。
  • 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揭曉
    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揭曉 2017-01-09 14:   中新網廣州1月9日電 (索有為 馬澤楠)「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終評9日在廣州舉行,廣州十三行、黃埔古港、汕頭漳林古港、湛江徐聞古港等獲評「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稱號。
  • "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公布!有你的家鄉嗎
    ,主辦方在近百名媒體記者和嘉賓見證下,公布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錦綸會館、粵海關博物館等)、廣州黃埔古港等10個參評單位榮獲「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稱號。評委會表示,今後將進一步研究海絲文化地理坐標的保護和開發事宜,為廣東擦亮海上絲綢之路『先行者』的品牌。參評單位代表廣東最高水準「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評選活動由南方日報社、廣東省文聯、廣東省民協和珠江文化研究會主辦。
  • 聚焦「海洋詩歌與大國自信」2020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詩歌會在臨高召開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27日消息(記者 梁振文 通訊員 劉彬宇) 9月26日,「2020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峰會」於臨高召開,30餘位中外詩人、學者、翻譯家、聚焦「海洋詩歌與大國自信」,以開放包容之心態、交流互鑑之視野,匯集詩家的智慧,唱響新時代海洋詩歌的強音,共同譜寫海洋詩歌的新篇章
  • 《重返刺桐城》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泉州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幾乎囊括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等這些極具象徵意義的東方符號。在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遠洋航路中,曾經別號刺桐城的泉州,是一個無法繞開的歷史坐標。包括馬可波羅在內的許多海外冒險家,都曾把刺桐城描述成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在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延續和實證中,泉州都是一個重要的縮影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