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天人合一的靈物。已經有了3000多年的歷史了。零零一摺扇 ,入骨情商君可嘆。摺扇從宋代開始成為文人雅士的愛物,從明到清蔚為大觀。直到現在依然是承載著中國書畫文化的藝術品。
我的朋友老吳秉承家族30多年的傳統制扇工藝, 研發製作出了具有傳統竹扇內涵又具有時代特色的鈦扇,成為EDC手伴市場的新寵。
老吳叫吳鋒華,是東莞一家專注做高端金屬工藝品的廠長,業內人士都叫親切的他老吳。時代在進步,新材料新科技不斷湧現,傳統的摺扇與現代思維碰撞,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當他生出這個想法的時候,仿佛被一個重物擊中,一張嶄新的藍圖在他的腦海裡徐徐展開……
老吳與父親在研發新型的扇子
老吳出自製扇世家,他說:「小時候每天起床聽到的是父親敲敲打打維修制扇設備的聲音,那是陪伴我長大的記憶,從此扇子就在我的生命中烙下印記。」
他的父親叫吳關保,是個非常勤勉善良的手藝人,做了30多年的傳統扇子。他不僅通過制扇撐起了整個家,後來還將在義烏的摺扇廠搬到了曾經生活過的江西鬥垣村。摺扇廠落戶後,村裡的殘疾人、剩餘勞動力都紛紛前來上班,他們生活有了保障。
你可以想像滄海桑田的壯麗,卻無法想像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火花,傳承了父親三十多年制扇的技藝,一直執著於做出一把創新型的扇子,老吳把目光投向了一種神奇的金屬——鈦合金,高強度、高韌性、質地輕、耐腐蝕,以其獨有的特點承擔了新時代扇子的骨架。
一個念頭是一瞬間的事,可是做成產品,已經是,兩年之後的事情了。一把小小的扇子有這麼難嗎?
糊弄的做很容易,要是做到極致,真的很難。開始的時候,樣品出來了,設計的好看,可是拿到手裡,不是那個感覺,扇子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載體,老吳的扇子如果做不出那個感覺,就等於把扇子的靈魂給弄丟了。老吳不斷的端詳著,想找出問題所在,對,是回饋力,那種阻尼感,鈦的扇子沒有竹扇天然的手感。
不僅如此,鈦扇太重不行,沒人喜歡拿著一個鐵疙瘩,也沒有喜歡一個光能看不能用的東西。諸如類似的問題有很多,一個一個的解決,可能一個問題解決了有帶出了其他問題。當老吳告訴我說,經過他的多次體驗,已經成功的時候,我真的為他高興,也為中國手藝的推陳出新感到興奮。他說:「兩年的開發,三十年的沉澱。千年的際遇,萬年不壞,永世傳承。」我說你這廣告語寫的挺好的,真的有這麼好嗎?他說,我給你郵寄樣品了,怎麼樣你自己用了再說。沒幾天樣品就到了,他用產品徵服了我的偏見,鈦扇確實是突破幾千年彈力韌性材質限制,讓扇子呈現出了新的生命力。
中國人有很多好手藝,這些手藝凝聚在了器物上,成為人類精神的寄寓。隨著時代發展,有些東西失去了實用功能,也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商業價值,只能靠保護才能存在。同時,新的時代人類又會產生新的需求,引導著手藝人來突破創新,製作出新的器物。
施特林與鋼火作品 價格不菲
新生代的後浪們喜歡酷喜歡新奇特,他們對國外的手伴比如施特林的小飾品,鋼火的指尖陀螺等投入了巨大興趣,也豪擲了千金。可是對於中國傳統的扇子卻顯得不那麼感冒,老吳原來給國外的高端EDC做代工,他非常清楚其中的路子,產品是中國工廠做的,設計、市場推廣、品牌溢價都是外方的,附加值的大部分被外方拿走了,中方掙到了點辛苦錢。更弔詭的是,這些中國製造的產品後來竟以出口轉內銷的形式重新進入國內,價格卻是翻了幾倍。
產品和資源都同樣的擺在了所有人面前,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大家的起點和成長環境不會有大的差別。外國人能做出來的,我也能。老吳很有一股開弓沒有回頭箭的的勇氣。他認為,未來將不是比拼誰價格更低、誰的產量最大,而是看誰的想像力更牛,看誰能從這些資源中找到新的市場增長點。
老吳想通過這個鈦合金的扇子嘗試一下,用中國的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當面前失去對標物的時候,要嘗試講自己的故事。無疑中國的扇子是一個充滿了故事的器物。
可是產品不是有了故事就能推動的,很多人總是希望一夜暴富,總是希望有一個故事就能撬動市場,於是市場上多了很多俗爛的故事,營銷過度已經消耗了消費者太多的好奇心,人們變得不信。尤其對國產品牌。
老吳做了近20年的工廠,機械加工的理科思維與故事思維相差很遠,他更多的是在打磨產品,兩年過去了,他收穫了一大堆專利證書。
在彼此創造的過程中,老吳的精神和想法都凝結到了他的作品裡。成品扇子有著傳統竹扇的阻尼回饋,同時還很輕,7寸的扇子才139克,拿到手裡輕盈不失質感,而且非常的耐用,老吳說做的扇子需要一輩子都用不壞。不僅如此,在產品力一騎絕塵的基礎上,他還嘗試了私人定製的新的銷售方法,推出全鈦鏤空的麒麟版,一共20把,幾天就銷售一空。
無絲線連接的全鈦扇
老吳還賦予鈦扇DIY的廣闊空間,可以接受定製的刻字、圖形業務,扇面可以拆下,可以進行字畫的創作,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搭配扇墜,甚至可以自己動手進行拆卸組裝……
懷揣工匠精神,用博愛感恩的心去設計,以獨特的視角去創作,反覆打磨出生的樣子,匠人給了扇子生命,扇子何嘗不是給了匠人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