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遲非常喜歡的導演,一時間掰著指頭也數不過來。但腦海裡一定會浮現出《告白》開場時,聲畫分離聽到的那首童謠。
於是今天,我們便先從中島哲也開始。
中島哲也(下文簡稱「導演」),從廣告拍攝到電影執導。
愛他的人提起他滿眼都是星星,而不知道的人也遍地皆是。
畢竟這是一個宣傳至上的世界。加之他電影當中表達的很多想法過於黑暗,導致國內幾乎無人知道這個導演的存在。
但提到他的電影,除去最早展現出中島哲也個人風格的《下妻物語》之外,最出名的莫過於名字超級長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甚至很多人哪怕沒看過,但也一定聽說過。
這一次,小遲便想從《告白》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下文簡稱《松子》)開始,講講這個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頹喪大叔。
劇透警告
本文中會盡力避免劇透,但無法保證完全不涉及故事內容,還是會有少量劇透的哦。
《松子》和《告白》最大的相同點,都是小說改編,其實《下妻物語》也是同樣。
小遲認為這也是中島哲也的擅長之處——可以將小說改編得既保留原作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同時又極具導演個人風格,甚至在其中,還悄悄地加進了很多導演對故事獨到的見解。
除此之外, 小遲認為,導演的第二大特點就是善於「毀歌」。
如果你看過導演的作品,你會發現,每首歌都好好聽呀,可是當你深入電影情節,你會再也提不起興趣找這首歌來聽。
他甚至會給歡快活潑的童謠加上黑灰色的顏色。
當你再次聽到電影中的音樂,無論在哪裡,你都會不自覺的回到電影中。
當然,這也是電影作為以視聽語言相結合的藝術的獨特性。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導演對聲畫關係的精妙運用。
小遲一度向學生宣稱:《告白》是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看過的唯一一部比原著小說還好看的電影。
作為一個推理小說迷電影迷,口味真的可以算比較刁鑽了,但中島哲也導演可以做到讓小遲心服口服。
今天,就先從《告白》聊起。
《告白》改編自湊佳苗08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小遲在最初開始看的時候,以為不過又是一個社會派的推理小說作品,但最後卻深深打動了我。
小說中獨特的多人角度講故事的方式、將社會派推理小說最大的缺點「缺少懸念」以極其隱晦的方式鋪陳在字裡行間,你有可能到最後一刻,才能知道兇手到底是誰。
舉個慄子,以社會派推理小說當代最為著名的《白夜行》作為對比。
社會派推理小說其實不太注重懸念的設置或者是猜兇手破案,而更多是通過一個或一系列兇案來探討人性。
這一點在之前的《推理小說概覽》中,小遲已經詳細分析過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連結查看:推理小說概覽(下):細數那些年你獻上膝蓋的大神們
但《告白》中,通過多角度敘事的方式,讓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當每次讀者以為自己已經將一切瞭然於胸的時候,總會有新的驚喜發生在下一行。
雖然同樣無法嚴格遵循「推理十誡」,但已經很是讓人驚喜的處理方式了。
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導演保留了原著中的敘事風格,保留了很多原著中的細節,在幾近完美的程度上還原了整部小說。
大膽地採用奧遜威爾斯在《公民凱恩》中的敘事手法。如原著一般,同樣用每個人的第一人稱的「告白」講述故事,抽絲剝繭一般慢慢給觀眾展現一切。
在每個人的告白中,觀眾看似只了解了一個側面,但當每個人的故事講完,你會發現,這整個故事、每個人物,360°無死角的呈現在你面前。
懸念層層鋪設,層層解析。
當然,這部影片中很多的懸念處理,很大一部分有關於看似無意義的特寫鏡頭的反覆出現,用來埋下故事的伏筆。
但當故事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有其意義,每個鏡頭都會在故事的關鍵時刻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中,我最喜歡這個電影的部分,也是前文所說中島哲也最大的特色,在尊重原作、還原原作基礎上的二次創作,在本文中的體現就是線索的設立。在電影中貫穿整部影片的一句臺詞:
「我聽到了失去最重要東西的聲音:啪嘰」
而渡邊修哉說這句話的初衷,是因為自己改裝的倒轉鬧鐘。
其實在原著中,「會倒轉的鬧鐘」只出現過一次,跟一大堆修哉的小發明放在一起,用來突出這個小孩的聰明。
可導演將這幾個字不斷放大,設計成為了貫穿整部電影始終,將故事串聯起來,並且首尾呼應的一個重要鎖鏈。
還有一點,也是導演結合了原著小說在影片中花了大量篇幅放大了的隱藏線——校園暴力。
小說中除去全班針對修哉進行「制裁」的部分,從頭至尾沒有提到過「校園暴力」四個字。
但導演看到了作者的意思,將「校園暴力」這條線獨列出來,從森口老師的告白到美月的告白,貫穿始終,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進故事劇情向前發展的作用。
其次,大量升格鏡頭的使用,刻意放緩目標人物的動作,在創造唯美意境的基礎上,配合音樂加深了壓抑的觀影感受。
使觀眾從頭至尾不自覺地處於非常壓抑的觀影環境中,用來契合影片中的氛圍。
作為一個書迷,小遲並不是一定堅持要百分之百還原原著才算好。
其實,在不違背原著傳達的思想和背離人物的基礎上,導演當然可以為了更好的喜劇效果進行改編,當然,這些改編一定是要合情合理的。
在這一點上,導演就做了非常好的處理。
電影與小說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原著中維特原本就目的不純,他僅僅是為了成為第二個櫻宮正義老師,他希望出名,希望被擁戴,並不是站在一個為學生好的出發點上。
最重要的是,他所做的一切並非森口老師的指使。
而影片中,導演將維特設計為一個天真的崇拜櫻宮老師的信徒,被森口老師所利用。
當然,這一點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完全是可以被接受的。
一部講故事的電影中,必然要出現情節價值的轉變和各種各樣的矛盾衝突。
原著中做出對森口老師的「不作為」和維特的「壞心眼」的處理,是為了通過這種非人為安排的方式突出結果的慘烈,更加發人深省,反思整個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和人性。
而電影在改編過程中,為了突出森口老師的作用,使整個故事的結構在發展過程中顯得不那麼鬆散,做出這樣的變化,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超喜歡的一個鏡頭,「一條安達魯狗」既視感)
總之,故事的設置,針對不同人物「告白」的心理描寫,閃回時使用的不太明顯的暖色調和手持鏡頭,搭配不同的「告白」,導演用幾近完美的聲畫關係不僅表達出了原著中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同時還突出了自己的想法。
直到現在,小遲也會自信滿滿的大喊一句:《告白》是我到目前為止,看過的比原著小說還精彩的電影,沒有之一。
再來聊聊《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吧。
我在這部電影中最喜歡的兩個音樂和段落。
一是電影結尾導演略攬松子的一生時搭配的「walking on spring time」,另一首就是「まげてのばして」。
影片的結尾,從松子的獨唱,到每一個出場人物的合唱。
まげてのばして中谷美紀 - 嫌われ松子の歌たち
歌曲的結尾,走上階梯頂端的松子遇見了門後由市川實日子飾演的妹妹,向她微笑的說了聲「我回來了」,一切誤會、愧疚、牽掛、波折,都濃縮在這句「我回來了」和「歡迎回家」之中了。
很多人喜歡將《松子》與《告白》進行對比,用來說明導演風格的多變。
但他們其實都忽略了一點。
無論是廉價的歌舞廳色調,還是精緻的黑白灰,都是導演從劇情和人物出發,為貼合故事做出的最合適的設計。
當然,再有不得不提的,便是電影裡從頭至尾貫穿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雖然這句話是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但小遲去看《人間失格》也是因為看過了《被嫌棄的松子》才去了解的太宰治。。
當然,小遲所有的觀點也僅僅是從自身出發不太成熟的碎碎念。
如果你對兩部影片也有自己的見解,或有關於小遲的意見或建議,歡迎在後臺留言給小遲哦~
期待和你們的交流。
更多深度好文:
這個男人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一)
渡邊淳一作品推薦:被低估的禁忌與反思
推理小說概覽(上):細數那些年你獻上膝蓋的大神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