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好多小夥伴問我說景泰藍不就是琺瑯嗎?還有問琺瑯不是瓷器嗎怎麼成景泰藍了?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疑問呢。接下來傳世經典跟大家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是景泰藍,什麼是畫琺瑯,這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釋:
這麼一對比最本質的差距就體現出來了,景泰藍是特種金屬工藝品,琺瑯彩是彩瓷器。
景泰藍全稱同胎掐絲琺瑯,簡稱琺瑯.約在13世紀由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歷經元,明,清幾個朝代,景泰藍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在明清時期,景泰藍製品都為官營,且在皇宮內供奉.直到清朝後期才作商品在市場上流通.道光年間出口國外,成為我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而享譽中外。
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品,其製法即於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瑯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剛從火中取出的景泰藍顏色基本呈黑色,待其冷卻後才顯現出五彩繽紛的樣貌。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
琺瑯彩瓷器的學名為「瓷胎畫琺瑯」,歷史也比不上景泰藍的悠久。是至清代才出現的新品種。琺瑯彩繪採用的畫琺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裡摩居,以其製作內填琺瑯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
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臺灣以後,禁海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瑯。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瑯處指導燒造畫琺瑯器。其式樣、圖案主要是中國風格,少有西方畫琺瑯的特點。
事實上,這兩種器物所採用的原料——琺瑯是相同的,只是製作工藝大相逕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