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外地輾轉回老家以後,習慣安靜的我,原本是想一個人獨居的。後來仔細考慮了一番,以為自己既然是為多陪伴父母才回來的,就該和母親住一塊兒。
父親早習慣住在他自己那一方鬥室裡,母親耳朵有點背,我可以替她聽著點兒聲。
我家住的是門市房。因為沒人是做生意的材料,所以當初裝修時,就是直奔著居住方便來的。外間住人和擺放家具,裡間做廚房。房子足夠高,我們便讓師傅裡外都隔出一間閣樓來,裡閣樓放一些平常用不著的物品,外閣樓依舊用來住人。
我和母親兩個人,她住樓下,我住樓上。
我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算是習慣起早,母親比我更甚。她常常四點多鐘就起床,起了床就不閒著,而後我也就會在她製造出的鍋碗瓢盆交響樂中,漸漸醒來。
天氣暖和的時候,我只要醒了,也就跟著起床。或者和母親一起做做早飯,或者出去到公園裡、到河堤上去鍛鍊鍛鍊身體。但是到了冬天,怕冷的我,便只想躺在被窩裡,看看書,聽聽古琴曲,也聽母親在下面來回走動的足音。
母親老了,身體肥胖,又不善打扮自己,所以看起來永遠是一副臃腫的模樣。
然而她的腳步聲卻很輕快。給我的感覺,有時像一隻靈動的大貓,有時又像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女。當然,這是她身體沒什麼毛病的情況下。
我確實已經能從母親的腳步聲裡,聽出她每天大概的身體狀況了。是大貓,是少女的時候,母親的身體必然是健康無虞的。倘若她某天走路變得拖拖踏踏,那要麼是夜間沒睡好覺,要麼就是有了頭疼腦熱、關節疼痛之類的症狀。我便免不了多問她兩句,她有時會奇怪我怎麼知道,有時也就輕描淡寫地敷衍我兩句。她和父親一樣,在兒女面前永遠報喜不報憂。
為了讓母親能夠多活動,我的哥哥們囑咐我,力所能及的日常尤其是做飯,都讓她自己做。我同意了。但是倘若我聽出她的腳步聲有了變化,就會叮囑她歇著。還好,這種時候並不多。
這樣的狀況讓我覺得很滿足。母親81歲了,生活能自理,能照顧好大她三歲的我的父親的飲食起居,還能偶爾操勞出一桌我們兄妹幾個都愛吃的飯菜,這實在是我們的福分。
聆聽母親的足音,成了我每天清晨的必修課。我沒有跟她說過,我能通過她的腳步聲,辨識出她的健康程度。我只是貪心地希望,她一直都能像大貓、像少女一般,出現在我往後餘生的每一個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