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杜牧有一句名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又到一年一度清明時節,暖暖春風迎面吹,桃花朵朵開,陰霾細雨滴滴下,點點哀思聲聲泣。
有人說,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確實是的,每年臨近祭掃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匆匆趕路回家。有的甚至千裡迢迢,從他鄉回故鄉,紛紛春雨,紛紛歸人。
我們那兒清明節祭掃日一般選擇在清明節前一個周末,這樣方便各類人員參與祭掃。清明節祭掃日有辦社酒的習俗。一般採取輪流辦社酒的制度,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費用來自各家,按照家族人口上交一定金額,集中開夥,或者安排專人負責。每年清明時節,掃完墓後,族人們都得聚餐一次,聚餐時間一般安排在祭掃的當天下午,比平日中午飯稍稍晚點,菜餚基本以素食為主,如:豆腐、蔬菜之類的。
族人們除孕婦、身體不適者之外,男、女平等,結婚、出嫁人士等都無所謂,只要自己願意都可以去掃墓的。記得年幼,每逢清明掃墓那天,大人們穿上素色的衣服,衣著整齊,偶爾有人,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等。眾人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包袱」等物品,小孩子們穿上早已被準備好的素色服飾也跟隨著大人們一起去掃墓。
山草野林中的墳塋裡,有些是葬著我們素未謀面的已經離世的長輩,孩子們也無法回憶生活的點滴。掃墓出發之前或者掃墓的路上,長輩們追根溯源,會對整個家族一一做個介紹,大家一起緬懷親人,追憶親情。我們的祖輩來自哪裡,祖祖輩輩在這裡已經多少年了,已經有多少代了,家族裡都有些什麼人,後來都去了哪裡,有些什麼事跡,光宗耀祖的事,平凡的瑣事都能聽到。每當這個日子,孩子們可以見到平常難得見到的族人。這個時候可以感覺到整個家族的凝聚力、認同感和親切感。
大人們砍枝鋤草、翻溝培土,墓地裡的雜草清除乾淨了,隱沒在山林間草叢灌木中的舊墳煥然一新。年長的長輩在墓前鋪上麻紙,上香,點燃紙錢,擺上祭品,敬酒,引導我們相繼叩頭行禮祭拜,口裡念叨著請祖先保佑之類的話。末了,燃放一串鞭炮。大山深處,紙菸四起,鞭炮聲此起彼伏。
與祖輩並不相識,小時候也不知事,只是覺得祭掃這種肅穆莊嚴的場景有點好玩、新奇,去湊個熱鬧,掃墓回來,對那些禮節和叮囑,對「生者尋根,葉落歸根。」這些都是似懂非懂的。隨著年齡的增大,我慢慢領會了祭掃的含義,知榮辱禮敬,懂孝行深義。我漸漸明白了生命的價值,從而更加珍惜生命和熱愛生活。
每年祭掃萬物更新,幾處新煙,滿坡哀思與感懷。這樣的日子,總會牽動一些思念、一些哀愁。我們會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很多事。紅塵世事、功名利祿,人心難滿人之所欲,放不下的權錢名利。來到這裡,看到的一幕,深有感觸,坦然面對一切,知敬畏懂感恩,珍惜親情、友情,愛惜身體,知足常樂。哪怕萬人矚目,終究要落葉歸根,變成一抔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