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院,有這樣一批銀髮族,他們積極學習新技能,玩轉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微博、抖音、快手……這些原本是年輕人熱衷的平臺。他們不僅有數年的科研經歷,更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驗,他們利用「兩網兩號三平臺[1]」,將此轉化為精神財富,與年輕人共享;他們活到老,學到老,在新媒體平臺「不舍晝夜」在線學習的同時,還會建設自己的「學習空間」,將學習成果、隨感隨拍上傳並且分享到朋友圈;更有一批「不服輸」的老同志們利用融媒體,成為在線直播的主角,傳播科普知識,讓人欣喜的是,他們的直播也受到不同層次年齡段人群的歡迎和追捧,吸引的粉絲數不亞於年輕的網紅。
在這個快速前進的時代裡,他們主動適應新事物,創新運用新媒體,在「微時代」的大潮中C位出道,成為不忘初心、不負時代的「銀髮網紅」。
1、舉旗幟,黨員觸網「雲相聚」 ,遠程學習「不打烊」
「只要『掃一掃』,黨建知識『碼』上到。」離退休黨支部的書記們經常在開會時指著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信息平臺(書馨科苑)上的二維碼跟黨員說。書記們這句話的背後,有著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在2018年利用微信小程序開發了「網絡黨校」,打造了「指尖上的智慧黨建」平臺。黨員們只需「掃一掃」二維碼就可進入黨校,進入「網際網路+黨建專題」,通過視頻觀看、音頻學習等方式自我學習,並以網上考試進行學習成果考核,考核合格後可以在線生成結業證書。
中科院全院有460多個離退休黨支部,離退休幹部黨員2萬多名,佔全院離退休人員的40%,佔全院黨員的21%,各支部的老黨員們紛紛積極「觸網」,利用「網絡黨校」,探索支部建在「雲端」,黨員管在「指尖」,開展雲生活、雲學習、雲展示,實現「網上黨務工作」「網上宣傳教育」「網上互動交流」。
在疫情期間,老黨員們更加積極觸網,各黨支部藉助信息化平臺,將黨建工作建在網上、黨員連在線上,堅持每天轉發離退休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中關於疫情防控有關指示精神、最新疫情報導和經驗做法,讓各位黨員及時聽到黨中央的聲音,看到上級有關指示和要求;各位黨員雖然不能出門,但是經常進行 「雲相聚」,保證了遠程學習「不打烊」。各黨支部利用多種信息平臺召開視頻支部會,或者組織黨員參與離退幹部局的直播雲黨課,傳達領會疫情防控精神,自主選學群防群治知識要點。通過「雲」宣講,共同發力,表現出極強的組織力、戰鬥力和協作精神。
通過「網絡黨校」,各支部能有效運用數據智能統計分析,互相借鑑,形成了「大黨建」格局;創建「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新模式;實現了支部聯建、黨員聯管、活動聯辦、資源聯用、服務聯做;充分發揮了離退休黨支部和老黨員骨幹在黨的建設、為老服務、傳幫帶等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凝聚更多同志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奮鬥。
2、老科學家積極利用融媒體傳播科普知識,打響老同志「網紅」品牌
中科院有許多退休老科學家,他們有技術有知識,身體也好,如何將他們組織起來,有效的傳播科學知識,用才情為科學代言?中國科學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嘗試著用新媒體促進科普知識的傳播,更好地發揮老科學家的作用。
張志林是中科院人事局原局長,1995年4月離休。離休後她積極參與了中科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的工作,組建了「科普論壇」。她組織多位院士和資深老科學家擔任「科普論壇」的中堅力量。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近90高齡的張志林想到了通過網絡傳播科普知識,增加科普宣傳的力度和廣度。她首先倡導在「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的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開闢專欄,疫情來臨時,她又想到了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請專家們用直播的方式更好地向社會傳遞、普及最真實、最科學的知識
老科學家們還自發打造了「頭雁領航、銀雁齊飛」 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這個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科普團成立20餘年來,已經走過了全國31個省份的3000多個縣。這些宣講也都通過新媒體的平臺得到了廣泛傳播。
還有更多的老科學家們,利用業餘時間在離退休幹部工作局的多個平臺發表了大量科普作品,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文風得到了讀者的認可,在打擊謠言、傳播真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用講故事甚至是談八卦的方式講科學道理。他們樂於將自己關於科學的思考傳播給公眾,他們在網絡上擁有幾十萬的粉絲,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專欄文章。他們讓公眾看到了老科學家既嚴謹又感性、多情的一面。
他們說:「隨著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新媒體科普越來越普及,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科普工作者走進這份事業,我們將從戈壁沙漠走到一路花香」。
3、退而不休、戰疫有我,老同志運用新媒體平臺抗擊疫情
在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許許多多的中科院老幹部通過離退休幹部局的新媒體平臺積極參與戰「疫」,營造全民共同抗「疫」的濃厚氛圍,傳遞正能量。
許多老同志充分發揮個人文藝特長,自編、自製了歌曲、朗讀等作品,抒發對偉大祖國和人民的深切祝福。中科院離退休新媒體協會的會員們雖「宅」在家裡,但看到全國的醫護工作者都在為戰「疫」奉獻,他們獨自創作、編輯、製作了多個微視頻、動態圖片,把疫情防控知識創作成深受老同誌喜歡的形式進行宣傳推廣。
中科院京區老年文聯老科學家合唱團通過「每人在家用手機錄製」的形式參與完成了雲製作的「非常合唱」——《讓世界充滿愛》,用歌聲表達對「逆行者」的敬意,用歌聲和愛築起疫情防控的長城;中科院老年人大學的學員們舉行了「聲援湖北武漢抗擊疫情 傳遞濃濃同胞情懷」空中詩會,藉助老年大學「書馨科苑」信息平臺,利用「空中課堂」的學習形式積極傳播正能量,用詩歌頌揚真善美,用聲音傳遞溫暖,向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及所有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致敬及戰勝疫情的必勝決心!
更多的老同志是通過網上詩歌、書畫、布藝作品為抗「疫」發聲。他們用蒼勁有力的筆墨、生動形象的畫作和紙薄情深的布藝作品,將對祖國的祝福和對一線醫務人員的欽佩融入到一幅幅作品上,化作一幅幅飽含深情的「戰疫情」作品裡,通過一次次「正能量」發聲,自覺地成為疫情防控時期的「網絡守護者」。中科院機關退休老同志郭曰方是中科院文聯名譽主席、著名詩人,他以高昂的激情創作了盪氣迴腸的《戰「疫」之歌》詩集,通過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多種新媒體平臺傳播,引起社會公眾和多家媒體關注,產生廣泛影響。該書的英文版在十月份由美國普利尼斯出版社出版,讓世界讀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國抗疫故事、中國抗疫精神。
面對疫情帶來的深重災難,信心是最好的「疫苗」。疫情期間,中科院離退休老同志利用局微信公眾號和網站上發布了共1400多篇詩歌、散文作品及700餘幅書畫作品,為疫情防控凝聚起了強有力的精神力量。
4、「網際網路+」賦能老年教育,老年學員運用在線老年大學課堂居家學習
全國抗擊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中科院老年人大學推遲了開學日期,但是老年學員們卻通過老年大學「書馨科苑」信息平臺主動上起了線上老年大學——學員們從2月初就在平臺推出的「疫情防控」學習專題和黨建專題中開展自我學習和自我檢測,通過視頻、文字資料等多種形式,在家上學、居家抗疫。
同時,老年大學教師中很多是中科院退休的老同志,他們積極發揮引領作用,錄製了教學音視頻並通過「書馨科苑」信息平臺上發布,後期又開通了直播課程,引導學員「線上+線下」學習相結合。老年學員們積極利用平臺,在班長的帶領下,快速融入直播課程,與老師進行網絡教學互動,實時傳遞交流信息。自2020年5月以來,老年大學本部學員在線直播課程累計觀看人數達到17713人,最高峰時單堂課學習人數達1571人。
同時,學員們還積極利用了「書馨科苑」信息平臺上的錄播課程。這些錄播課程涵蓋了黨史黨建、國學經典、書法繪畫、舞蹈健身、中國傳統文化、家庭園藝、麵點製作、戲曲表演、養生保健、文學藝術,涉及63門課程778個視頻,總時長9081分鐘,目前參與各類網絡視頻課程學習的老年人已逾20000人。
面對當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情況,中科院老年大學的學員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運用「雲思維」進行學習。老年大學與學員們「教學相長」,採納學員們的建議,通過雲會議、雲課堂、雲宣傳、雲活動來推進信息化建設。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為老服務上下足功夫,努力實現了「疫情防控與為老服務」雙落實、雙推進的實施效果。
5、「一支隊伍一個品牌」,老同志利用新媒體打造「指尖上的志願者服務站」
中科院院機關社區老年志願者服務站成立於2014年8月28日,起初是十餘位機關退休老同志自發組成的志願服務團體,現京區已有13個老年志願團體,近400位老同志參與其中,服務面已拓展到院屬多家單位,普惠到非科學院的社區居民。
在這群老年志願者中,有一支隊伍特別引人注目,這就是中科院老年新媒體協會。這支由熱愛新媒體傳播的老同志自發形成的隊伍,不僅經常開設討論班互相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技術,還免費在社區開班授課,為周圍其他的老同志普及新媒體使用方法,協會會長是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原局長吳保祖。「在國家推廣新媒體大的環境和背景下,我們希望能夠在老同志中培養一批新媒體骨幹力量,未來帶動更多老同志,創作好作品,傳播正能量」吳保祖在培訓時經常這麼說。
「就像打開了新世界大門!」這是新媒體協會多數成員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後的「新感觸」。在疫情防控期間,參加新媒體培訓後的老同志說「我每天都在咱們的微信公眾號上看最新數據和新聞,還有怎麼防治疫情的科普文章,也會用抖音看咱們院老同志的視頻,我的畫和詩歌還傳到了網上跟和兒子、親戚分享」「以往雖然拿著智慧型手機,但只把它當聯絡工具,這次防疫期間,讓我發現了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有這麼多用處」 。
「現在這個社會環境給我們無限大的成長空間,我們必須要不停地學習,要跟得上時代的潮流」掌握了新媒體技術後,老年志願者們開始開動腦筋了,「我們要利用信息化打造『指尖上的志願者服務站』,讓老同志少跑腿,做實志願服務,做大『朋友圈』」北郊志願者服務站的負責人文華平老師這麼說。她帶領志願者們利用學到的智慧型手機操作知識,縱深推進新媒體服務模式,大力拓展抖音、快手、vlog、flash等短視頻和線上直播,積極發揮老同志自身能量,通過「年輕的老年人」服務「年長的老年人」的形式,把老年志願服務站打造成老同志和單位溝通的橋梁、退休人員分享快樂的空間、心靈慰藉的驛站、鄰裡互助的平臺;他們還積極壯大「媒立方」方陣,暢通與主流媒體的合作渠道,宣傳社區志願服務,吸引和帶動更多身體健康、相對年輕的老年朋友參與到社區為老服務中來,努力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和諧社會環境,讓更多人都能夠沐浴在社區公益志願互助的溫暖「春光」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54億,佔總人口的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逾1.76億,佔總人口的12.6%。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積極創造條件鼓勵老年人使用新媒體,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具體舉措,也是億萬老年人美好養老生活新期待。
新媒體是現代社會信息快速傳播的一個重要平臺,我國老齡化社會正在來臨但又尚未完全抵臨,老同志們逆齡觸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中科院的「銀髮天團」利用新媒體積極擁抱數字生活,拓展了發揮作用的舞臺,更有利於形成互助養老新風尚;老同志們投身新媒體主戰場,弘揚正能量,更具有說服力和感召力,也是新形勢下老幹部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有力切入點。
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老同志利用新媒體在為黨的事業增添正能量方面的獨特優勢,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不斷拓展老幹部工作的新陣地,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提高實效性,為「四個全面」戰略深入推進作出積極貢獻。
註:[1]兩網兩號三平臺,「兩網」是指: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官網、中科院老年大學網站;「兩號」是指: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微信訂閱號、中科院老年大學「書馨科苑」微信服務號;「三平臺」是指:老年大學「書馨科苑」信息平臺、院機關「幸福人生」企業微信平臺和「書馨科苑」抖音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