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手跡《入城守則》。 通訊員 攝
林伯渠同志故居。 通訊員 攝
【基地概況】
4月4日,正值清明節,林伯渠故居共迎來了800多名遊客前來瞻仰和緬懷。參觀者們仔細端詳著林伯渠同志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圖片、照片和文物資料,追憶他光輝的一生。
林伯渠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政治家、革命家,是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中共「延安五老」之一、開國大典的主持人。他的故居坐落在常德市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在這裡,他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
林伯渠故居先後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2019年,林伯渠故居入選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參觀人數突破100萬人次。
【藏品故事】
林伯渠的《入城守則》
在林伯渠故居的展示館內,保存著一份林老的手跡——《入城守則》(複製件)。這是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後,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林伯渠為自己擬定的進城後保持艱苦奮鬥作風的「守則」。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方法尚可,未必個人主義,改求正確觀點,用此方法。)為德日益(科學實踐),為道日損(整風學習、批評與自評),夢境即為舊意識潛存之反映,如何縮小與排除舊意識作用的範圍、吸取新思想而代替它,還須用一番苦功,立下下面六條勉力遵行:1不做舊詩;2不持手杖;3不吸紙菸;4每天擠時間讀書報;5每天擠時間散步;6儘可能地接近實踐與實踐。」
在全國即將解放,中國共產黨將成為執政黨之際,林老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對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做舊詩,是為了衝破舊的窠臼,以嶄新的思維擁抱嶄新的生活;不持手杖,是為了展示良好的工作狀態和貼近群眾的價值取向;不吸紙菸,是為了繼續保持勤儉節約的習慣……六條「守則」都是從實際出發,從自身需要出發,體現了一名老共產黨人的初心和執著的精神追求。
這份《入城守則》主要寫在「陝甘寧邊區政府用箋」的背面,而在正面也有小段文字:「高高在上,渺渺予懷。高而無位,亢不得眾。提綱挈領,拉朽摧枯。滌穢蕩垢,如湯沃雪。」
林老提醒自己和戰友們,不要因為革命勝利就衝昏了頭腦,不要因為地位高了就失去了群眾。要「提綱挈領」,善於抓主要矛盾,找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並堅信只要有了強烈的憂患意識、謙遜的學習態度、嚴格的道德自律,就一定能拉朽摧枯,如湯沃雪,蕩滌掉一切腐朽沒落的東西,建設一個嶄新的人民共和國。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晗 通訊員 嚴清濤 鮑禮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