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不是連隊土生土長的兵」到「我們都是連隊土生土長的兵」,請看第73集團軍某旅特種偵察連官兵對傳承紅色基因的理解感悟(之二)——
你是什麼樣子,連隊就傳承什麼精神
■本報特約記者 徐鵬 趙欣 通訊員 蔡信煒
10月上旬,記者剛到第73集團軍某旅特種偵察連,就聽說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前不久,連隊戰士潘春楊參加旅組織的15000米遊泳考核,以3小時41分的成績獲得「蛙王」稱號。
仔細一問,還有更令人振奮的事兒:新「蛙王」有兩名老「蛙王」師傅——班長張奇和上士楊凡,在改革調整前,他們分屬不同的連隊。
無獨有偶,剛剛取得旅傘降骨幹集訓第4名的下士劉唯成和他的師傅上士孫盟以前也不在同一個單位。
在連隊走訪,記者發現官兵的集體意識很強,逢人就說「我們特偵連」。然而,陪同採訪的宣傳幹事、連隊前任指導員周贇卻坦言,在剛組建那會兒,這樣的場景可並不多見。
兩年前,原屬特戰大隊特偵營三連的45名官兵和來自原某師通信連的22名戰士合併組成了現在的特種偵察連。
鐵石相擊,必有火花。兩支「材質」截然不同的隊伍,要想真正融合在一起,哪能沒有碰撞?
原通信連的戰士們心裡滿是從「一線城市」到「三線城市」的失落感:從「動腦子」到「練身子」,從報務房到特種訓練場,不僅曾經引以為傲的專業技能鮮有一展身手的機會,而且每天還被各類特種訓練課目「折磨」得筋疲力盡。那會兒,剛從院校學完數據鏈歸建的劉唯成,滿腦子只想著調回通信單位。
老三連的特種兵們倒是沒覺得有啥不適應,但都把眼珠子頂在了腦門上。為啥?特種兵只看硬邦邦的實力,5公裡武裝越野,他們最慢的跑24分鐘,仍甩「外來戶們」一大截。
「雖說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但是,合心合力可不是嘴上說說這麼簡單。」周贇向記者透露,當時,他怕新來的戰士受不了特戰的訓練強度,便偷偷調整了部分公差安排。沒想到,眼尖的老三連戰士直接告到了營裡,說他「偏心眼」。
「小圈子思想如此嚴重,究竟怎樣才能將新集體擰成一股繩?」深思熟慮後,周贇緊貼連隊實際,制訂了一系列增進官兵關係的活動:開展官兵互贊會,營造和諧的氛圍;組織小比武小競賽,激發官兵比拼鬥志;組建互幫互助小組,促進共同提高。
活動收到了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次次艱難任務的淬鍊下,一個團結向上的集體逐漸嶄露在全旅官兵面前。然而,當時間走到第二年8月,不少原通信連的戰士還是認為自己不是連隊土生土長的兵,感覺身上缺了股精神,向連隊幹部表達了退伍的想法。
「之前剛轉隸,戰士不適應想退伍,還能理解,但經過一年的摔打磨鍊,原通信連的戰士早就成了素質過硬的特種兵,為啥思想還是沒能扭轉過來?」連隊許多幹部不明白。
「感覺自己身上缺了股精神,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連隊缺乏歷史底蘊,但從另一個角度去想,紅色基因連接歷史、現實與未來,新組建連隊正是一張白紙,我們現在都是特偵連土生土長的兵,今天你是什麼樣子,明天連隊就傳承什麼精神!」結合旅隊正在開展的主題教育,周贇走上講臺慷慨陳詞,臺下,戰士們的眼睛都被點亮了。
如今,特種偵察連還有16名老三連和9名原通信連的戰士,但是現在他們都只會拍著胸脯驕傲地告訴你:「我是特種偵察連土生土長的兵。」
(《解放軍報》2019年10月1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