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為什麼說「你讓我狂,我也狂不起來」

2020-09-24 李砍柴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首位獲此殊榮的人。



站在諾貝爾頒獎典禮的聚光燈下,莫言的面容依然是平和的。


那種平和之下掩映的更是淡然的堅定,因為這條路是他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出來的。


正如他多年前在一次演講中所說,一個作家一輩子其實只能幹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血肉,連同自己的靈魂,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獲獎對於莫言來說是榮譽,也是枷鎖。他曾一度輾轉於各種媒體採訪和邀約,但他一直堅持的一件事就是繼續寫下去。


如今,八年過去。《晚熟的人》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第一部新作。


小說中有一段話讓人感觸頗深: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麼,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麼,那麼這個什麼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繞夢牽的什麼。


對於莫言來說,這個「什麼」就是他一輩子堅守的事情——成為一個低調的、謙卑的寫農民故事的作家。


害怕站在聚光燈下的諾貝爾獎得主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得獎的時候,我也沒感覺我不是一個普通人。我覺得沒有必要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我希望自己儘快從熱鬧喧囂中解脫出來,該幹什麼幹什麼。」


對於莫言來說,一個作家最好的說話方式就是寫作,而不是作秀、更不是迷醉在名聲之中。


這是父親教會他的。



1982年,高密鄉有兩個人被提幹了,莫言就是其中之一。


村子裡另一個被提幹青年的父親,得知自己兒子被提幹了,直接跑到集市上,敲鑼打鼓向街坊鄰裡宣布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在那個祖祖輩輩生存的農村,提幹當然是天大的好事,因為這意味著從此家庭的命運要發生轉變。


一個人從農民身份變成了幹部身份,家人也跟著從農民父母變成了「幹部家屬」,成為「高人一等的人」。


但是,父親的舉動無疑給莫言潑了涼水。


父親接到提幹的來信,看到信後卻什麼話都沒說,只是從院子的水缸裡舀了一瓢涼水,咕嘟咕嘟喝下去,然後就扛著鋤頭繼續下地幹活了。



在高密鄉這個緊湊的小村莊,提幹的消息以洪水般的速度傳開了。


逢人就被說恭喜的父親,沒有覺得高人一等,只是和往常一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從此,莫言知道一個人獲得再大的榮譽,他也還是他,沒多什麼、也沒少什麼。


一個人應該用淡然的態度對待榮譽,即便是面對諾貝爾這樣的大獎,才能不被榮譽和讚美所裹挾。


在不得不面對接踵而來的各種媒體採訪和邀約之餘,莫言慶祝獲獎的方式,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包了一頓餃子。


人聲鼎沸的喧囂過後,終究是飽滿的平靜。


一個人坐在桌子前、在安靜的空間裡,書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才是一件讓人感到愜意的事。



讓自己處于謙卑的狀態,才能更快接近自己想要的東西


莫言在《蛙》中寫到:這麼多年來,我總結了一條經驗,解決棘手問題的最上乘方法是:靜觀其變,順水推舟。


這是莫言生活的體悟,對於寫作,對於生活皆是如此。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在山東省高密鄉一個村莊。


他的童年正值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難時期」,又因為身體虛弱不得不輟學在家。


孤獨成為他童年時期最深刻的感受。



被迫遠離同學和朋友,漸漸地,莫言找到了讓自己快樂和豐盈的方式,就是——閱讀。


那時候,書籍是罕見的奢侈品,自己家裡沒有藏書,那就想辦法去「借」。


莫言聽說鄰村一個石匠家裡有一套帶插圖的《封神演義》,為了得到閱讀書籍的權利,莫言在石匠家裡拉磨磨麵。磨一上午,莫言可以閱讀這套書兩個小時。


雖然還是個孩子,但是沒有例外,想要讀書,就要一點點去幫鄰居磨麵。


這種用磨麵換取讀書權利的經歷,教會了莫言一個道理——所有想要的東西,都要用某種別的什麼東西去換,可能是體力、腦力或者是時間。


當你想要某一樣東西時,要對這件東西保持敬畏,要讓自己處于謙卑的狀態,才有可能更快地接近它。



莫言在部隊時,每天大量閱讀並寫作,從開始研讀報紙的副刊,到一點點把讓他又愛又恨的故鄉的人和事都寫出來。


一次次被拒稿,並沒有消磨掉莫言對文字的熱愛。他只是一直去寫、去表達。


就像磨麵一樣,只有一遍遍去研磨,才能越來越精。


功夫不負有心人,直到某天,莫言終於收到編輯部的回信,讓他要去城裡改稿子。


這是莫言第一次進城,也正式向著他的文學夢出發。


有人問莫言「為何要做一個謙虛的人呢?」


莫言回答說:「做一個謙虛的人是為了能夠進步。」


放低姿態,才能更從容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即便得不到也不會急躁。


對自己謙卑柔和,容許自己平凡,腳踏實地去靠近,這樣得來的東西會讓人更安心。


對他人寬容謙卑,才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莫言對自己的謙卑,體現在不為難自己,懂得給自己時間。


莫言對他人的謙卑,體現在心甘情願地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


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莫言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那還是莫言年輕時在部隊,一天晚上,一個老同志走進他的屋子,大聲問道「人都到哪去了?」


年輕氣盛的莫言覺得老同志說話有失偏頗,還有點不把他放在眼裡。


明知道老同志想要問的是其他人去哪兒了,莫言還是抓著老同志說話的漏洞,反駁道「難道我不是人嗎?」


老同志被莫言頂得面紅耳赤,尷尬地走出屋子。當時,莫言為自己的反駁而洋洋得意。



可是,後來回憶起來,莫言深感愧疚。他為和老同志頂撞而愧疚,更為曾經年輕氣盛,不為別人重視的反駁而愧疚。


耳順之年的他說:有時候我們在別人眼裡,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沒必要斤斤計較,以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


莫言是借這個故事提醒他自己要保持平常心,要寬容地允許別人不拿自己當回事。


莫言曾說過:智者懂得隱忍,原諒周圍的那些人,在寬容中壯大自己。


於己謙卑、對人敬重,就是莫言與自己、與周圍人相處的態度。



一次,編輯曹元勇去拜訪莫言,覺得一個能寫出《紅高粱》《豐乳肥臀》《蛙》這樣巨作的人,該會是怎樣的高傲,拜訪之前他心裡非常忐忑。


曹元勇懷著不安的心情給莫言撥打了第一個電話,沒想到莫言態度非常溫和。還跟他約好時間,讓他到家裡去,還細心地告訴他去家裡的路線。


臨走時,莫言還贈送對方一條家鄉生產的香菸,被平等對待、被關照,讓曹元勇對眼前這個文學大家肅然起敬。


無論是那個埋頭寫作的莫言,還是獲獎無數的莫言,他都時刻提醒自己對別人要寬容和謙卑。


一個真正謙卑的人,從來不需要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反而可以給別人帶去自尊和體面。


對世界謙卑,才能對生活充滿敬畏


莫言身處的那個時代,遍布貧窮和飢餓,也讓他看到人性的傾軋。


在冷漠和自私泛濫的生活裡,是母親教會了他寬容,把他塑造成被仁慈和善良加持的人。


莫言曾說過一件母親寬厚待人的事,那是在他小時候,母親帶著他去集體的地裡撿麥穗。


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可是母親是小腳,跑不快,就被看守麥田的人捉住。


莫言眼睜睜地看著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母親一個耳光,母親搖晃著身體便跌倒在地。



年幼的莫言沒有保護母親的能力,他只能看著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看到看守麥田的人揚長而去,母親臉上的絕望讓莫言永遠難忘。


多年之後,莫言和母親在集市上和那個看守麥田的人相逢.


此時眼前的人早已頭髮花白,莫言衝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一把拉住了他,平靜地對莫言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莫言知道母親是在告訴他對待別人要寬厚,要能看到別人的疾苦。去理解別人的苦,去寬容別人的難。


雖然看過那些平凡之人的跋扈與冷漠,但莫言依舊願意相信一個謙卑的人,才能夠和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和平相處。



莫言說過:「我就是這麼個人,我的低調不是偽裝的,而是發自內心的。你讓我狂,我也狂不起來,因為我沒有狂的資格。」


一個骨子裡謙卑的人,在面對強者或者弱者都能夠保持風度,因為他們知道人人生而平等。


面對再大的榮譽和褒獎,他們也都能夠保持低調,因為他們知道無論一個人取得什麼樣的成績,都是過去的剎那。


現實生活中,有人把高調當成是一種成功。


在有了名氣之後,越發飄飄然、忘乎所以,不把別人當人看。可是,光環和粉飾褪去後剩下的只是孤獨的落寞。


而那些選擇謙卑低調的人,從來不需要別人的擁躉,他們更願意享受寧靜生活帶來的踏實感,這樣的人也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


而這,就是那些謙卑之人從不言說、也無需外界讀懂的生活真相。


. END .


【文| 田心 】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推薦:

相關焦點

  • 告訴你為什麼莫言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然而賈平凹卻不行!
    莫言作為國內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自從獲得了這個獎項之後,無論是他的作品,還是人氣,那都是一夜之間大漲。這其實也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畢竟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如此高規格的獎,能夠獲得這個獎項,也就意味著獲得全世界讀者的肯定。
  • 《晚熟的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新作,你看過了嗎?
    他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代表作品有《蛙》、《紅高粱家族》、《檀香刑》、《豐乳肥臀》和《生死疲勞》等等,八年前,也就是2012年,莫言老師憑《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自那之後他就沒有再出過新書。直至今年2020年7月,莫言老師終於出版了自己的新書《晚熟的人》。
  • 莫言:「憑」什麼書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說出來可能你還不知道
    如果止於《紅高粱》,莫言未必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來產量飆升的莫言相繼寫下了《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酒國》、《四十一炮》、《生死疲勞》以及《蛙》、《檀香刑》等等,這些都是好書,對於缺乏讀書的時代來說,它們就是我們靈魂的真實寫照,莫言就是憑這些獲得了世界上文學榮譽最高的獎項。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國內外文學獎拿了不少外,就差最說明身份的茅盾文學獎。
  • 莫言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同樣優秀的賈平凹為何卻不行?
    現在只要一說起諾貝爾文學獎相信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因為這個獎代表了全世界文學最高的一個規格,一位作家只要能夠獲得這個獎,不僅意味自己的作品,能夠有著更大面積的讀者,而且也是得到了專家和學者的認可,所以對於任何一位作家來說,諾貝爾文學獎那都是終身奮鬥的目標。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何卻飽受非議?老梁說了句公道話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何卻飽受非議?老梁說了句公道話中國文學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著濃厚的諾貝爾文學獎情節。在莫言之前,中國文學界,為了彌補諾貝爾文學獎空白的心理創傷,接連拋出了「魯迅拒絕提名諾獎說」、「老舍領取諾獎未遂說」、「辜鴻銘惜敗泰戈爾說」、「林語堂2次獲得諾獎提名說」等。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人與諾獎也僅僅是一步之遙。在這種論調的影響之下,中國文學界一邊迫切地想要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一邊又不屑於諾貝爾文學獎。
  •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作家莫言新華網快訊: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11日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委員會表示,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獲獎不能代表什麼 將會繼續努力創作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莫言11日晚7時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說,聽到獲獎的消息,我很高興。
  •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咋地你們了,你們這麼說他
    莫言我們都知道,他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當然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人,關於他,有很多的故事,總之都是圍繞他文學之路的艱辛說起的。作為一個勤奮的文學積累者,莫言的成功除了愛因斯坦說的百分之一天賦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外。莫言的成功也有被吐槽走「捷徑」的,今天就給大家帶點「低級趣味」,以慰藉總是陽春白雪的文學世界,給我們帶來的虛擬感。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為何被罵「叛徒」?八年來首次回應太心酸
    2012年,莫言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這本是一件喜慶的事情,沒想到卻給莫言之後的生活帶來了太多的爭論和非議。大眾對莫言的爭論,除了質疑他不夠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外,最大的槽點就是莫言刻意醜化中國人,以此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甚至被人罵是「叛徒」。
  • 金庸先生為什麼無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小眾的莫言卻可以呢?
    金庸在中國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作品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很多八零九零後的朋友都是讀著金庸的小說,看著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長大的。可以說,金庸先生將中國武俠小說推向了一個頂點。因此,按理來說,金庸在中國文壇甚至是世界文壇上都應該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啊!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語文課本從不選錄他的作品
    世界上是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夜空的月亮總會陰晴圓缺,作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有人會問,為什麼語文課本從來都不選錄他的作品?其次,語文課本是為了當代學生而服務的,學生一般都處於幾歲到十幾天歲的階段,正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有積極的引導,而莫言的文章恰恰相反。最後,評價一個人的成就,應該綜合考量,不應覺得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就必須選錄語文課本中,這樣便有失偏頗。
  • 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出現,卻一點都不出名
    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充滿歧義的文學獎項,國外人趨之若鶩,而我們自己也很想榮獲,但卻表現出嗤之以鼻的態度。這事從莫言獲獎最能看得出來,莫言獲得諾獎後,國人先是大喜過望,然後迅速陷入種種苛責。莫言本人也跟著大眾讀者經歷了一把過山車。首先諾獎是世界性榮耀,是全球文化人翹首以待的文學殿堂,這個自不必說。
  • 劉震雲: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說明國內有「10」人也可以獲得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謂是當代文學的「紀年」,作為我國第一枚諾獎,它顯得異常珍貴,莫言的書也水漲船高洛陽紙貴,上架到最顯眼的位置,即便藏起來也會被讀者「扒」出,因為,全國讀者都在找莫言的書。
  • 莫言問大江要籤名,大江寫下六個字,十年後你也會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時間有關莫言的報導鋪天蓋地。很多人這個時候才認識中國有個叫莫言的作家。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有人祝賀他,也有人質疑他。但在有一位日本作家,早在十幾年前就預料到莫言一定會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個人就是大江健三郎,一個在1994年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
  • 當莫言贏了諾貝爾文學獎時
    莫言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在世界中沒有十全十美,夜空中的月亮總是缺少陰晴圓,作為第一個在中國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有人會問為什麼他的作品從來沒有被選進語文課本?
  • 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在即 莫言現身北京說了啥?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 上官雲)標誌性的笑容,依舊幽默的話風……9日,正值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公布前夕,著名作家莫言現身北京。在一場名為「故事:歷史、民間與未來」的對談中,他分享了寫作中獲得的感悟,也談到了對文學未來發展的看法。
  • 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出現,是他
    距離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近八年時間,莫言自己在這段時間也沒有多大的突破,反而被一些評論家認為是「江郎才盡」,甚至常常出沒於字畫市場間,於拍賣行裡「爭奇鬥豔」。評價都是一家之言,其實這並不影響莫言的創作計劃,有時候就像莫言自己說的那樣,我們不可能要求一個作家持續不斷地產出高質量作品。
  • 陳丹青:沒看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品無關
    由此可見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國人和當代文學的影響有多大。莫言本人有多受歡迎。不過我們為大師慶賀或是自豪也是水到渠成恰如其分,儘管如此,面對莫言的諾獎,輿論並非一邊倒地接受,相反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聲音。大致歸納起來,這些聲音的背後都是出自對莫言獲獎的貶斥,甚至是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莫言獲救或可能是西方的政治遊戲。
  • 為什麼莫言能獲諾貝爾文學獎,學歷更高的文學教授卻不行?
    當初莫言獲獎的時候,就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不過讓很多人感到不解的是,莫言的文化水平其實並不高,為什麼他能獲得諾貝爾獎,而很多在文學方面有著很高頭銜的博士或者教授卻不行呢?先說一下莫言為什麼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其實我覺得,莫言獲獎多少是有一些運氣成分存在的。
  • 莫言憑什麼能拿「諾貝爾文學獎」?
    2012年莫言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英譯本均出自他之手,用他的話說莫言是中國知名作家,他的作品是寫給中國人看的,而我的目的是給外國人看,所以他並不僅僅是在機械的轉譯,更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對作品進行了第二次創造讓作品更能被大多數英語讀者所接受,比如「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
  • 拿了諾貝爾文學獎,卻被批得體無完膚,莫言:我就要這麼寫
    "我就是要這麼長,就是要這麼密,就是要這麼難,願意看就看,不願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個讀者,我也要這樣寫。"——莫言《生死疲勞》莫言的這一段話,可以說是霸氣側漏,我們不說他這句話的對與錯,單說他對於文學創作的堅持和不媚俗是非常堅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