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講到,黃龍玉的價格從2008年登頂,又在2010年從神壇跌落。兩年時間裡,黃龍玉的價格坐了一回過山車。
於是, 引發了一片質疑,這黃龍玉到底是不是玉?怎麼聽說這黃龍玉屬於和田玉啊等等?今天,專業人士就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
我們在思考黃龍玉有沒有玉的成分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玉,這種東西,
它本身有固定的成分嗎?
答案是,沒有。
唯成分論,是一種片面的看法
唯「成分論」認為,一塊石頭是不是玉,主要取決於它裡面的成分,他們認為黃龍玉不具有玉的成分,所以不是玉。
但是他們不清楚的是「玉」既可以是由多種礦物組成的「複雜成分巖石」(如翡翠、獨山玉及和田玉中的綠玉、墨玉等)
也可以是由單礦物,或1~2種礦物組成的「簡單成分巖石」(如和田羊脂玉、白玉、青白玉、澳洲玉、阿富汗玉等)。
有趣的是,有一種材質與翡翠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完全相同,卻被叫做「磚頭石」,在緬甸就如同垃圾一般的存在。所以,即使成分相同,也不是成為玉石的必然條件。
那麼,什麼樣的石頭才能稱之為玉呢?
對此,古人給過定義,
石之美者為玉。
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明了,就是好看的石頭,都可以看作是玉。如今看來,這個說法太過籠統,就好比在街上看見一個美女,你說那不是美女,那是西施。
現實是,不是所有的好看的石頭都是玉,也不是所有美女都是西施。
世上也不存在某個「通用玉成分」。石頭能夠成為玉, 通常得具備幾個基本條件。
質地優秀——耐久性好,(硬度高、韌性好,抗風化、氧化的物理/化學性質穩定性好)。
種水好——細膩、溫潤有靈氣;種好必然「地」也好,純淨、凝透而有靈氣。
品色美——色品高雅純正,象徵某一類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突顯玉色美感;如帝王綠的高雅,羊脂玉的溫潤等等。 工藝性能——各項結構構造均勻緻密,切磨、雕琢、拋光的加工性能優良。 產量稀有——具一定稀有性的資源量;產出量過多或容易獲得,其價位便走低,畢竟物以稀為貴。
黃龍玉之所以被稱之為玉,是因為它滿足這些要求。
它是由省內外的識玉者、石商、珠寶商、收藏家、以及研究者幾經實踐後,才逐漸認識和重視的。
可以說,「黃龍玉」是迄今為止的一切國產玉中,各項指標最為理想的新玉種,介於軟玉與硬玉之間的質地。
擁有豐富多彩的富貴吉祥、倍受人們親愛的優異玉色,彌補了以往國產玉種缺乏暖色系列的不足。
以往暖色的國產玉,多為紅翡和黃翡,紫翡按專業的顏色來分,是不屬於暖色的。
小編的老師告訴過小編,如果不算黃龍玉的「缺點」話,黃龍玉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好的玉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