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窖村是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古村,明朝初年,大量山西移民遷移至此,南窖村逐步建立。 村落地處大房山北麓低山區,群山環繞,南部坡緩地平。據《北京市房山區志》中對南窖村的記載,「明已成村,村坐落在貓耳山北麓小盆地南部一條山溝內,山溝口窄腹闊,形狀如窖,故名南窖」。山區煤炭資源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移民帶來的財富和經商經驗,一座商鎮隨之興起。採煤業的發展,南窖當時與石窩、長溝、張坊、石梯、灰廠、周口店、坨裡、長溝峪稱為房山的9大商鎮,它也是房山西北山區的唯一商鎮。古村的主街,由東向西,是一座座古宅 ,一扇扇大門臨街而面。現存傳統民居500餘套1000餘間。傳統資源主要有1.2公裡長的古商街,36家老舊商鋪遺址,有仁義局、戲樓等為代表的文保單位及普登文物17處,流傳著銀音會、燈籠會、獅子會等民間花會活動。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一、村落選址,聚落環境山環水抱,格局嚴整,歷史文化歷盡滄桑,源遠流長,商業古街盛極一時,繁榮興旺。
南窖村位於南窖鄉中心地帶,是鄉政府所在地,房山區山區人口第一大村。村落有六百年建村史,一度商貿繁盛,有「西山小北京」之美譽。
民居大多是南北朝向,聚落呈散列狀。村中有兩條主街,北街是柏油路,穿街而過,沿途有鄉政府、村委會、鄉衛生院、商店、飯店、中心小學等。南窖古商街位於南街,西起娘娘廟,東至東興廠。內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鐵行、磨行、絲帛行等70多家店鋪,到民國時期成為鼎盛。古道兩側房屋大部分為明清建築,少數為民國建築,磚石木架結構,石板蓋頂。全村有古院落400多座,古壁書10多出,古廟宇4處,過街門樓三座,古窗欞10000平米,古街胡同88個,民間花會13檔,古樹50棵,多處門當角柱石等,形成了璀璨的歷史文
特色文化
南窖燈籠會:
燈籠會是南窖地區最大的民間花會之一,在每年除夕舉辦,為慶祝新年的到來。
燈籠會分四大教派:分別是青龍教,火龍教,黑龍教,雨龍教。每派的教義就是一部古代名著,按排序分別是:青龍—《三國演義》,火龍—《說嶽》,黑龍—《封神榜》,雨龍—《白袍徵東》。燈籠會的籌備工作從農曆臘月開始,信徒以南窖村民居多。除夕一到,南窖村古商道上張燈結彩,燈籠從仁義局一直掛到村東,蜿蜓1公裡左右。燈籠會上的燈籠是方形的,四面分別繪製《封神演義》、《三國志》、《嶽飛傳》和《楊家將》四部古書中的經典章節,燈籠會從街頭走到街尾,可把四部古書看完。燈籠會上還會特別布置迷宮狀的燈陣,由九個首尾相連的「卍」字組成,從燈陣入口走到出口約1.08裡路,點燃365 盞燈,喻示對一年365天、108種變數的保佑。
炮會:
炮會是為慶祝新年的到來,在春節期間走會時燃放。村民在不鏽鋼製的炮簡內放入火藥,並用黃土砸嚴,製成炮仗。燃放時,聲音響徹雲筲,寓意驅散邪魔,迎接新年。
獅子會:
獅子會出現於民國時期,村民為了慶祝豐收、春節等重大節日成立舞獅隊伍。舞獅時,二人鑽入獅布幔內,一人舞獅頭,另 一人舞獅尾。獅子在中國人I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願望。
六山會:
南六山會是南窖村民自發成立的群眾神社組織,是以祈雨、祈福、慶祝等功能於一身的百姓娛樂組織。通常由村裡富戶出資, 群眾布施輔助,將村民聚集起來,進行求雨、慶祝等活動。
銀音會:
銀音會是南窖最早的民間花會組織,距今至少有579年的歷史,因其樂器中有貴重的銀鑼而得名。其樂器主要是銀鑼、管子、笛子、笙、大鑔、小鑔、打鼓、鐃子等。 表演形式有踩街、坐場兩種。表演者一般為15人左右。踩街是在街道上邊走邊吹,坐場則是應邀表演。
土特產:
黃金茶、山洞蘑菇、小米、玉米面、玉米糝、黃豆、綠豆、大豆、倭瓜、花椒、柴雞蛋、雜糧、紅薯、白薯等。
野菜:
木蘭芽、茼蒿、椴葉、苦麻菜、野蘑菇、野山蔥、苣蕒菜、蒲公英、野山韭、馬齒莧、蕨菜、黃花、山芹菜、山魁菜、蒲公英、紅腿香椿、蘭花菜、曲麻菜、白花菜、花椒芽 、黃花、巧兒舌頭、蘇子葉、仁筋菜、木攬芽、河菜、刺菜。
來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