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這個高校技術團隊將草木染從「實驗室」推向「產業化」

2020-12-18 寧波晚報

浙紡服院染整技術研究所的團隊成員從銀杏葉中提取天然色素。

浙紡服院染整技術研究所的研發團隊正在做實驗。 通訊員供圖

    近日,在第五屆中國創新挑戰賽(寧波)重大需求評審答辯會上,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染整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高牢度植物基染料科研基地負責人夏建明教授領銜的染整新技術研發創新團隊,通過「揭榜比拼」方式,與眾多985、211等高校同臺競技脫穎而出,一舉奪得「纖維素針織面料草木染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重點需求)項目的「最佳解決方案獎」,並與寧波廣源紡織品有限公司籤訂總投資1500萬元的科技合作協議。這標誌著夏建明科研創新團隊研究的植物染料提取與染色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一舉奪魁的「最佳方案」,背後是校企雙方十多年來用盡心力的科研探索。他們孜孜以求的草木染產業化,也將帶動印染行業的技術突破。

    校企合作開展植物印染技術研發十多年

    浙江紡織服裝學院染整技術研究所拿下的這個項目是「纖維素針織面料草木染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看起來拗口難懂,但實際上這項技術源遠流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什麼是草木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荀子《勸學》篇中這句耳熟能詳的格言,講的就是草木染技術。靛青從藍草中提取而來,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

    兩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從植物的莖、葉、果實、種子、皮、根提取色素作為染料。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知道用酒做染媒劑,用青釩固色。直到現在,扎染、藍印花布等採用的仍是傳統的植物印染技術。

    相比於化學染劑,草木染的優勢顯而易見,綠色、環保、健康。它的局限性也很明顯,要滿足工業化生產所需要的工藝技術,不能只靠古籍經驗,還需要通過科研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同時解決色譜少、色牢度低的問題。

    草木染產業化技術難題是紡織服裝行業及科研院所面臨的共同難題,要想突破關鍵技術,需要高校、企業、政府、市場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寧波廣源紡織品有限公司於2007年成立。成立之初,做的是傳統染整加工。隨著環保高壓態勢持續深入,高汙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印染行業受到擠壓。公司董事長傅紅平根據核心優勢,向產業鏈上遊延伸,從單一的印染加工,發展成健康時尚面料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品牌運營於一體的現代紡織科技企業。

    這其中,植物印染,傅紅平最看重、投入精力最大,從2009年開始,「廣源」聯合浙紡服院等高校就開始這項研究。

    從梔子茜草等植物中提取9種天然色素

    植物印染要解決的是產業化問題,產業化是工藝技術標準的問題。

    浙紡服院染整技術研究所所長夏建明在這個領域深耕30多年,是從工廠走出來的技術專家,他在實驗室裡鑽研的,也是「廣源」董事長傅紅平關心的問題。

    「草木染技術是個系統工程,前期植物染料的來源和選擇,中間有植物染料的提取,染色工藝,色譜拓展,色牢度等,後面還有技術認證,推廣應用的問題。」夏建明說,每個階段都要突破重重困境,10多年來,「廣源」和浙紡服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廣源」每年拿出年銷售額的7%左右投入研發,而寧波大多數紡織行業的研發經費佔比為3%或少於3%;廣源和染整技術研究所抽調精幹力量,走訪考察國外的植物印染技術。在校企合作的實驗室裡,企業工程師和高校教授,為了一個個關鍵技術點,通宵達旦鑽研。

    「一個成熟的技術工藝,是用實驗數據反覆論證找到最優解。不同植物不同的萃取工藝方法、穩定性及標準化等都需要實驗室一步步摳出來。」曾參與草木染技術研發的廣源技術團隊工作人員邢如康畢業於浙紡服院,從學校到工廠,他一直鑽研草木染技術。

    經過10多年的研究,廣源的草木染技術逐步成熟,從梔子、茜草、咖啡等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已經擁有黃、紅、藍、紫、灰、棕、咖、黑、綠9大色系。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並實施。夏建明和傅紅平敏銳察覺到,健康、環保是紡織行業的一大趨勢。在植物染產業化萌動階段,廣源創立「原真」品牌,秉持「健康、環保、舒適」的理念,為消費者提供高檔家居服、床品、嬰童用品等。

    □現代金報 | 甬上教育

    記者 王冬曉

    通訊員 王國海

    或將使草木染技術 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如今,草木染成為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名牌開始使用草木染面料。這個月,中紡集團又向「廣源」追加一筆草木染訂單,H&M、愛慕、例外、之禾、鄂爾多斯等諸多品牌的產品都開始選用草木染面料。

    「近三年國內草木染的市場將達到5個億,未來還會增加。」這是夏建明在2018—2019年走訪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的紡織服裝企業和外貿公司後,得出的結論。

    而T臺、新品發布會上提供的信息也反映市場風向,近年來大熱的莫蘭迪色,也扣合了植物印染。「化學印染,它的顏色很鮮豔,植物印染更柔和,更耐看。」傅紅平說,在10多年的研發中,公司填了一些坑,但也嘗到不少甜頭。「投入1500萬元開展草木染關鍵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我們是充滿信心的。」

    而夏建明考慮更多的是技術難題。「色譜要增加,現在只有9個色系,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在色牢度上還要突破技術瓶頸。另外不僅要做草木染,還要做草木染印花。隨著草木染產業化技術越來越成熟,它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不僅是家居服、床品、還有軟裝、兒童玩具、醫療用品,都可以應用這種健康環保的工藝技術。」夏建明說。

    而此次通過「揭榜比拼」的方式,夏建明帶領的科研創新團隊一舉奪得「最佳解決方案獎」,對校企雙方的科研團隊來說,是一種激勵,也是再次吹響攻克技術難關的號角。

    據了解,該項目的落地以及關鍵技術的突破,將會使「廣源」的草木染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相關焦點

  • 浙紡服院科研團隊奪得「最佳解決方案獎」 現場與企業籤訂1500萬元...
    在第五屆中國創新挑戰賽(寧波)重大需求評審答辯會上,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染整技術研究所所長夏建明教授領銜的科研創新團隊,通過「揭榜比拼」方式,在眾多985、211等高校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纖維素針織面料草木染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重點需求)項目的「最佳解決方案獎」,並與寧波廣源紡織品有限公司籤訂了總投資1500萬元的科技合作協議。
  • 浙江紡織服裝職院與企業共同研發印染新技術—— 環保草木染從實驗...
    原標題:浙江紡織服裝職院與企業共同研發印染新技術—— 環保草木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近日,在第五屆中國創新挑戰賽(寧波)重大需求評審答辯會上,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染整技術研究所所長夏建明教授領銜的科研創新團隊,奪得纖維素針織面料草木染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重點需求)項目「最佳解決方案獎」,與寧波廣源紡織品有限公司籤訂了總投資
  • 中國教育報:浙江紡織服裝職院與企業共同研發印染新技術
    近日,在第五屆中國創新挑戰賽(寧波)重大需求評審答辯會上,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染整技術研究所所長夏建明教授領銜的科研創新團隊,奪得纖維素針織面料草木染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重點需求)項目「最佳解決方案獎」,與寧波廣源紡織品有限公司籤訂了總投資1500萬元的科技合作協議。
  • 她把古老的植物染,帶入服裝時尚中
    「草木藍兮」是由一支學院派背景的服裝設計師生團隊,在傳統環保染色與現代服飾設計需求之間做探索而成立的服裝品牌。她摒棄實驗室教學、工坊操作的的植物染創作,大膽面向市場,以目標消費群體需求和理性的產業化規劃推動現代時尚植物染的發展。2016年,創立不久的「草木藍兮」受邀深圳服裝設計展秀場亮相,即引起業界關注,受到廣泛好評。
  • 獨墅湖高教區啟示: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難在何處?
    觀念轉變不到位是根本原因   江蘇蘇大投資公司董事長倪均強認為,高校絕大部分科研成果難以實現產業化,根本原因是高校領導、智慧財產權創新團隊、投資者三個方面觀念轉變均沒到位。  與地方和企業領導相比,許多高校領導適應市場經濟的觀念是滯後的,與地方領導的共同語言不多,作為投資方的一些企業只願與科研創新團隊合作而不願與高校合作。有些高校擔心教授搞企業會影響教學與科研,也有些高校過分強調科研成果產業化中的學校與院系權益。倪均強認為,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只會促進學科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 【青島工匠】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 明月博士團隊的漫漫科研路
    他們分別是明月海藻集團總工程師王曉梅;博士團隊的明月海藻生物科技公司研發總監姜進舉、國家重點實驗室應用技術研發部主任趙麗麗、組織工程材料公司副總張德蒙、巖藻多糖健康科技公司總助申培麗以及巖藻多糖健康科技公司總助孫佔一。
  • 牽頭制定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標準,大工(青島)研究院5年趟出新
    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個「老大難」,怎樣破解?位於青島藍谷的大工(青島)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歷經5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出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管理模式,成為高校科技成果環鏈結構產業化指南團體標準的牽頭制定者。
  • 移動機器人專家齊聚禾多未來日,共話技術產業化
    本屆活動以「A Robotic State of Mind」為主題,邀請到國內外機器人領域的著名學者與行業領袖,為武漢高校師生帶來移動機器人領域最前沿的技術理論知識和科技研發應用,探討如何應對移動機器人技術面臨的產業化挑戰。禾多未來日由自動駕駛量產解決方案先行者——禾多科技主辦,旨在促進學術和產業的交流和合作。
  • 寧波高校 「硬核」抗疫 真給力 - 現代金報-數字報刊平臺
    受訪者供圖    2月3日,寧波大學高等技術研究院的工作間裡,徐毛毛正在加工硫系玻璃,這是用於紅外線測溫儀的光學元件。    當天,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教授陳根浪和他的團隊,正在開發社區疫情防控系統,本著公益初心開發的這款小程序,日後成了寧波市民出行必備的「甬行碼」。
  • 2020年中國福建能源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 (嘉庚創新實驗室...
    ,全稱:中國福建能源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於2019年9月10日獲得福建省委、省政府授牌成立,是福建首批四家省創新實驗室之一。實驗室作為由福建省政府批准設立、廈門市政府與廈門大學共同舉辦的二類事業單位,第一期規劃投入30億元,以能源材料領域的國家頂級實驗室為目標開展建設。圍繞「卡脖子」技術、「產業化」成果兩大貢獻目標,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力爭建成具備世界影響力的實驗室,為支撐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 「雙一流」高校之寧波大學!
    寧波大學校園標誌【引言】東海之濱,甬江之畔,坐落著我國最年輕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它就是浙江省首批重點建設高校、「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寧波大學」。,相比寧波,大連有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廈門有廈門大學,青島有中國海洋大學,唯獨寧波沒有任何985、211高校。
  • 紮根寧波沃土 跑出助力發展新速度
    按照計劃,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下一步將重點關注網際網路工作平臺、工業信息安全、工業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傳感器、晶片等領域,藉助技術力量釋放工業網際網路價值,開展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發及相關科技成果產業化,著力打造面向智能製造的工業網際網路關鍵技術產業平臺。力爭5年內建設一個國家級研究平臺,孵化一批高科技公司。
  • 東莞先進陶瓷與複合材料研究院: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化基地
    研究院成立於2019年10月,是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東莞市科技局、塘廈鎮政府的支持下,由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院士領銜,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創建的新型研究機構。
  • 大連理工大學寧波研究院今日開園
    目前,該研究院已引進13支共計百餘人的科研團隊,與寧波11家高新技術企業和2家行業協會籤訂合作協議,3家共建聯合實驗室,共同在技術研發創新、研發平臺共建、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進與培育等方面展開合作,形成了「邊建設、邊科研、邊產出」的良好發展態勢,有效彌補了寧波研發能力和創新人才不足的發展「短板」。
  • 用「意念控制」幫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腦機交互」跑出實驗室
    用「意念控制」幫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腦機交互」跑出實驗室  「如何將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在西安交通大學實驗室裡,機械工程學院智能檢測與儀器研究所所長徐光華教授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
  • 沒有產業化,何稱產學研
    原標題:沒有產業化,何稱產學研  1999年深港產學研基地成立的時候,國內甚至還沒有明確的企業孵化這個術語,基地當時把被孵企業稱之為「加盟企業」。不管這種稱呼是否貼切,至少說明,從一開始,基地就把產業化作為首要重點。
  • TUV萊茵寧波EMC實驗室正式開幕
    產品的EMC特性具有不可預測性,對於專業技術和經驗的要求較高,因此需要大量預測試和調試。該實驗室的成立,將極大地滿足浙江省電子電氣和商用產品企業對於本地化就近測試的需求,通過高效靈活的測試安排和更短的周期為客戶提高項目價值,搶佔市場先機。
  • 福州大學光催化教師團隊先進事跡
    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現在研究所已經發展成為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學科建設和產業化實施為一體的高水平科研機構,擁有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光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擁有1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創新引智基地,團隊是國家教育部「光催化基礎與應用創新團隊」和科技部「光催化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
  • 阿里團隊斬獲浙江科技大獎,張建鋒帶著一群技術大牛逐夢
    達摩院建立了遍布全球的研發網絡,在中國、東南亞、歐洲、北美、以色列等地均設立了研發中心,並與全球150多所知名高校的100多個科研團隊開展科研項目合作。跟大學偏重理論的基礎研究不同,達摩院的研究方向更偏重產業化,接近民生一點。以XG實驗室為例,之前的5G研究很多都是關於5G傳輸方面的技術,XG實驗室不止做5G通訊技術本身,更多是研究邊緣計算、轉悠網絡協議等,讓5G技術更好地來到來百姓身邊,產生價值。作為阿里內部的技術基石,達摩院的發力方向最近幾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