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8月14日電(彭禕琦 王舉) 8月的重慶酷暑難當,但是在酉陽疊石花谷景區內,遊客的興致卻絲毫未減。疊石花谷景區於2019年10月26日正式開園,一度成為網紅景點。在酉陽縣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下,疊石花谷景區結合地區特色,融文化與自然於一體,成為了一張鄉村振興的新名片。
「疊石」與「花谷」:生態藝術相得益彰
據介紹,疊石花谷景區最為「神秘」的景色,當屬「石上生花」。2017年2月26日,重慶酉陽古生物調查組在酉陽板溪鎮附近,發現了規模面積不低於2平方千米,距今約5億年的寒武紀疊層石化石。
所謂疊層石,是單細胞生物藍藻生命活動過程中,將海水中物質粘結沉澱而形成的一種化石,而石上生花則體現了單細胞生物藍藻的生命路徑和軌跡。藍藻具有趨光性,喜愛追逐陽光活動,陽光充足時生長較快,相反則較慢,這樣的生命路徑導致層石「花紋」橫切面多是圓形,縱切面是圓柱形。根據研究,疊層石生長受環境制約,多發現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附近,風力小,海浪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藍藻的「痕跡」保留在疊層石上。
疊層石花紋。 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疊石」與「花谷」各有兩層含義:景區的裝置以石頭為主、通過石頭堆疊而形成標誌,此為「疊石」,其二便是5億年前的疊層石;而「花谷」既包括了疊層石花,也包含了景區各種真實的花草。
花谷區作為疊石花谷景區又一特色景點,一直是遊客拍照打卡的熱門地點。遊客劉女士表示,自己很喜歡鮮豔的顏色,也深深的被網絡上的「網紅粉黛海」所吸引,便來到景區遊玩。雖然當前還不是百花盛開的季節,但是美麗的景色也讓自己得以在忙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靜謐與美好。
據了解,除了粉黛,景區還大面積種植著墨西哥羽毛草、杜鵑、格桑花等,每年9-10月,景區便會迎來鮮豔的色彩。
「網紅粉黛海」 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巫儺與鄉村藝術:原始文化與地區特色的結合
疊石花谷景區將疊石藝術與巫儺文化展示相結合,設置有十二月神石陣、圖騰柱、巫儺神壇遺址等景點,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遊客程先生表示自己被巫儺文化所吸引:「巫儺文化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比較新鮮的東西,以前沒怎麼聽說過,但是我對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古文化都比較有興趣。」
十二月神石柱。 新華網 鄭傑 攝
「中國鄉村藝術園」作為景區的另外一個重要構成,佔地面積1100餘畝,以景觀草坪、疊水瀑布、鄉村藝術、林宿體驗為主,其中,新建景觀水體約19000平方米、景觀草坪約170000平方米、地膚約300畝,改擴建車行道3.8Km,人行便道8.1Km等。
據工作人員介紹,遊客置身於園區內,除了能夠感受巫儺文化之外,還能夠切身感受到鄉村藝術的氛圍。
「每一個景點的設置既能看到藝術的美感,又能感受到鄉村文化的底蘊。」疊石花谷景區導遊彭慶說。
疊石花谷景區。 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生態扶貧與文化農旅:打造鄉村旅遊示範地
據悉,疊石花谷是在酉陽桃花源全域旅遊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酉陽縣委、縣政府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打造「全域桃花源、康養度假地」,將酉陽打造成一個鄉村旅遊勝地。
酉陽疊石花谷景區位於重慶市酉陽縣城南郊12公裡,緊鄰渝湘高速公路板溪下道口,地域廣闊、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既是以旅遊接待、科普宣傳、兒童娛樂、休閒度假、田園民宿體驗、農特產品生產銷售等綜合業務集於一體的服務區,又是藝術與鄉建相融合的創新扶貧示範項目。
疊石花谷景區入口。 新華網 鄭傑 攝
在大力發展旅遊業之前,疊石花谷所在板溪鎮因為地勢起伏大、巖石多、土壤貧瘠,生產能力弱,貧困問題長期存在。在古生物專家發現寒武疊層石化石之後,當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決定將脫貧攻堅與發展特色旅遊業相結合,打造一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景區,經過將近兩年的努力,疊石花谷景區於2019年10月26日正式開園。
疊石花谷景區通過將古生物遺蹟、巫儺文化、特色鄉村藝術相結合,集旅遊、觀光、休閒為一體,成為當地的一張新名片,同時走出了一條生態扶貧與文化農旅的特色道路。
疊石花谷全景。 新華網 鄭傑 攝
在文化農旅的道路上,疊石花谷景區已經做了很多嘗試:在開園之初,酉陽縣政府以「中國酉陽鄉村藝術季」為主題,將其打造成2019年度文化農旅盛事。藝術季以邀請和徵集的形式邀約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民間能工巧匠、非遺傳承人等進行跨界聯合——通過深入現場與當地居民一起參與藝術,以鄉村生活環境為背景和載體,將現場、公眾、藝術、生態、功能有機結合運用到酉陽旅遊和傳播,把生態扶貧與文化農旅落到了實處。
疊石花谷景區也帶動了當地旅遊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催生了大量的特色民宿、農家樂等,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對於未來發展的方向,重慶酉陽桃花源旅遊投資集團營銷副總監冉家屹表示:「我們景區最初的定位就是打造鄉村旅遊文化,響應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號召。而未來我們也會堅定地走在這條鄉村振興和文化農旅的道路上,將疊石花谷打造成鄉村旅遊示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