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場上的破甲利器:中國這種最強大,破歐洲板甲,連人都能扎透

2020-12-12 慧福回眸

古代打仗,將士都身穿鎧甲,以防弓箭射殺,刀砍槍扎。事實證明,有些鎧甲的防護能力確實很強,比如歐洲的板甲,中國宋代的步人甲,這些鎧甲都屬於重甲,有「刀槍不入」之稱。正所謂「一物降一物,鹽囟點豆腐」,有堅固的鎧甲,必有能破它的兵器。在世界古代冷兵器中,有不少是破甲兵器,下面說幾種,一種飛擲破甲,一種鑽甲縫殺,中國這種能破歐洲板甲,甚至連人都能扎透。

土耳其金賈爾破甲匕首。這種匕首為19世紀末土耳其的破甲利器,英文作「kindjal」,中文直譯「金賈爾」。這種匕首的名字與「kindja」(譯作「親王」)非常相似,所以它常被王室所使用。刀長28釐米,雙刃,刀身和刀柄均為鋼製,一體鑄成,其上銀掐絲花卉圖案,刀鞘也是鋼製,裝飾圖案與刀身、刀柄配套。這種匕首有尖銳的刀尖,可以刺破普通鎧甲,不但可以直接刺破,飛擲出去也可破甲,是一把很厲害的匕首。

阿富汗喬奧拉破甲刀。這種刀是20世紀阿富汗一種很厲害的破甲刀,名為「CHOORA」,中文音譯「喬奧拉」。圖中這把刀長30.5釐米,裝飾華麗,當為貴族或將官所用。刀身和刀柄一體鑄成,為烏茲鋼所制,刀身厚度達5毫米,呈細三角形,刀尖銳利,如同一把錐子。刀身和刀柄上鍍黃銅蝕刻花卉圖案,刀柄尾部加飾像象牙柄耳,以鉚釘固定。木質刀鞘,其上覆以皮革。這種刀的破甲能力相當強,可以輕鬆割斷鎖子甲,也可以鑽進甲縫殺,銳不可當。

中國破甲長錐槍。中國一種破甲利器,常與馬槊配合使用。槍頭呈三稜錐形,錐長50釐米到70釐米,杆長一般在3米以上。這種槍破甲能力相當強,棉甲、鎖子甲、明光鎧等鎧甲,都擋不住這種槍一擊,藉助馬力和馬速,連歐洲板甲都能扎透。如果馬速夠快,甚至連人都能扎透,是古代最強大的破甲兵器。

相關焦點

  • 歐洲兵器殺板甲兵需三步,還不一定能殺死,中國一招搞定,準死!
    歐洲有一種很厲害的鎧甲叫板甲,這種四是用整塊鐵板製成,包括胸甲、臂甲、腿甲、手甲等,除了關節之處,其他地方沒有縫隙,鐵板厚一到兩毫米,防護能力相當強,號稱「刀槍不入」。歐洲冷兵器幾乎對板甲不起作用,要想殺板甲兵至少需要三步,還不一定能殺死,有一步失誤就泡湯。
  • 屌到戰錘都破不了防的歐洲全身板甲,竟怕對手蹲下跟自己打?
    說到板甲,大部分人都會浮現出一個穿得嚴嚴實實、仿佛鐵罐頭一般的歐洲騎士形象。而且在很多人印象中,板甲都是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在穿。但實際上,板甲出現的時代相當晚,在14世紀以前,西歐鐵甲是以鎖子甲為主,鱗甲、札甲為輔。傳統意義上的板甲雛形是14世紀初出現於西歐的鐵胸半身板。
  • 一種刺穿板甲,一種扎步人甲像扎燒餅
    下面說說古代四大奇門槊,這四種槊破甲無敵,一種扎鎖子甲像扎豆腐,一種扎步人甲像扎燒餅,一種刺穿歐洲板甲,一種能扎透戰馬。首先我們要把槊和槍的區別搞清楚。槊是由矛演變而來,是矛的一個分支,漢代稱一丈八尺以上的矛為槊,所以戰國時期車戰用的兩丈四尺長的矛,也應該稱為槊。
  • 揭秘:歐洲板甲和中國龍鱗甲哪個更強
    對於盔甲很多人都了解,西方大多數用的是整塊的板甲,而中國大多數是穿綴起來的龍鱗甲,很多人感覺歐洲的板甲防禦更強,畢竟是一整片鍛造的,更是認為中國沒有整體板甲是因為金屬鍛造技術不夠,其實不然。在西方,騎士貴族階級的存在,就成了板甲從外觀和防禦發展的支持者,另外騎士間的騎槍對衝運動,也是使特供次運動甲冑文化推上一個熱潮,還有一個重要關鍵,甲冑產業不分民間還是皇家,都可以參與,形成產業分工,鐵匠、皮匠、裝潢等等匠人組成的產業鏈,另外西方有一些皇帝也是沉迷板甲設計,有自己的制甲御工廠,網羅歐洲有名的甲匠,給西方板甲發展給了不少良性影響,我認為西方板甲的發展如此蓬勃
  • 見識過歐洲板甲威力的奧斯曼帝國軍隊,為何還非用老式板鏈甲?
    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奧斯曼帝國與流行板甲的歐洲人沒少打仗,可為什麼他們還喜歡使用板鏈甲而不是引入歐洲的板甲呢?難道真的是板甲的防禦力不夠理想?這就要從板鏈甲的源頭說起了。鎖子甲在人類戰爭史上可謂是歷史悠久的老前輩。早在羅馬帝國時期,許多古羅馬與波斯的戰士便身著鎖子甲上陣殺敵。
  • 魚鱗VS鐵皮:板甲防禦技術滿點,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金史》記載「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中國作為火藥的發明國,很早就在戰場上大量使用火藥兵器,因此比其他國家更早面臨著鐵製鎧甲也難以抵抗火藥兵器的威力的不爭事實。 但在冷兵器時代,戰場上的決定性的武器還是冷兵器。
  • 中國古代軍隊真的有大規模裝備板甲的必要嗎?
    所謂板甲是對中世紀後期歐洲出現的全金屬甲冑的專用稱呼,它的特點是由一塊塊壓制或打製成型的金屬甲殼、用鉚接等方式互相連接,完全貼合了主人的身材,穿上後關節活動自如,而且具有驚人的防護能力。全身板甲代表了冷兵器時代單兵防護能力的最高水平,比起世界其他地區的所有高級甲冑來說,都有壓倒性的優勢,不過奇怪的是除了歐洲以外的地區,沒有出現過和它基本一致的甲冑,連中國這樣公認古代手工藝最為發達的地方也沒有出現過它的仿製品。那麼為何古代中國軍隊沒有考慮大規模裝備高防護能力、高機動性的板甲呢?
  • 世界兵器三大破甲王:外國一種破鎖子甲,中國一刺穿透兩名鐵甲兵
    古代打仗時,兵將都要穿著鎧甲。鎧甲的種類有很多,有一些號稱「刀槍不入」。為了對付鎧甲,世界各國都研製了一些破甲兵器,其中有一些破甲能力很強,堪稱破甲王。下面就說說世界兵器三大破甲王,外國一種破鱗甲,一種破鎖子甲,中國一刺穿透兩名鐵甲兵,除了板甲,什麼甲都破。
  • 在板甲的全面防護面前,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而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頂峰時期,甚至在鎧甲上使用一些青銅材料來幫助鎧甲提高防禦力。在戰國時期,戰火連年不斷,在這個時期,鐵甲開始出現。到漢朝時期。鋼鐵製作的鎧甲取代了獸皮做皮甲。在那之後,人們利用較小的甲片製造成魚鱗甲用來保護胸和背,而後發展到保護肩臂和腰胯。這種鎧甲的好處就是輕便,防護功能比較好,柔韌性強,而鐵甲太過於繁重,背在身上不利於行軍打仗。
  • 為何古代很多國家都是用的板甲,而我國卻只有棉甲和紙甲?
    喜歡看影視劇的朋友,不知道你們是否見過這樣的一幕,歐洲的古代戰爭中,人們穿的都是非常帥的板甲,這種甲不僅輕便,而且防禦力還很好,面對那些刀槍棍棒,它都可以保護好人的身體,而且同樣大小的板甲,在重量上是要遠遠低於其他的一些鎧甲的,這就大大的節省了士兵們的體力那麼為什麼歐洲能夠造的出這種板甲
  • 德國發現最古老羅馬板甲,考古學家:屬於瓦盧斯軍團的士兵
    經此一役,羅馬止住了上升勢頭,日耳曼人則開啟了崛起之路。 時至今日,德國條頓森林仍然陰森異常,人們常常能在這裡撿到那場戰役的遺物。 考古學家這次在古戰場發現了7000多件物品,包括武器、硬幣、日常用品。兩年前,針對地下的探測就迎來了好消息,探測結果表明,地下有10個金屬強信號,表明裡面有大量金屬。 為了確保其中的任何物品都不會因為暴露在空氣中而迅速氧化,考古學家將整個含有神秘金屬的土壤塊挖了出來。
  • 歐洲槍騎兵的17世紀落幕,全身板甲加重型騎槍,也擋不住時代變了
    雖說人們對於這種近代初期的槍騎兵印象,可能大多是大都會博物館中,那種人馬皆穿著板甲的超級鐵罐頭。但老實說,板甲雖然抵禦冷兵器有著不錯的防禦效果,但是它們卻遇到了一個「既生瑜何生亮」的對手——火器。▲大都會博物館復原的經典歐洲具裝全身甲槍騎兵伴隨著15世紀火繩槍在歐洲的出現和迅速普及,讓原本在防禦力點滿的重裝騎士們,一下子不得不面臨一個非常嚴峻的處境。
  • 世界四大兇猛兵器:歐洲錘只能砸個腦震蕩,中國棒將敵砸成血葫蘆
    在世界冷兵器中,有一些屬於兇猛兵器,這些兵器殺傷力強大,在古戰場上如兇神惡煞一般。下面介紹世界四大兇猛兵器,歐洲錘只能砸個腦震蕩,歐洲斬馬斧也只是一削馬腿斷,中國棒將敵砸成血葫蘆。歐洲釘頭錘。歐洲單手兵器,常見於騎兵使用,主要對付甲兵。其形與中國的狼牙棒相仿,只是棒頭有別。歐洲釘頭棒的棒頭是六個開裂的鈍齒,鈍齒上下均有凸釘,一般為純鋼打造,具有很強的打擊力。
  • 探秘為了對抗板甲而存在的歐洲騎士重騎槍
    但同時,關於歐洲重騎槍,國內網絡上也有很多誤解,比如認為歐洲騎槍一碰就斷,很脆之類。那麼,歷史上的歐洲中騎槍究竟是什麼樣呢?但是在歐洲,伴隨著甲冑開始想板甲方向發展之後,傳統騎槍在戰爭中的地位便出現了巨大的挑戰。傳統騎槍的細杆對於防護越加嚴密的鎧甲來說,實在難以勝任破甲的重任。因此為了歐洲騎士們不得不轉變思路,開始通過加粗槍桿的方式,來增加騎槍的衝擊力。從而達到即使不能領身穿板甲的騎士立刻斃命,也能因為強烈的衝擊而喪失戰鬥力的目的。
  • 歐洲騎士的噩夢!鑿穿頭蓋骨和板甲跟玩兒一樣的武器——釘頭錘
    這種釘頭錘在14世紀後的歐洲戰場上非常流行,因為當時的歐洲各國軍隊正在流行板甲,而戰錘是少數幾種能有效對付板甲的武器。由鍛鐵製作的板甲非常堅硬,並且還具有一定的弧度,能彈開或滑開大部分刀劍甚至是斧頭的砍擊,因而這種釘頭戰錘得到廣泛應用,成了歐洲當時的主流武器。
  • 歐洲人打戰都用鐵手套,為什麼中國鎧甲卻缺乏手部防護?
    在人們的印象中,歐洲的板甲騎士有著完整的防護,從頭到腳都覆蓋著鐵甲,就連手部都有著華麗的鐵手套作為防護。比如下圖中的義大利的哥德式鐵手套。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西歐有防護嚴密的鐵手套,而中國古代卻從未見過手部防護?難道中國古代的人就不怕被擊中手部嗎?首先要說一點的是,古代中國人是有手套的。畢竟中國北方的冬天冷,行軍打仗都會凍掉手指,所以凍傷膏都發明出來了,怎麼會不戴副手套?
  • 中世紀歐洲的各種鈍器,唯獨它可稱為王者,一錘就能破盔出腦
    其實這種錘在中國也有,只是用的不多。在十五世紀後,歐洲開始流行板甲,這種整塊鐵板鍛造的鎧甲不僅可以更全面的防護,而且造型上一般都有弧度,而且滑溜溜的,很多武器打上去後都會被彈開或者滑開。 之前的鱗甲、扎甲、鎖子甲,都是鋼鐵部件編綴成的,扎甲扎的緊一點或許還能防住,鎖子甲、鱗甲一錘子基本上就內傷了。面對板甲,一般的頁錘和金瓜錘那可就收效甚微了,就算能把板甲上砸出個凹陷,裡面的人還穿著一身棉衣一樣的內襯,可以對鈍擊進行有效的緩衝。
  • 除了鎖子甲和板甲,中世紀的歐洲騎士還有什麼甲可穿?
    受到大量影視作品的影響,現在很多人,都認為中世紀的西歐,他們所使用的鎧甲,都是清一色的鎖甲。然而這種觀點,就像我們今天仍有人以為歐洲騎士就一定是清一色的板甲一樣,同樣也是一種刻板印象,那麼除了鎖甲和板甲,西歐還有什麼樣的鐵甲呢?
  • 山寨、租借、降配置,昂貴的板甲為何能普及?差異化經營是關鍵
    編者按:在很多關於歐洲板甲的討論中,有這樣一種觀點,那就是板甲確實是鎧甲時代防禦力的頂峰,但它貴啊!但實際上,以生產力和物價對比來看,其實板甲的價格或成本要低於鎖子甲和札甲。而且,隨著歐洲戰爭的越來越激烈和鎧甲業的發展,板甲對於很多普通軍人來說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裝備了。本文就專門說一下,板甲是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
  • 歐洲中世紀板甲套裝:零部件比女人化妝品還多!
    歐洲中世紀末期板甲的發明和改進,賦予了騎士們極強的戰鬥力。在那個戰爭紛亂的時期,擁有一套盔甲是至關重要的。一套完整的板甲幾乎提供了在面對各種武器時,幾乎全部身體部位的保護。在開發盔甲之前,鐵甲衣是常用的裝備,但其效果並不理想,後來其與板甲結合在一起,使得那些致命攻擊也威力驟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