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字與文化自信暨郭在貽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

2020-12-13 鄒平人民廣播電臺

為紀念中國語言學家郭在貽先生誕辰80周年,2019年1月14日上午,由浙江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主辦的漢語言文字與文化自信暨郭在貽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在鄒平舉辦。

出席本次會議的嘉賓有: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陳野;遼寧大學中文系教授王魁偉;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博導張湧泉;浙江省社科院文學所所長、研究員、《浙江學刊》主編盧敦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傅傑;上海浦東象外樓書畫室書法家周崇堅;浙江大學檔案館副處調研員呂豐;浙江大學檔案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藍蕾;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江林昌;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辦公室主任張榮剛;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海岱學刊》副主編代生;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海岱學刊》副主編李秀亮;杭州魅力英語教育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朵。鄒平市政協主席閆士柱;原濱州市文聯主席、著名文化學者、《濱州通史》主編李象潤;濱州市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李登建;原鄒平縣政協副主席、《鄒平縣誌》、《鄒平通史》主編曲延慶;魯中職業專修學院教授、濱州市政協特聘文史專家王忠修;鄒平市文史專家景廣海;鄒平一中高級教師、山東省特級教師、濱州市政協特聘文史專家劉慶亮;鄒平一中高級教師、文史專家孫自力;郭在貽先生親屬郭憲明、郭憲玉。

本次研討會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博導張湧泉主持。

鄒平市政協主席閆士柱致辭,他首先代表鄒平市政協對前來參加「漢語言文字與文化自信暨郭在貽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郭在貽先生的一生既是文化的一生,更是求索奮鬥的一生。家鄉的父老既為有這樣一位卓有成就的大學者倍感自豪,也有義務做好郭先生學術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揚光大工作。鄒平市相關文化職能部門和文化界人士要以此次研討會的召開為契機,充分挖掘、努力整理和保護好鄒平優秀的文化遺產,做好各項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推動全市文化事業再上新臺階。同時,也真誠希望各位專家教授常到鄒平,對我市的文化建設和發展工作給予指導和幫助。

郭在貽先生弟子、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博導張湧泉向我市贈書

上海浦東象外樓書畫室書法家周崇堅題字

作為本次研討會的組織者和郭老師的學生,張湧泉說起恩師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所長、學部委員、博導劉躍進因故無法到場,特委託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江林昌代讀致辭。他表示:郭老師離開我們整整三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他的道德文章,為學界傳誦。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正是先生留給我們的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學習郭老師,潛心讀書、刻苦鑽研,努力在學業上有所成就,在工作上取得成績,這是紀念郭老師的最好方式!

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陳野:郭在貽老師高尚的人格,寬厚的胸懷,嚴謹的治學態度,刻苦的鑽研精神,高遠的學術格局,超然的生活態度,永難忘懷。他對我國歷史文化真摯深厚的熱愛關切,對經典文獻孜孜以求的學習鑽研,凝聚著極為深沉的文化情感。本次會議的舉行,不僅是緬懷恩師,也讓大家再次有機會以恩師為學習楷模,對照檢視自我,以問心無愧的為人立世之舉報答郭老師的諄諄教誨。

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江林昌:本次研討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進一步弘揚郭在貽老師的學術精神、治學方法,也是為了促進鄒平市的文化建設與發展。

遼寧大學中文系教授王魁偉:「去華崇實,甘於寂寞」,這是郭在貽老師一生所遵循的信條,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年買到老師作品的激動與老師為之題詞的場景歷歷在目。

原濱州市文聯主席李象潤、濱州市作家協會主席李登建、原鄒平縣政協副主席曲延慶分別發言。在研討會上,各位學者無不懷念郭在貽老師,回想起郭老師在世時對研究訓詁學、楚辭學、敦煌學的堅韌與執著,回想起郭老師嚴謹治學的魅力,回想起跟隨郭老師學習的激情與幹勁,在場的學者們都似乎回到了當初那段滿懷希望與憧憬的求學時光!

會議最後,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江林昌接受採訪,他表示,如今,我們要從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高度去理解郭在貽先生在中國學術史上的貢獻,同時勉勵鄒平的中小學生要學好我們的母語,鄒平青年要以郭在貽先生為楷模。

郭在貽先生簡介

郭在貽先生(1939—1989),號旻盦(又作庵)居士,室名樸學齋、儀二王齋(「二王」指王念孫、王引之)、冷凳齋。1939 年 1 月 11 日出生於山東省鄒平市碑樓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喪父,家境貧寒。1957 年至 1961 年就讀於浙江師範學院(1958 年改名為杭州大學)中文系。因成績優異,畢業後留校,分配在語言文學研究室,給姜亮夫先生當助手,至 1965 年秋季「四清」運動止。「文革」後調中文系任教。1979 年被評為講師,1980 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85 年晉升為教授。1986 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定為博士生導師。他是當時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1988 年,被國家人事部核准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他是浙江省第六屆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社員,生前兼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委員會副會長、浙江省語言學會副會長。1989 年 1 月 10 日因病逝世,年僅 50 歲。著有《訓詁叢稿》、《訓詁學》、《敦煌變文集校議》(與張湧泉、黃徵合著),以及他去世後由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文存》上中下三編,2002 年 5 月已匯集為四卷本的《郭在貽文集》由中華書局出版。 先生畢生致力於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訓詁學、敦煌學、楚辭學諸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大學畢業後,在姜老的引導下,先生沒有急於述作,而是如似渴地讀書。當時他讀書的重點是語言文字學,旁及歷史、哲學、文學,其中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他專攻的對象。後來先生回憶說:「清人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我從頭到尾讀過三四遍。我在自己用的本子上,先用硃筆點讀過一遍,然後又密密麻麻地貼滿了浮籤,用一句套話來說,可謂『丹黃爛然』了。」(《回顧我的讀書生活》)這段時間的讀書生活,為他後來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而又寬博的基礎。他的處女作是 1978 年發表於《社會科學戰線》上的《〈說文段注〉與漢語詞研究》等五篇系列研究論文。這些論文,從不同角度對《說文段注》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在學術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十年「文革」,舉國板蕩,沒有哪個地方可以安得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但先生憑著對學術的執著追求,超然物外,仍一意沉潛於書卷之中。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的讀書生活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由博覽群書打基礎轉而進行專門性的研究。他首先注意到的是《楚辭》。自東漢王逸《楚辭注》而下,前人對《楚辭》已進行了反覆深入的研究,有關的著述不下數百種,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發明,談何容易!但先生沒有在困難面前卻步。在研讀了數以百計的《楚辭》論著的基礎上,他憑著紮實的古漢語和古文獻方面的功底,精思博辨,寫成了《楚辭解詁》一文,對《楚辭》中的一些聚訟紛紜、向無定論的疑難詞語進行了類似破譯密碼的考釋工作。如考證「九約」即「糾鑰」,「志度」即「踱」,「雷淵」即「回淵」,等等,莫不洞見幽微,得其本真。

他還寫了《近七十年來的楚辭研究》、《楚辭要籍述評》等論文,對《楚辭》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作了宏觀的評述。文章論述全面、評議得當,反映出一位深有造詣的研究者的真知灼見。此外,他還寫了《〈漢書〉札記》、《〈論衡〉札記》、《古代漢語詞義札記》等論文,對《史記》、《漢書》、《論衡》中的一些疑難詞語進行了考釋,亦皆精審,多發人所未發。

1976 年,「四人幫」被粉碎,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先生的學術活動也跨入了新的階段。在蔣禮鴻先生的影響薰陶下,他的學術研究從傳統的訓詁學領域轉向了漢魏六朝以來方俗語詞的研究。從漢代經師到清代鴻儒,傳統的訓詁學在先秦兩漢典籍的訓釋方面無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對漢魏六朝以來方俗語詞的研究工作,卻不曾很好地做過。這是漢語詞史研究中的薄弱環節,也是文字訓詁之學的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從 1979 年在《中國語文》刊發《古漢語詞義札記(二)》一文開始,先生繼踵張相與蔣禮鴻諸前輩之後,對漢魏六朝以來文獻中的大量「字面生僻而義晦」或「字面普通而義別」的方俗語詞進行了考釋,先後發表的有關論文多達四十餘篇。這些論文,思致綿密,徵引詳贍,結論多可信從。諸如杜甫《彭衙行》的「咬」字,白居易《琵琶行》的「灘」字,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何許人」,長期以來以訛傳訛,未得確詁,一經先生點破,便有霧解冰釋之妙。在俗語詞研究中,先生既汲取了前輩學者經常使用的歸納模擬的訓釋方法,又善於把俗語詞研究和文字校勘結合起來進行考察。如他考釋王梵志詩中的「蛆姡」一詞,便是從文字校勘入手,指出「蛆」即「」的假借字,而「姡」則即「妒」的俗體字,破除了字形的迷障,「蛆姡」的意義也就豁然開解了。先生還善於將俗語詞考釋和漢語詞史的研究結合起來,追本溯源,求其會通。他非常注意觀察那些較為特殊的語言現象,努力探尋揭示那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如《唐詩中的反訓詞》、《杜詩異文釋例》、《唐詩異文釋例》諸文,都是如此。為了促進俗語詞研究工作的開展,先生還從理論上對俗語詞研究的特點與經驗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先後寫了《俗語詞研究與古籍整理》、《俗語詞研究概述》等論文。在 1986 年出版的《訓詁學》一書中,更把漢魏六朝以來的方俗語詞研究為專章,就俗語詞研究的意義、歷史和現狀、材料、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填補了學術研究領域的空白。日本學者佐藤晴彥教授指出:「郭在貽氏前年出版的《訓詁叢稿》,以其踏實的工作方法而引人注目。這次的《訓詁學》也是非常獨特的。直截了當地提出俗語詞問題並為一章,通過豐富的例證來強調說明俗語詞的研究成果對於正確地理解文句是多麼的重要,恐怕還是從本書開始的吧。在傳統的色彩極其濃厚的訓詁學的世界裏,只有郭著這樣說並且付諸實踐,這是很不簡單的啊!」(見《日本中國學會報》39 集)

訓詁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舊的訓詁學作為經學的附庸,其主要目的是為經學服務的。過去的一些訓詁學著作也往往言必稱九經三傳,擺脫不開為經學服務的老框子。所以如何加強訓詁學的實用性,是擺在今天的訓詁學家面前的一大任務。先生在訓詁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中,十分注重訓詁的實用性,撰寫了《訓詁學與語文教學》、《訓詁學與辭書編纂》、《漫談古書的注釋》等一系列論文,努力使艱深的訓詁之學同古籍整理、辭書編纂,以及大中學校的語文教學掛起鉤來。在《訓詁學》一書中,「實用性」更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書中所揭示的訓詁學的作用,極具說服力;所概括的訓詁方法,又切實可行。現在許多高等學校把郭著《訓詁學》作為教材,良非偶然。

80 年代初,先生開始把研攻的重點放到敦煌文獻語言文字的研究上來。敦煌遺書的發現,改變了整個中國學術史的面貌,也為方俗語詞的研究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敦煌遺書中的變文、曲子詞、白話詩、券契等文書,保存著大量的口語數據,它們對於考察宋元白話之沿泝,對於近代漢語詞、語法的研究,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1959 年,蔣禮鴻先生出版了他的名著《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考釋了一大批變文中的方俗語詞。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解決的問題仍復不少,而且蔣書只限於變文,考釋的範圍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和必要。所以在從傳統的訓詁學領域轉向俗語詞研究的同時,先生注意到了敦煌文獻中的俗文學作品,先後發表了《唐代白話詩釋詞》、《王梵志詩校釋拾補》、《敦煌變文校勘拾遺》、《王梵志詩匯校》等一系列論文。在敦煌文獻方俗語詞考釋的過程中,先生注意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敦煌俗文學作品的作者或抄寫者,多數水平不高,寫本中字形訛誤很多,這些作品中豐富的方俗語詞往往是通過俗字別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但一些前輩學者在整理敦煌遺書的時候,還沒來得及對俗字、俗語詞給予足夠的注意,整理工作中難免發生這樣那樣的疏漏,從而也對方俗語詞考釋工作的準確性帶來嚴重的影響;敦煌文獻中的俗語詞研究要取得長足的進展,必須從俗字研究和文書校理入手。正是基於這一認識,從 1987 年開始,先生和他的學生張湧泉、黃徵合作,開始了「敦煌學三書」(即《敦煌變文集校議》、《敦煌變文校注》、《敦煌吐魯番俗字典》)的撰著工作。1989 年底,「三書」的第一種《敦煌變文集校議》大致定稿。該書依據敦煌寫本原卷,校正了《敦煌變文集》的大量校錄錯誤。以俗治俗,注重俗字、俗語詞之考釋,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先生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此稿專談我們自己的看法,自信不無發明,其中俗字和俗語詞的考釋方面,尤多獨得之秘。」確非自之語。

先生治學嚴謹,學風樸實。在學術研究中,堅持實事求是、無徵不信的原則,每立一義,必臚舉大量本證、旁證,窮源竟委,不為空疏皮傅之說。在《回顧我的讀書生活》一文中,先生把自己的治學經驗歸納為四點:一、讀書要博,研究要精。他認為讀書的面不妨寬一些,中外古今文史哲,都要涉獵一些,這對於提高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大有益處。但對研究工作來說,則必須專精,切忌博雜;做學問要注意根柢之學。比如搞訓詁的,對幾種小學名著,必須扎紮實實地精讀一二種,然後由點及面,把自己的研究工作推廣開去。二、方法要講究,學風更重要。他大力倡導去華崇實的學風,提出「務平實、忌好奇,重證據、戒臆斷,寧闕疑、勿強解」的訓詁態度,且身體力行。三、做學問要重創造,貴發明。他崇尚清代皖派學者的發明創造精神,反對粗製濫造、雷同剿襲。他寫《楚辭解詁》一文,先後凡七易其稿,參考的書有近百種,歷時近十載,而所得不過一篇萬把字的論文,其由即在乎此。四、做學問要刊落聲華,甘於寂寞。他認為讀書人既要耐得起苦,能於枯寂落寞之中得其真味和樂趣,又要自覺抵禦外界名與利的誘惑,始終忠實於學術,獻身於學術。正是以「甘於寂寞」自勵,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為座右銘,所以即使在「十年動亂」中,他仍能閉門讀書,潛心著述,誠可謂「蘇世獨立,橫而不流」,「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姜老為先生手書《橘頌》語)。

先生在訓詁學、敦煌學、楚辭學諸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推崇和矚目。香港《大公報》兩度載文評價譽《訓詁叢稿》,《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語文導報》等報刊也多次載文介紹他的研究成果。他主持撰著的《敦煌變文集校議》獲北京大學第四屆王力語言學獎;他的論文《〈楚辭〉解詁》、《唐代白話詩釋詞》獲中國社科院首屆青年語言學家獎;《訓詁叢稿》一書獲國家教委首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獎和浙江省高校文科科研成果特等獎;有關說文學、敦煌學、訓詁學的論著連續三次獲浙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他無愧於「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的崇高榮譽。

先生為人謙虛謹慎,待人熱情坦誠;他不慕榮利,一生清貧。先生手書壓在書房臺板底下的「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唯當明月」(語出《南史》),正是他精神境界的真實寫照。先生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不但每學期為未來的博士、碩士、學士們上課,為他們審閱論文、批改作業,還不辭辛勞地親赴地縣為函授學員講課,滿腔熱情地為許多認識的、不認識的青年朋友看稿審稿。為教學、為科研,先生竭盡了畢生的精力。

1989 年 1 月 10 日,萬惡的癌細胞奪去先生年輕的生命。他走得那樣匆忙,他沒能過上五十周歲的生日就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相關焦點

  • 紀念施雅風先生學術思想暨冰凍圈科學研討會在蘭舉行
    紀念施雅風先生學術思想暨冰凍圈科學研討會在蘭舉行《施雅風手跡》封面每日甘肅網3月21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 武永明 實習生 李金雯)3月21日是中國現代冰川之父、現代地理學先驅、我國冰川凍土學一代宗師施雅風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
  • 《李德華文集》新書發布會暨李德華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舉行
    《李德華文集》新書發布會暨李德華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舉行 來源: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時間:2016-06-26  瀏覽:
  • 「侯馬盟書——文字與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舉行
    12月10日至11日,由山西省文物局、中共臨汾市委宣傳部、山西師範大學主辦,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侯馬盟書文化研究會承辦的紀念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侯馬盟書——文字與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師範大學舉行
  • 侯馬盟書——文字與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行
    12月10日,侯馬盟書——文字與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師範大學順利舉行。此次活動作為紀念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之一,由山西省文物局、中共臨汾市委宣傳部、山西師範大學主辦,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侯馬盟書文化研究會承辦。
  • 紀念馮友蘭誕辰125周年暨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南陽師範學院召開
    今年是馮友蘭先生誕辰125周年,為了隆重紀念馮友蘭先生,緬懷前賢,激勵後學,推進馮友蘭學術研究,12月4日,「馮友蘭誕辰125周年暨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南陽師範學院舉辦。他說,馮友蘭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在中國學術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諸多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學貫中西,融匯古今,「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著作等身,名滿天下,是南陽響亮的文化名片和引以為傲的文化名人。
  • 紀念詹鍈百年誕辰暨學術思想研討會召開
    人民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賀迎春)9月24日,由河北大學、中國李白研究會、中國《文心雕龍》學會主辦,綿陽師範學院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協辦的「紀念詹鍈先生百年誕辰暨詹鍈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在河北大學召開,藉此拉開了河北大學建校
  • 紀念高亨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中宏網山東12月2日電近日,高亨易學研究暨紀念高亨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泰安舉行,並頒發了首屆「高亨易學獎」。本次會議由山東周易研究會主辦,來自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等院校的3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副院長、山東周易研究會會長顏炳罡致辭。
  • 葉聖陶先生語文吟誦教育思想學術研討會在首都師範大學舉辦
    11月7日,葉聖陶先生語文吟誦教育思想學術研討會暨吟誦教學法學術研討會正式拉開序幕,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馬自力主持會議。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鄭萼致歡迎辭,並介紹了該校復興吟誦,使之回歸語文課堂的顯著成效。
  • 紀念王通逝世1400周年暨王通思想文化學術研討會召開
    本報訊6月9日,紀念王通逝世1400周年暨王通思想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萬榮召開。當天上午,萬榮縣通化鎮王通廟前,旗幡招展,古樂悠悠。來自全國各地熱愛敬仰王通、致力研究王通的專家學者們相約於此,共同參加紀念王通逝世1400周年的祭祀活動。
  • 紀念馮友蘭誕辰125周年暨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南陽師範學院召開
    中國網南陽12月8日電 12月4日下午,「紀念馮友蘭誕辰125周年暨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南陽師範學院舉行。他說,馮友蘭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在中國學術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諸多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學貫中西,融匯古今,「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著作等身,名滿天下,是南陽響亮的文化名片和引以為傲的文化名人。
  • 孫啟民先生辭賦創作暨學術研討會在山東棗莊舉行
    2017年12月23日,孫啟民先生辭賦創作暨學術研討會在山東省棗莊市舉行,主辦方為魯南辭賦館。為紀念當代魯南辭賦創作與研究的先行者孫啟民先生,學習他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養,特舉辦本次研討。,棗莊市廣告行業協會秘書長、正和企劃總經理孫中國先生;民盟代表有:民盟棗莊三中支部副主委張敬國先生;媒體代表有:農工黨黨員、《棗莊晚報》著名記者、省政協委員孔浩先生,《孔子文化》雜誌主編、「微遊棗莊」主編金瑾先生,永安農商行行長、「微遊棗莊」策劃黃亮先生,《樂活棗莊》主編韓建武先生;學生代表有:市中區詩詞聯賦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鄭可先生,逸夫小學教導處副主任宿雲鳳女士,魯南辭賦論壇資深會員邵明玲女士
  • 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南陽師範學院召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李晨 宋麗麗12月4日下午,「紀念馮友蘭誕辰125周年暨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南陽師範學院舉行。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全國馮友蘭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河南大學副校長闞雲超以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50餘家高校和研究單位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 吳傳鈞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國地理學會獲悉,今年4月2日是我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人文與經濟地理學的主要開拓者吳傳鈞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當天聯合在北京舉辦了「吳傳鈞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
  • 「陳垣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
    11月12日至13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主辦,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承辦的「陳垣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11月12日上午,「陳垣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京師學堂京師廳舉辦。
  • 紀念于右任先生誕辰140周年草書邀請展暨學術研討會在寧舉行
    140周年草書邀請展暨學術研討會在寧舉行 140件名家名作彰顯草書魅力 140周年草書邀請展暨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卞唯偉  12日上午,「道濟天下——紀念于右任先生誕辰140周年草書邀請展」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開幕。江蘇省省級機關、市級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全國各地的書法家代表、書法愛好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300餘人參加了活動。  本次展覽的作品內容均出自于右任先生詩詞,共計140件。
  • 中國文字發展論壇暨紀念甲骨文發現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安陽開幕
    11月16日上午,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即將開館之際,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國家語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省語委、安陽市人民政府具體承辦的中國文字發展論壇暨紀念甲骨文發現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安陽開幕。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副省長孔玉芳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國際傳播與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京...
    2018年12月1日-2日,「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國際傳播與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各高校、學術研究機構的文史哲和翻譯等領域的八十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共同探討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術語的歷史流變、現代闡釋、對外翻譯,以及其在建構當代中國話語體系中的作用。
  • 紀念義存大師圓寂1100周年暨禪宗思想學術研討會舉行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曾文教授主持研討會 研討 法喜充滿的現場聽眾 合影留念 健釗長老與《佛教文化》副主編桑吉扎西先生親切交談佛教在線訊 本站記者福州電 2008年11月30日上午8:30,「紀念雪峰義存大師圓寂1100周年暨禪宗思想學術研討會」在福州金源大酒店隆重召開
  • 「文化傳承與儒學創新」學術研討會暨2019年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12月28日,由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和山東大學共同主辦的「文化傳承與儒學創新」學術研討會暨2019年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理事會議在京舉行。
  • 第八屆宗教哲學論壇暨紀念徐梵澄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青島...
    第八屆宗教哲學論壇暨紀念徐梵澄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2019年08月25日 13: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曾江 張清俐 馮梓璉 字號 內容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