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市科協 新民晚報
福樓拜曾說,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又將在山頂重逢;愛因斯坦認為,如果一個方程式看上去不美的話,其理論一定有問題;達·文西的許多機械發明手稿中,常常閃耀著科學與藝術完美碰撞的「火花」……
在上海,科學與藝術不再是一道單選題。8月23日,上海國際科普產品博覽會現場,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沈文慶,交響音樂作曲家、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作者陳鋼與藝術人文主持人閻華做客上海市科協與本報聯合主辦的新民科學咖啡館,為申城市民細說科學與藝術「聯袂」創造的美好之事。
在本期新民科學咖啡館,兩位主講嘉賓還喝到了特別的3D列印咖啡,咖啡的拉花是他們的頭像。「太逼真了!」沈文慶感嘆,「看,這就是生活中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科學和藝術都要「真」
「吳作人的陰陽二極圖,現在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標識;李可染的『核子重如牛,對撞出新態』,則是清華科技園中心的標誌性塑像……」沈文慶用一幅幅畫將市民帶入科學與藝術交織的世界。
據沈文慶介紹,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對科學與藝術的對話一直興趣濃厚,他還特別喜歡提筆繪畫,每年都親手畫一幅作為新年賀卡送給朋友和同事。李政道還常常邀請許多中國的繪畫大師為學術會議作海報主題畫,用中國畫來演繹現代科學。
「在張江科學城,有著大名鼎鼎的上海光源『鸚鵡螺』。」談起自己的研究工作,沈文慶的語調顯著提高。他告訴大家,經過10年發展,上海光源不僅有了一期還在加緊建設二期,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早已投用,超強超短雷射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都在建設中,張江已發展為世界最先進的光子科學中心。「上海正在奏出世界光子科學的最強音。」
科學家在荊棘叢生的科研之路上,難免感到枯燥,遇到瓶頸,此時藝術作品往往就是他們最好的夥伴。然而,這僅僅是科學與藝術的「外在結合」。在沈文慶看來,科學和藝術都充滿魅力,許多科學發現就是科學求真與藝術求美的絕妙結合,「藝術的幻想是啟動科學的動力,而科學的極致就是藝術」,歸根結底是一個「真」字。沈文慶強調,「真」字是科學與藝術的初心——科學不能做假,藝術要有真情,科學和藝術都不能違背了這個真字。
「科學與藝術的對話使人獲得靈感,使人心靈純潔,促使人們為科學為藝術,為人們更美好的生活作出更多貢獻,也能鼓舞人們協同創新。」沈文慶如是說。
科學藝術「波長相同」
交響音樂作曲家、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作者陳鋼笑稱自己原來是個「科盲」——十多年前,他曾發表過一篇《拒絕電腦》的文章,覺得電腦讓自己的創作過程「面目全非」。可如今,他也成了電腦和網絡的忠實擁躉。
「讀懂傳統的樂譜需要專業的知識。」前不久在上海書展的新書發布會上,陳鋼在他新作裡的樂譜旁都附上了二維碼,讓曲子不僅可視,還可聽。「這讓我嘗到了科技和藝術結合的甜頭。」
陳鋼在科學咖啡館中與市民分享多位科學家的音樂故事:愛因斯坦13歲那年在閱讀康德的哲學著作時,無意中發現了莫扎特的奏鳴曲,從此與小提琴形影不離。他曾說,「如果我不是物理學家,就可能會變成音樂家。我整天沉浸在音樂之中,把我的生命當成樂章。我生命中大部分歡樂都來自音樂,死亡對我來說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
「大多數人一定想不到,中國歷史上第一首小提琴獨奏曲《行路難》,作者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據陳鋼介紹,該曲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聆群發現並考證,現收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是一位音樂迷。他在考入上海交大時,就擔任了學校樂隊的圓號手。」陳鋼說,「在美留學時,他最愛聽的就是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和鋼琴奏鳴曲《悲愴》,從這些音樂中,他領悟了人的尊嚴、價值和使命。」1991年,在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的授獎儀式上,他特别致謝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蔣英。「正是她給我介紹了這些音樂藝術,所以我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更活一點。」科學與藝術的交融,可見一斑。
兩位科學和藝術界大咖的對話讓到場聽眾收穫滿滿,主持人閻華也由衷感嘆:「科學家研究物理的波長和藝術家創造音樂的波長是相通的,兩個世界無形之中同頻共振,就像人的左右手、左右腦,是一種很美的狀態,這也構成了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節奏。」
今年恰逢《梁祝》首演60周年,陳鋼也在現場彈奏一曲,讓參與本期新民科學咖啡館的市民朋友們大飽耳福。
本報記者 郜陽 董純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