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溫莎王朝興衰:喬治六世接位,戰後大英日落

2020-12-17 騰訊網

  當伯蒂(Bertie)無法阻止自己的兄長遜位,當獲知必須一肩扛起沉重的王室未來命運時,他崩潰了,帶著無法抑制的恐懼,在母親面前如孩童般痛哭失聲,就像當年他的兄長得知自己必須繼承這樣無法避免的使命時,也同樣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喬治六世(1895-1952年),別名伯蒂,自幼患有嚴重口吃,他沒有兄長不顧一切拋下所有的那般任性,他樸實、害羞內向,是二戰期間英國人的精神指標。

  上色後 原圖 圖片來源:秦風老照片館/視覺中國

  1923年,喬治六世(當時為約克公爵)和伊莉莎白·鮑斯-萊昂在西敏寺成婚場景。

  在步出禮堂時,伊莉莎白將捧花放置在無名戰士墓冢,此後成為所有皇室新娘成婚時約定俗成的禮儀。

  伯蒂與兄長愛德華八世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對王位皆避之唯恐不及,但他們的性格卻截然不同,愛德華如紈褲子弟般,喜歡派對、爵士樂和自由,極其放縱的生活讓喬治五世失望透了,他從沒把繼承皇位的希望放在自己的大兒子身上,相反地,他希望伯蒂能承接衣缽。

  1910-1930年代,喬治六世肖像。

  喬治六世於1920年受封約克公爵。他曾在1918年與澳洲名流席拉(Sheila Loughborough)交往,席拉是有夫之婦,國王喬治五世為了讓兒子離開這名女子,提出了要封伯蒂為約克公爵,誘使兩人分手。

  1923年,穿上白紗的伊莉莎白·鮑斯-萊昂,後來成為著名的伊莉莎白王太后。

  喬治五世去世後,長子繼承皇位,然而二戰烏雲即將籠罩歐陸前,愛德華讓位了,伯蒂和他的妻子伊莉莎白·鮑斯-萊昂(Elizabeth Bowes-Lyon,1900-2002年)在1936年底登基。伊莉莎白深深斥責愛德華「無恥失職」,她無法原諒愛德華和辛普森夫人讓她丈夫承受這一切,然後頂著溫莎公爵的頭銜雙宿雙飛。

  1923年,伊莉莎白·鮑斯-萊昂身著華麗的婚紗。

  伊莉莎白在喬治六世的統治生涯中發揮重大影響。1920年,喬治六世初見伊莉莎白時便一見鍾情,歷經三年鍥而不捨的追求和兩次失敗後,伊莉莎白終於答應嫁給他。伊莉莎白是自亨利八世的前妻們(包含簡·西摩、安·博林等)以來,首位進入皇室的平民。其家族實際上有著貴族身份,但由於她出生時的戶籍登記問題,故而存疑。喬治五世和瑪麗皇后為脫離德國血脈的聯繫,鼓勵皇室與英國本地家族聯姻,伯蒂與兄長們可以不用在局限的貴族圈裡尋覓配偶,而伊莉莎白得已進入皇室也與此相關。不像愛德華八世的情婦們,伊莉莎白符合喬治五世理想的兒媳婦形象。然而,伊莉莎白起初對於進入皇室感到誠惶誠恐,她曾透露,當時她「害怕自己將永遠無法按自由思考、說話和行動。」但最終她接受了,於是,喬治六世與伊莉莎白在1923年4月26日成婚。她是個心思敏銳而堅定的女性,在丈夫登上王位後盡心輔佐他統治國家。

  1920-1930年代,肯特公爵( Duke of Kent,1902-1942年)肖像。

  1936年,愛德華八世退位之際,王位繼承問題延燒,內閣國會顧問吉耶爵士(Sir Maurice Gwyer)曾建議,讓其母瑪麗太后攝政,並由肯特公爵繼位,將重建皇室聲譽。因為肯特公爵是喬治五世子嗣中唯一有兒子的人。然而,最終這項提議未被採納,喬治六世順利登基。

  1920-1930年代,倫敦皇家交易所。

  二戰期間,1940年曼切斯特受到納粹轟炸,隔年喬治六世與伊莉莎白視察受創災區,包含皮卡迪利花園與倫敦皇家交易所。

  二次大戰期間,儘管英國總理邱吉爾是國家戰略領導人中相當顯要的人物,但喬治六世卻是鼓舞英國人民的心靈指標,這對皇室夫婦在戰時聲譽高漲。喬治六世通過演說治療,並不斷嘗試在大眾面前發表言論,而伊莉莎白始終陪伴在側,最終他克服口吃障礙,借演說成功號召英國人民共同對抗邪惡的法西斯主義。他們巡視遭受轟炸現場,甚至在倫敦遭受德軍轟炸時,王室堅守白金漢宮,此舉使他們成為反抗敵人的堅毅象徵,勤政和認真態度為喬治六世贏得廣大民心!

  然而,戰後大英帝國面臨了更大危機。戰爭所激起的民族主義,促使各地殖民地紛紛獨立,包括印度、緬甸、加勒比海、非洲等地,英國國力日漸無法承受海外殖民地負荷,最終接受了這股全球性浪潮,帝國日落瓦解,隨後轉型成大英國協。

  1920-1930年代,海德公園角(Hyde Park Corner)。

  戰後,喬治六世健康惡化,他本身是個老煙槍,加上身負國家重責大任,吸菸是他排除壓力的方式之一,因此犯上肺癌。1952年2月6日,他在睡夢中辭世。「海德公園角」被使用做為喬治六世駕崩時的暗號,將消息傳遞到白金漢宮。

  口吃國王喬治六世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在2011年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榮獲多項大獎。他即位時,處於重要歷史轉折時代,二戰的勝利淬鍊了英國皇室,為王室家族熔鑄出堅忍的體質,同時也成為國際上的君主立憲典範,如何在帝國瓦解後,重拾故去的榮光,是溫莎王朝下一個重要課題。

  (文:張維晏;上色:陳怡靜、張維晏、徐丹語、吳濬伊)

相關焦點

  • 《溫莎王朝》:從不為人知的一面了解溫莎王朝的歷史
    《溫莎王朝——帝國的巔峰與至暗時刻》是由英國作家湯姆·利文撰寫的一本關於英國歷史類書籍,歷數了從維多利亞女王到黛安娜王妃去世這一段英國的歷史時期。作者是專職記者、作家,為許多跨地區發行的著名報刊撰寫文章;著有人物傳記《對手——黛安娜王妃和伊莉莎白女王》。
  • 歷經六世:溫莎王朝的過去與將來
    作為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表弟,有日耳曼人血統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及印度皇帝,喬治五世,有著與全國公民共進退的覺悟,毅然把象徵德國皇室的旗幟從溫莎城堡王室教堂中摘下,並宣布將有鮮明德意志特色的「漢諾瓦王朝」更名為「溫莎王朝」。而正是這樣一樁深明大義的更名,也讓溫莎王朝得以在一戰,二戰後,紛紛倒臺退位的歐洲各國皇室中得以保留下最後的君主制度。
  • 維多利亞:大英帝國的正午,主導世界的巔峰時刻
    [摘要]如果說維多利亞時代像正午的太陽一樣代表了大英帝國最輝煌的巔峰時刻,那麼緊接著的就是下午的斜陽和傍晚的日落。肯特公爵夫婦本來想給女兒取名為維多利亞,但是攝政王(未來的喬治四世)堅持要求按照她的教父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名字,給小孩取名為亞歷山德琳娜。最後在受洗時,這位新生兒被命名為亞歷山德琳娜·維多利亞。不過當她在1837年繼承伯父威廉四世的王位時,為自己選定的王號仍然是維多利亞。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國力登上全球頂峰的時代,也是英帝國急劇對外擴張的時代。
  • 英國女王的背後:溫莎王朝的巔峰與至暗時刻
    如果對女王和她的家庭感興趣,容易驅使我們產生更多好奇心,試圖進一步了解蘊含在她王冠上的政治傳統和她身後的溫莎王朝。英國記者湯姆·利文的著作《溫莎王朝》則滿足了讀者對這個家族的全部好奇心。在憲政發源地的英國,王室成員享受尊榮的同時也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他們甚至比平民擁有更少的權利與自由。
  • 新民說·大英帝國套裝
    新民說·大英帝國套裝(締造大英帝國+重鑄大英帝國) 暢銷八十年的英國通史!以美國人的獨有眼光,洞察英國波瀾壯闊的兩千年興衰! 【 編輯推薦 】 1.
  • 精選一組罕見的圖片;末代印度皇帝喬治六世玩滑梯
    一,喬治六世玩滑梯和英國新首相鮑裡斯跑步。 1,上圖為1938年,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在玩滑梯,玩滑梯時喬治六世都西裝革履,頭戴禮帽,一幅衣冠楚楚不苟言笑的樣子。
  • 喬治六世:日不落帝國的守護人,英國最後輝煌的見證者
    喬治六世的名字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對於這位意外成為君主的國王,大家了解的都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他成為國王全部都得益於愛德華八世的退位。這位傳奇的君主實際上同時還是日不落帝國最後的見證者,在他的手中日不落帝國終於走向歷史的終點,開始逐步退居為列強,而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世界霸主。當我們翻開歷史評價他時,如何看待他手中的英國?
  • 我讀︱《大英帝國衰亡史》:英帝國衰落的他國之鑑
    這一「戈耳狄俄斯」之結最終被勞合•喬治斬斷,他在1910年以「人民預算」之名推動了「由下而上的改革」,可惜卻在隨後到來的一戰中難以為繼。作者寫道:「大國的興衰,在國際社會上備受矚目的除了國力和體制等結構性因素外,該國領導人和國民的想法、思考模式等精神條件,也被視為長期興衰的關鍵。」作者認為精神活力的衰退以及向著「不道德的帝國」的滑落對帝國衰亡產生了直接影響。書中分析英帝國崛起過程時就強調了精神要素。
  • 英國一千多年君主制,共有六個叫「喬治」的國王,個個都是明君
    歐洲人有個特點,就是重名的人有很多,包括王室成員,所以後世為了區別相同名字的不同國王,就在國王的名字後面加上「多少世」,這就是歐洲君主的命名規則,而英國一千多年君主制歷史,叫「喬治」的國王共有六個,即喬治一世至喬治六世。 更重要的是,英國國王喬治一世至喬治六世,個個都是英國歷史上的明君。
  • 《國王的演講》|喬治六世的悲劇命運
    歷史告訴我們,生在帝王之家從來就不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尤其是光榮革命之後的大英帝國,君主立憲使國王僅僅是作為國家象徵的存在,失去了號令天下的權力,卻仍然需要付出自由的代價,英國國王是可憐的,電影中甚至是歷史上的喬治六世,更是如此。
  • 英國溫莎王朝開國國王,一戰頒布了一道諭旨,感動千千萬萬英國人
    君主制在英國之所以非常穩固,就不得不提溫莎王朝的開國國王,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頒布了一道諭旨,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英國人,讓英國王室在英國人心中有了不可替代的威望和地位。溫莎王朝的開國國王就是喬治五世。英國溫莎王朝開國國王喬治五世喬治五世生於1865年,是前代國王愛德華七世與王后亞歷山德拉的次子,當時父親愛德華七世還是王儲
  • 大英博物館
    最終,多達2萬件以上的巨大的人首飛牛雕像、人首獅身帶翼雕塑以及浮雕,泥版文書成為大英博物館的收藏,而代價僅是博物館贊助萊亞德個人的2000英鎊,這些珍品在今日,仍然存放於博物館亞述與埃及分館,其珍貴與豐富程度使得它們的故鄉——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都自嘆弗如。這座全球有史以來最為宏大的博物館坐落於倫敦羅素廣場,被看做是大英帝國乃至整個歐洲現代文明的縮影與建構模型。
  • 看一下溫莎王朝,對英國歷史有偉大貢獻
    英國溫莎王朝開國君主喬治五世 溫莎王朝對英國歷史有偉大貢獻的國王不止喬治五世,還有喬治五世的次子喬治六世愛德華八世自繼承王位,就因為與辛普森夫人結婚而被英國人懷疑有親法西斯德國的嫌疑,英國王室再次陷入危機,這件事情最終以愛德華八世在公元1936年12月退位而結束,繼承王位的就是喬治六世。 喬治六世繼承王位沒多久,二戰就爆發了。
  • 至今統治英國的朝代——溫莎王朝歷代國王真容,個個都是顏值擔當
    喬治五世(1865年—1936年),溫莎王朝開國國王,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開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次子,1910年以王儲身份繼承王位,一戰期間英國人有強烈的反對德國的情緒,為了安撫臣民,把德國姓氏薩克森·科堡·哥達改成溫莎,溫莎來源於溫莎城堡,從此溫莎王朝取代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統治英國,竭力維護君主制在英國存在
  • 大英帝國治理殖民地的幾種方式
    迄今為止大英帝國都是世界歷史上領土最廣闊的帝國。大英帝國的全盛期開始於1763年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和西班牙,獲得海洋霸主地位,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時期,疆域達3400萬平方公裡,1921年因吞併德國殖民地疆域達到3550萬平方公裡。)
  • 世界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十位君主,中國康熙皇帝僅排第十,第一是誰?
    伊莉莎白二世像六、伊莉莎白二世伊莉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至今),英國溫莎王朝第四位君主,現任英國女王,在位已64年(1952年-至今),由於至今仍在位,不知是否會超過前面的君主,英國國家元首,國家象徵。
  • 大英帝國是怎麼變成二流國家的?丟掉印度後被美國超越
    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因為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任何時間都有陽光照耀在上面。巔峰時期的英國統治著近33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曾經僅僅數千人就敢發動對清王朝的鴉片戰爭。但二戰爆發後,持續數個月的不列顛空戰近乎摧毀了半個英國;納粹德國的陸軍更是碾碎了英國陸軍的驕傲,在歐洲大陸和北非打斷了英國軍隊的脊梁;納粹德國的潛艇就像狼群一樣,瘋狂獵捕運輸補給回英國的貨船……而內外交困的大英帝國為了咬牙堅持作戰,更是欠下了美國數百億美元的軍火外債。
  • 緬甸最強大的朝代,打敗大清滅掉暹羅,最後被大英帝國強行吞併
    同年,出身今天緬甸主體民族緬族的雍籍牙,登基稱王建立貢榜王朝,與緬甸境內多個割據勢力對峙。雍籍牙是緬甸歷史上被後世尊稱大帝的三位君主之一,另外兩個是蒲甘王朝阿奴律陀、東籲王朝莽應龍。既然雍籍牙被後世尊稱大帝,可想而知他肯定有顯赫的歷史貢獻,他最大的歷史貢獻正是統一了四分五裂的緬甸。
  • 大英圖書館發現喬治三世圖紙 或為「發瘋」時繪製
    大英圖書館發現喬治三世圖紙 或為「發瘋」時繪製 2014-12-23 13:18:3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郭炘蔚   中新網12月23日電 據外媒22日報導,大英圖書館發現了一幅據信是英王喬治三世「發瘋」時期繪製的建築設計圖。  這張墨水繪製的圖紙是喬治三世在位期間(1760-1820)整理成檔的大量文件之一。它夾在德國漢諾瓦宮檔案卷裡,是墨筆在鉛筆勾勒的建築設計圖上描繪而成。專家認為這份圖紙「不是嚴謹的設計圖」。
  • 舌尖上的大英帝國
    然而就是這樣對食物毫無審美的英國人,化食慾為動力,在近代史上愣是硬生生地弄出了一個大英帝國來。當然,這裡面的歷史內容極為豐富,遠不是一篇文章便能講清的,因此小編為大家挑選出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是最有意義的三種食物——魚、糖和茶。 首先,我們要從魚開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