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謝禮恆
編輯丨三三
現場圖由重華藝術中心提供
設計丨張涵
記得在2019年年初,成都博物館舉辦的「與時代同行——四川油畫邀請展」引發觀展熱潮。排隊觀眾在博物館門口彎成幾百米的長龍,報社的攝影記者們邊按快門邊感嘆「藝術時代的力量」。我的助手張涵臘月二十九帶母親去看展,她在何多苓那件《雜花寫生七十而立卷》闊尺幅雜花作品面前駐足良久,周春芽、張曉剛、羅中立、高小華、程叢林等等經典作品如數排列,「傷痕」而又「溫暖」,時任成博館長的李明斌在展覽前言裡寫:
丨1982年8月 四川美術學院 1978級畢業留影
丨1993年,耿建翌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照片拍攝於1993年威雙展廳正門。
從左至右依次為:王友身,王廣義,徐冰,方力鈞,慄憲庭,馮夢波,吳山專,耿建翌,廖文,劉煒
19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全面實施,中國社會發展的車輪駛入新的歷史時期,各個領域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油畫藝術同樣踏上新的徵程。而作為新時期中國油畫藝術領軍者的,正是開啟了「傷痕」美術的四川油畫家們,他們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在生活與閱歷之中提取素材,創作了大量傑出的油畫作品。從反思現實的「傷痕繪畫」,到強調人文關懷的「鄉土美術」,乃至1980年代中期的「生命流繪畫」,1990年代出現的景觀現實主義,再到2000年以來發端於日常與微觀敘事的「新現實主義」……四川誕生了大批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們以獨有的敏銳感,在創作中生動地描繪了時代的節奏,成為了社會發展的見證者與記錄者。
成博四川油畫邀請展:人流如注的背後是一代人的青春
在2020年疫情稍緩的當下,藝術市場逐漸復甦並走向嶄新階段的關鍵當口,來自四川的重華藝術中心榮幸地以「跨·躍—重華2020當代藝術展」呈現八位當代藝術家的數十件重要作品,何多苓、周春芽、羅中立、方力鈞、嶽敏君、張曉剛、程叢林、王廣義(以布展序)……他們或生長於四川、或在四川地區奠定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藝術語言,或至今仍工作生活於此,或與四川當代藝術家結下不解之緣,方力鈞還說自己一部分是「成都的藝術家」,因為他已經在成都建立了工作室。他們長期的創作呈現出中國油畫界特有的藝術經驗,以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創作特點,在中國當代藝術中顯得舉足輕重。
丨2009年《給馬克·波羅的禮物》開幕式上,張曉剛和何多苓
據展覽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呈現的作品,都來自國內重要藏家的心愛收藏,「作為文化的重要部分,藝術一直通過主觀表達反映著客觀世界的發展。這裡面的作品包含著這些藝術家的重要歷史段落、具有轉折意義的關鍵作品、要麼是藝術家對社會發展的個人化濃重的私人化表達,要麼是展望新時代的歷史迴響。」
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次展覽也是對大熱的「與時代同行——四川油畫邀請展」的欣然呼應與及時補充。
丨何多苓 雜花 當代 布面油畫 80×100cm
以近年的《雜花系列》與俄羅斯風景寫生,標誌著藝術家何多苓創作的新的轉變,詩性與文學性的回歸則是這批作品的特點。在何多苓筆下,詩意與中國傳統的「意象」是契合的,率性而為與表現性完美結合,而中國士大夫的「逸筆草草」則與作品中的「書寫性」水乳交融。對俄羅斯的嚮往恰如一種「鄉愁」,其精神的旨歸是向文學致敬,向文學大師致敬。在青年時代,俄羅斯的文學與人文精神早已融入了藝術家的精神世界。毋庸置疑的是,對於何多苓來說,「傳統」既是一種審美氣質,也是一種人文精神。
丨周春芽 綠人 當代 布面油畫 45.5×53cm
丨周春芽 月下情人 當代 布面油畫 250×200cm
展覽中周春芽的作品《綠人》創作於1997年,周春芽本人更在2006年於畫布背後籤下:「綠人畫得少,因為剛開始畫綠狗,隨便畫一下我自己。」這樣具有自我敘事的文字。備具收藏價值和文獻價值。展覽還同時展出周春芽最大體量的綠狗雕塑作品之一《背靠背》(325x95x275cm)。
丨周春芽 背靠背 當代 雕塑(不鏽鋼) 325×95×275cm
出版:《給馬克波羅的禮物》,P74-75,上海當代藝術館
展覽中羅中立和程叢林的五件作品備受關注。按照何桂彥的觀點,1980年代初,程叢林、羅中立率先擺脫了僵化的現實主義範式,在批判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現實主義之上向前推進。為了拉開與現實主義的距離,賦予語言以現代性。羅中立的繪畫有鮮明的階段性風格。1980年代是「傷痕」與鄉土繪畫,語言大多是現實主義和超級寫實主義。第二個階段是1995年前後到2006年,早期的寫實手法被一種強調直覺和書寫的主觀表現方式所取代。質樸有力的線條、參差錯雜的筆觸、斑駁厚重的肌理、豔麗而充滿民俗味道的色彩,賦予了作品那種古拙的原始性和原生性。當然,2008年的《重讀美術史》系列標誌著羅中立創作的又一次轉變。……
丨羅中立 故鄉組畫 當代 布面油畫 100×90cm
丨羅中立 涼山金秋月 當代 布面油畫 100×80cm
程叢林和張曉剛此次的四件參展作品都創作於2000年之後。進入新世紀之後,的確很難用單一的線索敘述四川當代繪畫的發展。當代藝術的內涵與外延均發生了較大改變。藝術區與展覽制度也帶來了不少變化。一些重要藝術家的作品新面貌與創作傾向都同樣值得關注。他們的畫面增強了作品的情緒,強化作品在心理上產生的視覺張力,而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又剛好和藝術家希望表現的內心情緒如孤獨、冷漠、陌生化是完美契合的。當然,將「用『圖像敘事』來取代傳統敘事方式」與「模糊化的圖像」兩類圖像結合得最好的便是張曉剛,這集中體現在他早期的《大家庭》系列和2002年以來的《記憶與失憶》等作品中。據悉,程叢林和張曉剛的這些作品在展覽前就備受藏家和業內媒體關注。
丨程叢林 二郎腿 當代 布面油畫 200×50cm
丨程叢林 幻覺西方 當代 布面油畫 70×50cm×2
丨張曉剛 男孩 當代 油畫 90×67cm
值得專門一提的是,本次展覽中的方力鈞、嶽敏君、周春芽雕塑作品等作品都參加過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特別展「給馬克·波羅的禮物」。彼次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部分由中國館、中國香港館、澳門館以及雙年展主題展中展示的中國藝術家項目(徐坦、儲雲、西藏藝術家貢嘎·嘉措等)和特別展組成。中國館選擇了方力鈞、何晉渭、何森、劉鼎、邱志傑、曾梵志和曾浩等7名藝術家參展。主題是「見微知著」,官方的角度說是以東方智慧應對世界的變化。中國館之外的活動也很豐富。特別機構邀請展「給馬可·波羅的禮物」在威尼斯San Servolo島上舉行,策展人是呂澎和著名的兩屆威尼斯策展人奧利瓦博士(Achille Bonito Oliva),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嶽敏君等十位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作品呈現當代的中國,以此向西方的取經者馬可·波羅表達敬意。
丨嶽敏君 迷宮系列 之一 當代 布面油畫 D 100cm
出版:《給馬克波羅的禮物》,P110-111,上海當代藝術館
丨嶽敏君 迷宮系列 之一 當代 布面油畫 D 100cm
出版:《給馬克波羅的禮物》,P110-111,上海當代藝術館
嶽敏君的作品是10幅直徑一米的圓形油畫,描繪中國園林,融入了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人的圖式元素。他將中國傳統園林看成是一個歷史與現實的迷宮。嶽敏君在談到這組作品時說:「藝術家在傳統藝術創作中有迷惘有探索,他們似乎迷失在自己營造的迷宮中。」
丨方力鈞 2008.5.1 當代 布面油畫 250×360cm
出版:《給馬克波羅的禮物》,P102,上海當代藝術館
展覽中的方力鈞作品《2008.5.1》是本次展覽中最大尺寸的作品。方力鈞用3幅油畫構成一個寓言:他將看上去很講究的畫框安放在牆上,美好的可能性似乎呈現在畫框裡,可是美好的東西也許就像畫中的煙雲般不確定。相同題材的作品,他只創作過三件,這也是方力鈞藝術生涯中的重要階段作品,堪稱代表作之一。
丨王廣義 現場 (部分) 當代 裝置 110×70×0.8cm×12
出版:《給馬克波羅的禮物》,P90-95,上海當代藝術館
展覽中的王廣義作品《現場》以巨大的體量呈現出一個適宜沉思的觀看空間。他選擇12幅郎世寧的圓明園設計圖,放在類似廢墟的空間裡,試圖通過營造一個象徵性的歷史現場,讓馬可波羅的後人理解歷史與文化的複雜。
張曉剛當時則通過讓自己成為馬可·波羅,試圖與歷史對話,以尋找今天自己與過去之間的關係。嶽敏君將把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等畫家的名字各自畫成一迷宮,並在上面畫上中國畫中經常用的圖飾,類似梅花、竹子等。嶽敏君還告訴記者,齊白石、徐悲鴻等近現代名家從未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這樣的國際展覽,而這次就可以帶他們也去威尼斯。
丨展覽現場
那一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項目負責人受訪時提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頻頻給予棒擊。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整後,紅極一時的中國當代藝術「F4」———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嶽敏君集體亮相,參與「給馬可波羅的禮物」特別展,明顯已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重點節點。當年的媒體這樣評價說:馬可·波羅曾讓古老的中國與義大利聯繫在一起。如今,張曉剛、方力鈞、嶽敏君等十位當代藝術家將回贈馬可·波羅禮物。
丨展覽現場
有趣的是,20多年前,張曉剛、王廣義正是從威尼斯雙年展走紅,並走向國際市場,成為「天價王」。1995年的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包括張曉剛在內的6名中國藝術家參展,在當時掀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國主題旋風,一幅參展作品便由美國著名電影導演奧立弗·斯通收藏。2009年再次參展,張曉剛已經是中國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
丨展覽現場
跨·躍——重華2020當代藝術展
主辦:重華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0年9月6日-9月16日
展覽地點:重華藝術中心
(成都市青羊區浣錦路99號)
聯繫電話:17711010104
謝禮恆 著,定價68元,特惠38元。掃碼即可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