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將一張有粗線條字體的報紙和一張只有細線條字體的報紙放在一起,會明顯感覺粗線條的報紙更為沉重,它能讓我們在看著份報紙時變得嚴肅起來,甚至有的人可以直接從線條上感覺到情緒。
當有重要新聞時,我們會發現在報紙的頭條位上會將標題和配圖用很粗的黑色線條框起來。也會用上粗線條的字體來與其他文章相分隔,突出該事件的重要性。而報紙上其他的文章一般都會採用一些細長的線條來分隔文章或板塊。用細線條來分隔板塊的報紙就容易讓人心情輕鬆愉快,感覺能休閒的閱讀,尤其是長的線條的分隔能給人更流暢的感覺,帶給人閱讀時的輕快感。不單單是報紙上有利用線條粗細來區分文章的重要性,在各種雜誌印刷物中也是如此。
由此我們發現,線條的粗細是可以用來表達內容情緒的。那麼對於線條的設計,除了粗細的區分能表達內容情緒之外,你還了解到線條還有其他的神奇之處嗎?
1.不同的線條形狀與人類偏好的關係
早期的實驗美學心理學家,利用各種線條做實驗,通過人們對不同線條的喜好,來了解什麼才是人們最感興趣的線條和形狀。在關於線條類別的喜好上,實驗發現,人們最喜歡的形狀為圓形,第二是直線,第三是波浪形,第四是橢圓形,最後是圓弧形。
不過人們對線條喜好的選擇並非固定的,個體差異之大甚至讓被試者和研究者都很難解釋。有不少人對直線的喜好超過了圓形,而有的人根本就不喜歡圓形,其理由是看圓形會讓他們的眼睛一圈一圈地運動,這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2.線條的變化過程與人類喜好的變化
人們對線條的喜好似乎很容易發生變化,特別是當線條本身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後。一根短的橫線可能很難給人喜好的感覺,但當它被加粗後,可能就會引起關注。而當它被加粗到讓人感覺它有高度時,它既可以被看做線,也可以被看作長方形,這容易讓人對其感興趣,甚至產生好感。如果繼續將其加粗,它可能變成矮胖的矩形,而使人厭惡。但當它被加粗成正方形時,又會引起人的好感。當它再次加粗,又會顯得過於臃腫。直到它被加粗成細長的垂直長方形,它可能被看成一條足夠粗的線條,此時人們會重新對其發生好感。
由此我們發現,人們對線條的變化非常敏感。除直線的粗細外,圓的大小變化、弧線的曲度變化、線的傾斜角度、波浪形的緊湊度、線的長短等,都會給人不同的感覺。設計師也因此非常注重各種線條、色塊的運用,致力於通過它們來影響觀看者的情緒。
3.流暢有規律的線條更能引起人類的好感
雖然線條本身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喜好體驗,但人的心理也會使人對同一線條有不同的看法。當一條簡單斜線被當做畫得很糟糕的垂直線時,人們就會感到很難看;而當這條斜線被看做是一條向上的坡路時,人們就會感到很欣喜、很藝術化。
這種心理導向對線條喜好的影響極為重要。在傳統的線條設計表達上,我們已經將垂直線定義為向上的力量;將曲線定義為流水般的柔順;將立著的長方形定義為屹立不動的挺拔力量;將橫著的長方形定義為伸展的自由;而粗線條則被定義為嚴肅、沉重;我們在看到這些不同的線條時,首先會根據經驗判斷其定義,而作出情緒的反應。
但無論是什麼線條,能引起好感的線條大多是流暢的、有規律的。雖然人們大多不喜歡有稜角的線條,但出現許多有規律的折線、曲線組合時,人們大多也會表現出好感。
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稱,中國的藝術就是線的藝術,我們確實能在中國畫中看到更多的線條。而西方運用的更多是畫的色塊。其中,能引起愉快情緒的線條,無論用筆的濃淡、燥溼,都是非常流暢的,就連轉角也很柔和,沒有過多的稜稜角角。而使人不感興趣的線條設計,基本上都是出現了過多的停頓、雜亂無序的畫面,這樣的線條畫面直接讓人感覺艱澀難行,會給人引入焦灼、憂鬱的感覺。
關注MrJay阿傑先生,查閱更多設計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