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論「酌酒」:無論獨酌、淺酌還是雅酌,其掌故頗值得玩味

2020-12-07 北京日報客戶端

酒與中國歷史有著自然的聯繫,可稱是「歷史的老夥伴」,它往大了說能促進或破壞歷史進程和文明推演,往小了說能勃興或腐蝕人的心靈。雖然史籍、辭書中鮮有記載,酒一直在中國歷史的脈絡中存留轍蹤,世人因循成俗,對酒的魅力、效用、利害熟稔於心。

酌酒的歷史很悠久,古語中即有「酌酒取樂」的記載,「酌酒」一詞在詩詞文賦中更是屢屢現身。酌酒重情調、重意境,無論獨酌、淺酌還是雅酌,其掌故頗值得玩味。

獨酌一為排孤解孑、消除寂寞;二為激發靈感、尋文覓詩;三為讀經品史、閱覽享趣。曾為江州祭酒,寫過「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飲酒二十首·之十四》)、「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擬輓歌辭三首》)的晉人陶淵明,曾說「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道出了他厭惡官場弊病而歸隱田園的心態。唐人李白不甘於「摧眉折腰事權貴」,因受奸宦高力士讒謗,長期顛沛流離,故邀月而酌,以釋精神寄託。他寫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達了「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的寥落情懷,是為獨酌絕唱。宋朝文學家蘇舜欽,南宋龔明之所著《中吳紀聞》(卷二)記他:「子美豪放,飲酒無算,在婦翁杜正獻家,每夕讀書以一鬥為率。正獻深以為疑,使子弟密察之,聞讀《漢書·張良傳》,至『(張)良與客狙擊秦皇(始皇)帝,誤中副車』,遽撫案曰:『惜乎,擊之不中。』遂滿飲一大白。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劉邦)會於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復舉一大白。正獻公聞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鬥誠不為多也。』」這位「滄浪翁」讀史時以酒為伴,雖是鬥飲,卻能讀得身心投入,情系其事、其境,可謂獨酌奇兀。

淺酌指酒量不大但還愛喝,或有酒量但能節制的飲酒行為。通常是事遂所願,心情舒暢,抑或天寒飛雪,室內溫馨,同素心人或知友淺斟慢酌,娓娓而談,不破飲,適可而止。淺酌者眾多,但因飲酒不多,很難見到文章專記。雖然淺酌之益多有人提倡,但未必言行一致,在這方面言規行矩的人,當推清初學者顧炎武。首先,顧炎武對酒有著深入的認識,他在《天下郡國利病書》裡說:「水為地險,酒為人險……水懦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酒之禍烈於火,而其親人甚於水。有以夫世盡夭於酒而不覺也。」他反對「夜飲」,斥「夜飲」不是正人君子應有的行為。這話雖不完全正確,但長夜沉湎於酒,醺醺然而不歸,著實不太正經。顧炎武雖忌酒卻也喝酒,他的自規是「三爵既畢,即起還寓」,即是循守「一爵而色溫如,二爵而言言斯,三爵而衝然以退」之禮。如此畢生淺酌,說的到做的到,這就是思想家的不同凡響之處,可稱淺酌之典範。

雅酌多是三五摯交結伴遊冶,聚酌於山椒水畔,一杯在握,吟詩誦文,情志超然;坐臥花前月下,以酒飲趣,怡然自得,其樂融融。南朝宋國名士「羊何」——即羊璿之、何長瑜的合稱,與謝靈運、苟雍結為秦晉之好,常作山澤之遊,擇優景處品酒觀光,逸興遄飛。時人羨之,贊為「四友」,後世人則稱情投志合者為「羊何」。清初文學家、劇作家、戲曲理論家李漁寫過《閒情偶記》,其飲饌部分談論食、酒,多有真知灼見。李漁一生嗜蟹,自稱「蟹奴」,每至秋蟹上市前,他就開始節約支出以購蟹,擇一名勝之地邀幾位文友在仲秋朗月之下,或在菊花叢中持蟹對飲。雅酌間,他還宣傳自己的持蟹之法,要「剖一筐,食一筐,斷一鰲,食一鰲,則氣與味纖毫不漏。出於蟹之軀殼者,即入於人之口腹……」並琢磨著如何才能弄到太守的窖藏美祿……如此風趣之為,當謂後世表率。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吳正格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李白《月下獨酌》其一賞析
    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複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
  • 中秋節詩句賞析月下獨酌
    中秋節詩句賞析月下獨酌月下獨酌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 不覺寒來將歲暮 圍爐雅酌不負冬
    其實,酒同茶一樣,也可以靜下來雅酌。「流杯弄茶,臨水雅酌」,溫和的茶尚需小酌,何況滋味濃鬱的美酒。淺飲雅酌,是最純粹最自然的飲酒方式,只有知己,只有美酒。
  • 值得玩味的十首寫芭蕉詩詞:芭蕉不展丁香結
    值得玩味的十首寫芭蕉詩詞:芭蕉不展丁香結能入畫的花鳥中,芭蕉是比較特殊的一類在古詩詞中,芭蕉的葉大、色綠、心卷,頗受詩人關注。此外,「雨打芭蕉」的清脆聲音,也因為富有詩意,受眾多詩人青睞。以下所選十首詩詞,是不同詩人從不同的層面,寫出了芭蕉不同的詩意,值得玩味。
  • 【太原掌故64】西晉史家孫盛
    【太原掌故64】西晉史家孫盛 2019-07-07 13: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民國風的《掌故》杭州暢銷 黃裳黃宗英的故事讀來惆悵·都市快報
    準確地說,中華書局剛剛出爐的《掌故》並不算一個單行本,而是系列出版物中的一集,目前還只出了第一冊。可沒想到,最近幾周的杭州曉風書屋,這本歷史讀物居然都高居新書暢銷榜。 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掌故」呢?比如發生在1965年的《蘭亭》論辯,不僅是書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新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收錄的朱銘一篇《天下一高吾許汝——為論辯五十周年而作》,就是通過考察章士釗與高二適兩人的交往,還原了他們在《蘭亭》論辯中的進退出處。又比如讀書界人人皆知錢鍾書當年曾戲贈黃裳一聯「遍求善本痴婆子,難得佳人甜姐兒」,這位「甜姐兒」就是指知名電影演員黃宗英,也是黃裳同窗好友黃宗江的小妹。
  • 辯解中的「在上頭」頗堪玩味
    可仔細思考李白辯解的這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尤其是那句「在上頭」頗堪玩味。筆者以為,這「在上頭」應該有以下幾層意思——其一、崔顥的《黃鶴樓》確實寫得好。這首詩的確是寫景詩中的好詩。其二、被崔顥的詩句帶到了陰溝裡。本來登上黃鶴樓,仰觀黃鶴樓,見黃鶴樓高入雲天,一股仙氣在樓頂縈繞,一下子就想起了深得諸葛亮器重的費禕就是從這兒登仙駕鶴西去的典故,正可以從此入詩。俯瞰長江,江景歷歷在目,對岸的鸚鵡洲讓人遐想這些都是入詩的好景。
  • 紅網:任教訓半年後的平調很值得玩味
    原標題:任教訓半年後的平調很值得玩味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副縣長任教訓在任職期間,利用職務之便,為正在上學的兒子辦理了工資關係,從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累計領取財政資金45096元,任教訓因此被給予黨內警告處分。
  • 宋詩鑑賞-春日獨酌
    賞析 《春日獨酌》是北宋詩人郭祥正寫的組詩,這是其中第一首。郭祥正早年即得梅堯臣賞識,梅堯臣說他「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也」,並寫作《採石月》一詩贈他。他的這兩首詩就很像李白。李白《月下獨酌》中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 欣賞王維詩《酌酒與裴迪》
    王維《酌酒與裴迪》(63)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
  • 李白《月下獨酌》說了什麼?其詩大多與修道有關,有何不解之緣?
    作者:拈花夢遊《月下獨酌》作者: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月下獨酌》是組詩,共四首,這裡選的是第一首。組詩的大主題是飲酒。從這首詩的字面意義上也可以看得出來,就是李白在月下花園裡獨自喝酒這麼點事。跟後面三首直接談飲酒的詩不同,這第一首詩明顯偏向酒伴,也就是月亮。李白用一種熱鬧的方式,寫出了自己孤獨冷寂的處境,表達了要對人生戰略重心進行調整的願望。
  • 謝其章︱唐大郎詩文裡的小掌故
    現在略過「紀念文選」,直奔唐大郎詩文裡的小掌故。所謂「掌故」,實為我插得上話的一點兒小故事。「詩文選」十四萬字(僅為唐大郎筆墨生涯四百餘萬字的三十分之一),等到唐大郎「全部文字」出齊之時,夠我忙乎的。1935年7月8日《鐵報》載唐大郎《袁美雲 寫手冊》,內云:「有人在聯華公司遇陳嘉震君,陳告以新居地址,其人乃錄之於手中所持之《聯華年鑑》中。
  • 以掌故為方法,探歷史之幽奇,照人物之襟懷 | 中華書局滬上之約
    《掌故》自創辦以來,一直秉持「延續晚清民國以來掌故寫作的傳統,銜接宋元明清筆記文體的氣脈」之宗旨,以不俗的文筆、可靠的史料,聚焦近代以來、百餘年內的文壇、學林、政界、藝苑的人物與故實,出色地繼承了《藝林叢錄》《學林漫錄》等前輩出版物的優良傳統,從內容到裝幀都表現出獨特的個性與可辨識度,頗受讀者與學界青睞。
  • 馬未都:獨酌,其實挺好!
    所以很多人選擇了獨酌,如李白。他的酒友遍天下,但一說獨酌,他的《月下獨酌四首》堪稱神來之筆,仙氣飄飄,直上雲霄。而歷史上喝酒獨酌的可不止李白,好像詩人都有這麼一段自斟自飲的故事。唐·杜牧《送沈士赴蘇州李中丞招以詩贈行》:「東吳饒風光,翠巘多名寺。疏煙亹亹秋,獨酌平生思。」唐·白居易《東坡種花二首》:「獨酌復獨詠,不覺月平西。」
  • 三省問茶,一罐值得玩味的雞湯
    取三至五克,放進每個人面前的小壺中,壺身外表青得發黑,淡淡地顯示出窯變的紋理,內為紫砂本色,與「三省茶」絕配,燒至80度的運河水如一泓清泉汩汩流入壺中,香氣氤氳,頓時你附近的小宇宙都充滿了不可名狀的茶香。三杯茶下肚,渾然不覺自己也成了半個神仙,悠悠然分不清天上人間。
  • 趙孟頫 臨《聖教序》: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趙孟頫臨《聖教序》局部趙孟頫臨《聖教序》局部在臨寫古人法帖上,趙孟頫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
  • 趙孟頫 臨《聖教序》: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
    趙孟頫臨《聖教序》局部 趙孟頫臨《聖教序》局部 在臨寫古人法帖上,趙孟頫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前人得到古碑帖數行,專心學習,便能聞名於世。
  • 《玩味》Ⅳ | 快感與意義(雷淑娟)
    他們將每一個出現的文化現象細細玩味,咀嚼出其中的脈絡和質感,將其當做一項默然的心智體操並從中得到最大的愉悅。知道真理不難,知道了真理但還知道不必說出口,從從容容悠遊於世間,這才是真境界。有一群藝術家,出生於狂飆突進的風口;經歷了思想啟蒙的風潮;體驗過窮困也感受過物慾橫流;終於在這個眾神入睡的時代放慢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