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2017-03-30 10:05 來源:澎湃新聞
成立於1900年的維也納交響樂團,曾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平分秋色,共同成為維也納這個「音樂之都」的代名詞。
3月30日—4月2日,維也納交響樂團將在首席指揮菲利普·喬丹執棒下登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連用四場音樂會演奏全套共九部貝多芬交響曲,以紀念貝多芬誕辰190周年。
每過二十年,維也納交響樂團都會演一遍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但在四個晚上一口氣演完,還是第一次。維也納交響樂團將這個「第一次」獻給了上海,今晚,貝多芬第一、第二、第三交響曲將率先於東藝奏響。
維也納交響樂團 主辦方供圖貝多芬在古典音樂界素有「交響樂之王」之稱,其一生創作的九部交響曲,鮮有人能望其項背。
有意思的是,貝多芬在維也納寫出了九部交響曲,並在此進行了世界首演。世上沒有哪位作曲家像貝多芬一樣與維也納緊密相連,也難怪維也納交響樂團管理總監約翰納斯·紐伯特會說,貝多芬就是他們DNA中的一部分。
「貝多芬和他的交響曲是每一個交響樂團的核心,但貝多芬的作品對於一支來自維也納的交響樂團而言,更為重要。」約翰納斯·紐伯特說。
如何在四個晚上搭配九部交響曲,對樂團來說是有講究的。在上海,樂團選擇了完全按曲目順序排演九部作品,而貝多芬最著名的四部交響曲——《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恰好分散在四晚上演。也就是說,樂迷們不用擔心顧此失彼,每一晚都能找到「心頭好」。
與其他樂團相比,維也納交響樂團最好辨認的是它的弦樂部分,像糖一樣,既甜美又溫暖。
上海的音樂會現場,指揮菲利普·喬丹表示,樂團將在弦樂部分嘗試用14位第一小提琴代替16位的編排模式,演奏時會更放鬆自由,還會用一些別處不會使用到的維也納樂器,比如維也納雙簧管、號、定音鼓來演奏,以保持樂團特有的音色和傳統色彩。
指揮菲利普·喬丹每個人對貝多芬都有各自的理解,而能否優質地演繹貝多芬作品,是衡量一個交響樂團水平的關鍵。菲利普·喬丹希望,他和樂團能給觀眾帶來一個「現代版」的貝多芬,放大他作品裡人性的一面,與現代人的生活有更多關聯。
「我不敢說自己解讀貝多芬音樂的方法特別或者更好,只是希望通過自己發出的貝多芬之聲是開放的、透明的、平易近人的。」對菲利普·喬丹來說,在純粹與風格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最大的挑戰。
除了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身份,菲利普·喬丹還是巴黎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在巴黎,他曾和某個樂團合演過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但是分散在兩個月裡演完,他亦曾連續四晚指揮華格納歌劇巨製《尼伯龍根的指環》,而在四個晚上連演貝多芬九部交響曲,尚屬首次。
維也納交響樂團不管是體力還是精神消耗,菲利普·喬丹已經能預見到自己和一百多名樂手即將面臨的挑戰,「貝多芬的交響曲非常飽滿,情感表達也很極致,我們每次都要傾盡所有,才能傳遞他作品裡的精神強度還有人性的力量,所以每次演完後,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都很容易疲倦。」
縱然消耗大,菲利普·喬丹還是希望,上海觀眾能儘可能聽完全套交響曲,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和樂手們一起成長,一同走過一段完整的音樂旅程。
當被問及最喜歡貝多芬的哪部交響曲時,菲利普·喬丹哈哈一笑,露出了糾結的神色,「他的每部交響曲都那麼特別,每天不同的情緒下我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答案,現在我會選《第六交響曲「田園」》,因為它更明亮、抒情、正面,沒那麼激烈,但也許明天我又會有其他答案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