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為「一帶一路 」夯實人文之基

2020-12-18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為共建「一帶一路」擘畫藍圖:要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共同繪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之要,在於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鑑的橋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三周後,共賞多元文化之美、共謀文明交流互鑑之道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盛大開啟。開幕式上,習近平強調,「一帶一路」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鑑的途徑。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具有對等性、平等性、多元性、多向性。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身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鑑,尤其是實現文明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教育可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夯實人文之基,進而推動今日之中國以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巍然屹立於東方。

最佳的利器

由習近平親自倡議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光彩動人的亞洲、活力澎湃的亞洲、和平進步的亞洲。亞洲先民創造的亞洲文明絢爛多姿,為人類保存著最久遠的文明記憶和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既獨樹一幟、各領風騷,又和諧共生、交相輝映。這昭示著: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2014年3月,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習近平倡導新時代全球文明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鑑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鑑的動力。2017年10月,在中共十九大報告裡,習近平提出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鑑原則,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並強調,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2017年7月,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並指出,既要把握各種文明交流互鑑的大勢,又要重視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現實,進而強調,要深入推動中國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學互鑑。

共建「一帶一路」為文明交流互鑑拓展新途徑。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四個承載」,即承載著我們對文明交流的渴望,承載著我們對和平安寧的期盼,承載著我們對共同發展的追求,承載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又闡釋了亞洲人民的「三大期待」,即期待一個和平安寧的亞洲,期待一個共同繁榮的亞洲,期待一個開放融通的亞洲。「四個承載」與「三大期待」之所以一脈相承,只因共建「一帶一路」根植於悠久歷史與古老文明。共建「一帶一路」既彰顯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之理念,又弘揚炎黃子孫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綿亙萬裡並賡續千年凝練而成,是中華民族饋贈與全人類彌足珍貴的文明遺產,融匯於親仁善鄰、協和萬邦——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中華文明永恆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

共建「一帶一路」開拓文明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形成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核心的全要素流動,旨在打造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唯有實現民心相通,方可開拓文明之路,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人文交流與政治互信、經貿往來一道,構成我國對外關係三大支柱。人文交流可謂實現民心相通並開拓文明之路的利器以及中外關係的地基。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被確立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必由之路。多元互動之多元,指的是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遊、衛生、考古等各領域,婦女、青年、殘疾人等各群體,議會、政黨、民間等層面。多元是基礎,互動是關鍵,而只有人,才是真正的核心。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關鍵的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核心亦為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標誌便將人的形態抽象化,融入表徵亞洲六大地區的六片牡丹花瓣之中,形成手牽手的視覺效果。

最好的載體

人是文明交流互鑑最好的載體。作為本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系列項目之一,亞洲文明聯展(藝術展)「大道融通——亞洲藝術作品展」熱展了兩周,其序廳正中陳設著一座青銅雕塑「孔子問道」,寓意世界文明因多樣而互為問道。唐貞觀三年,長安大覺寺僧人玄奘對天竺(今南亞)佛學大師戒賢及其被譽為大乘瑜伽行派百科全書的《瑜伽師地論》仰慕已久,便「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西行求學,入讀佛學最高學府——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師從那爛陀寺住持戒賢法師。師生相互砥礪,成就杏壇佳話。踏著玄奘足跡,唐代譯經僧義淨亦留學那爛陀,師從寶師子勤學10年。19世紀中期,以玄奘留學途中所撰《大唐西域記》為參照,西方考古學家按圖索驥進行挖掘,1193年毀於突厥鐵騎滅頂之災的那爛陀得以重見天日。2009年,第四屆東亞峰會發表《東亞峰會關於重建那爛陀大學的聯合新聞聲明》,由印度總統親自掛帥總督察。因玄奘留學那爛陀,中印實現跨越喜馬拉雅的民相親。

「白馬馱經,玄奘西行」前兩年,唐貞觀元年,科舉對來華留學生開放。異域才俊紛至沓來,入唐留學蔚然成風。登科及第之來華學子被授予賓貢進士。日本遣唐使中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入太學,更名為晁衡,高中進士,官至三品,在中土客居54載之久,諡從二品潞州大都督,與李白、王維等演繹中日民相親的千古美談。新羅(今朝鮮半島)人崔致遠11歲入唐求學,17歲進士及第,27歲獲授國信使銜歸國,以在華所著20卷《桂苑筆耕集》享有「東國儒宗」之譽,在半島被尊為「百世之師」。作為民相親的一種形式,師生交流可為人文交流互鑑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深化人文交流互鑑是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以師生跨國流動實現親望親好,鄰望鄰好,重在周邊國家。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亞洲學生佔來華留學生總數的59.95%。最大的15個生源國中,周邊國家佔了13個,其中韓國、泰國、巴基斯坦、印度位列前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務必重視「一帶一路」自然延伸的沿線國家。以分布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然延伸的非洲國家為例。昔日留學新中國的非洲學子努喬馬、特肖梅、伊薩亞斯、卡比拉,以及姆南加古瓦,如今分別以納米比亞國父、衣索比亞前總統、厄利垂亞總統、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辛巴威總統的身份投身中非友好事業。自習近平2015年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尼斯堡峰會提出「五大支柱」與「十大合作計劃」以來,中國在非洲實施20多個區域職業教育中心和能力建設學院項目,為非洲國家在本地培訓20餘萬各類職業技術人才,提供4萬多個來華培訓名額、2000餘個學歷學位教育名額、3萬多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這是文明對話的真實寫照。中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的人才,學以致用,行遠升高,積厚成器,定能託舉中外世代友好與合作共贏的燦爛明天。唯有牢牢把握人這個文明交流互鑑最好的載體,文明交流互鑑才能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最美的路徑

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交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疊加。面對處於十字路口的人類何去何從的抉擇,習近平審時度勢地提出「一帶一路」偉大構想。近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燦爛未來、實現美美與共,既需要以經濟科技為代表的硬力量,也需要以文化文明為核心的軟力量。民心相通的前提是各國人民的相遇。由民相遇而民相愛,須經由民相知。教育不啻為民相知之主渠道,責無旁貸。教育之功效就在於,跨越民族、穿透心靈、溝通思想,把文明對話做實、做深、做細、做好,既可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夯實人文基石,亦可讓各國文明之花在世界舞臺上絢爛綻放。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就要以完善教育治理鋪就文明互鑑之路。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一系列教育交流合作機制應運而生: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一帶一路」產教協同聯盟、「一帶一路」工程教育國際聯盟、「一帶一路」鐵路國際人才教育聯盟、「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一帶一路」國家電影教育國際聯盟、「一帶一路」國際藝術教育聯盟、「一帶一路」國際醫學教育聯盟、「一帶一路」國際教育聯盟、「一帶一路」商學院聯盟、「一帶一路」標準化教育與研究大學聯盟、「一帶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聯盟、「一帶一路」世界紡織大學聯盟……這些機制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協力推進教育在開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創新中發展,提升教育治理體系與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而完善全球教育治理。以完善全球教育治理撬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其所可能拓展的戰略縱深在時空上定能孕育磅礴的潛力。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就要以培育時代新人播撒絲路精神種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然立足本土而面向世界。由此,教育務必遵循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鑑的「四點主張」,即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所培育的時代新人應該擁有一雙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和一腔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世界各國文明的養分,由此可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進而為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奉獻一己之力。循著新時代絲綢之路,時代新人把絲路精神種子播撒在沿線各國人民的心中,在美美與共中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康莊大道。由時代新人託舉的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必定應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作者系上海師範大學中德教育研究與協作中心總幹事,潘雨晴系上海師範大學中德教育研究與協作中心幹事;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委託專項「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教育論述研究」成果)

相關焦點

  • 強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要素支撐
    人文交流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於推進民心相通、增強政治互信、深化經貿合作,發揮國家關係穩定錨、務實合作推進器、人民友誼催化劑的作用。  自「一帶一路」倡議發出以來,我國秉持絲綢之路精神,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人文交流與合作,有力推進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旅遊、政黨、智庫、青年、城市、社會組織等各領域合作,不斷拓展人文交流的寬度和深度。
  • 人文交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跨越文化差異
    「一帶一路」是一項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國際合作倡議。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的社情民意基礎,人文交流則是民心相通最可依賴的橋梁紐帶。
  • 多元文化交流夯實「一帶一路」建設民意基礎
    劉瑞華 2018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五年來,從倡議理念到現實行動都取得了豐碩成果,黑龍江省作為「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參與省份,連續四年將「以對俄合作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政策」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將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的必然要求、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根本路徑、推動龍江全面振興發展的戰略舉措
  • 孫敬鑫:夯實「一帶一路」與「大歐亞夥伴關係」對接...
    本文原標題:《孫敬鑫:夯實「一帶一路」與「大歐亞夥伴關係」對接的民意基礎》引子在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中,「一帶一路」與「大歐亞夥伴關係」兩大倡議的對接將是重要內容之一,而兩國的民意及互動又深刻影響著對接的速度和實效。
  •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國際貿易夯實通道
    今年初起,中歐班列逆勢增長,為全球抗疫情、穩經濟做出傑出貢獻,令沿線國家更加了解並且加入了我國鐵路跨國運輸,夯實了我國國際貿易通道。抓住機遇,打造標誌性自主品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中國已同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籤署200份合作文件,共同開展超過2000個合作項目。
  • 觀察丨開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需要妥善處理的幾組關係
    4開展官方人文外交與推進民間人文往來的關係「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有利於進一步夯實國與國之間關係,豐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內涵和外延,是一個多主體互動的過程。官方人文外交與民間人文交往要注意區分層次和工作對象,力爭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局面。要充分發揮元首外交和首腦外交的引領作用,鞏固深化我國同有關國家的人文合作。
  • 「一帶一路」五年來 中外文化交流成果豐碩(「一帶一路」文化)
    由國家京劇院創排的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新編歷史京劇《絲路長歌——大漠傳情》作為開幕演出在西安易俗大劇院上演。(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是天津首個開辦留學生學歷教育的職業院校,其生源國達20餘個,大多數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圖為緬甸留學生在進行書法課程。
  • 一帶一路」建設與寧夏發揮好回族穆斯林人文資源優勢
    習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一帶一路」對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地區是個大利好,要加快邊疆開放開發步伐,拓展支撐國家發展的新空間。寧夏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努力推動民族地區投身「一帶一路」戰略,既力爭唱主角、打頭陣,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和開放步伐,又服從中央統一部署,為國家戰略實施作出應有貢獻。  「一帶一路」區域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一條民族、宗教交流的走廊。
  • 北京師範大學整合優質資源 助力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整合多種類型優質資源,在智庫建設、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合作辦學等方面主動而為,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制訂完善學校「一帶一路」工作方案,加強相關工作謀篇布局,服務「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與教育合作。依託學校教育資源,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加強雙向學生流動和教師互訪,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增進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鑑。  搭建支撐平臺,提升「一帶一路」合作成效。
  • 「一帶一路」惠在當下 功在千秋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智慧、中國擔當的最佳詮釋,它彰顯了中國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而提供方案的大國擔當。它也是中國向世界發出分享機遇的「邀請函」,更是為人類文明、世界發展、社會進步貢獻中國智慧的原創方案。
  • 廣西畫家韋覃基畫展側記:牡丹花在一帶一路上綻放
    2017年12月29日,「一帶一路 繁花綻放」廣西籍畫家韋覃基作品展拉開序幕,韋覃基在開幕式上致辭。受訪者供圖受訪者供圖「一帶一路 繁花綻放」著名畫家韋覃基作品展側記韋覃基的牡丹花在一帶一路上越開越美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雷小琴 林爵棟一帶一路上,牡丹綻放雍容華貴的身姿,她與中國的寫意山水水乳交融,形成了獨特而魅力無窮的牡丹山水畫。
  • 加強跨文化教育,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日前教育部等8部門印發《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的任務要求。服務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高職院校要按照新的任務要求,針對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跨文化教育的制度與教學設計,並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第一,明確培養目標,將跨文化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職業技術人才。
  • 「一帶一路」 中國——馬來西亞人文交流與經濟合作論壇29日在...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譚利婭 翟亞菲 朱富樂 劉舸歡 李婷婷】7月29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及馬來西亞貿工部主辦,環球網承辦,馬來西亞—中國商務理事會、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馬來西亞全國總商會、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馬來亞大學孔子學院為支持單位的「一帶一路」中國——馬來西亞人文交流與經濟合作論壇在吉隆坡成功舉辦。
  • 集眾智匯眾力 推動廣泛合作 夯實民意基礎——多國專家展望「一帶...
    夯實民意基礎——多國專家展望「一帶一路」智庫合作新方向新華社記者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智庫交流」分論壇將於25日在北京舉行。各方智庫將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交流合作,將目光聚焦在同一個方向。多國專家認為,智庫交流將有助於增進中國與相關國家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為共建「一帶一路」建言獻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建言獻策,集眾智匯眾力來自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專家認為,智庫將以其專業能力,依據相關國家特點,為「一帶一路」建設出謀劃策。
  • 敦煌文博會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作為我國唯一一個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級文化戰略平臺,敦煌文博會以務實有效的舉措,夯實基礎,多方發力,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2013年12月,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建設,推進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和國家向西開放,甘肅立足地域區位優勢、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獨一無二的敦煌文化國際影響,向國家提出了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設想;2014年12月,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納入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及《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 以冰雪文化促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
    1924年1月25日至2月4日,第一屆冬奧會舉行,為人類冰雪文化交流打開了大門。展望未來,北京2022年冬奧會將以純潔的冰雪、激情的約會,書寫世界冰雪文化的嶄新詩篇。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和發揚我國冰雪文化,必將為促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注入更大正能量。
  • 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層內涵
    共建「一帶一路」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為世界經濟持續復甦作出重要貢獻,為各國企業合作創造新機遇,為經濟低迷的歐美發達國家創造新市場,「一帶一路」是開放合作之路。總之,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頂層設計,共建「一帶一路」既為中國發展提供動力,又為世界發展創造機遇。「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而成果屬於世界。其二,「一帶一路」倡議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依據。
  • 架設連心橋 凝聚新動力——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民心相通分論壇25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分論壇以「共促民心相通 共話民生合作 共創美好生活」為主題,總結了「一帶一路」建設在民心相通領域取得的成果,並規劃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此次民心相通分論壇是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2場分論壇之一,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主辦,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17家單位協辦。
  • 顏晶:「一帶一路」架起文化交流與教育資源共享的橋梁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韓美潔)11月12日,2019「一帶一路」走出去國際論壇暨「一帶一路」可追溯商品資料庫上線儀式在北京舉行,主題為「創新與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的主題是『五通』,民心相通是『五通』之基。讓語言互通為『一帶一路』的『五通』提供前提和基礎,『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已然掀起漢語學習熱潮。」弗克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顏晶在論壇晚宴上演講時表示。顏晶介紹,今年10月份,她在北美走了20天,幫助加拿大卡爾加裡論證了當地一家私立高中的收購項目。其中有兩點原因。
  • 「一帶一路」五年來 中外文化交流成果豐碩
    自2015年起連續3年以「美麗中國—絲綢之路旅遊年」為主題進行系列宣傳推廣,成功打造「歡樂春節」「絲路之旅」「青年漢學研修計劃」「中華文化講堂」「千年運河」「天路之旅」「阿拉伯藝術節」等近30個中國國際文化和旅遊品牌。其中僅「歡樂春節」2017年就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餘座城市舉辦了2000多項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