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聯中寫出自己的心懷,這就是「獨特性」
在學聯過程中,有人經常有這樣的疑問:「所有的立意都被古人寫盡了,我還能寫什麼呢?」若從這個角度說,古人的詩文浩如煙海,確實是他們把可以用文字表達的各種情感、觀點都表達過了,那我們今人創作就無路可走了麼?答案明顯是:否。今人在詩詞對聯創作上的熱情和廣度都明顯甚於古人,雖然又不少乏善可陳的作品充斥在各處,但不能夠否認,今人的很多作品亦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和可讀性。
在我看來,在對聯中寫出自己的心懷,這就是獨特性。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這個問題:
第一,任何人寫任何作品都是要表達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寫對聯亦是如此。很多人抱著興趣去學聯、寫聯,一開始可能是模仿別人,甚至拾人牙慧,但是最後的目的總是要用對聯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心懷。做到了這一點,你創作的對聯自然就有了「獨特性」。
第二,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每個人對於同一個景物或者同一個事件產生的感觸也不盡相同。在對聯創工作過程中,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很重要,不要人云亦云。寫出自己真切的體會,這就是你自己的獨特性。
綜上來看,要是自己的對聯有獨特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和「切」,要有真情實感,要能切合當下,用真誠的表達,讓讀者產生真切的體會。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古人寫送別詩。送別詩是唐詩中的一個數量非常大的類別,送別的感情無非也就是那些,但是我們讀每一首唐人的送別詩都會被感動,為什麼?是因為他們都做到了出新、創新嗎?不是。是因為他們:情真,真實地抒發;意切,切住了場景。所以才動人。看下面這些作品,是否他們都打動了你呢?
江亭夜月送別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杜甫
遠送從此別, 青山空復情。幾時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 三朝出入榮。江村獨歸處, 寂寞養殘生。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悽悽別, 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適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聰。功名萬裡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北東。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下面我舉一些我自己的對聯創作例子來與大家分享。很多人看我的聯作給出的感受是:文字無華卻真切,情感樸實卻動人。我個人感覺,這就是因為我始終堅持「我手寫我心」的緣故吧。
我從2000年不滿19歲的時候就離開家來到北京,一個人求學,一直到現在20年。這麼些年來,漂泊異地,鄉愁是難免的一個話題,也是在我對聯中經常出現的一個主題。
人在他鄉
一場秋雨一場冷。兩三番夢裡人醒,更怎禁杯中水、哽住喉,夜下城、涼如舊;
幾度春風幾度愁。多少歲天涯路遠,最難消故地花、當時好,他鄉月、此刻圓。
家
離時不忍歸,歸時不忍離,思糾結如何,春墜落梅花滿地;
月是天邊客,客似天邊月,曾相逢幾度,風吹涼霜色一身。
故園
山銜落日,屋起炊煙,入夢裡萱堂靜謐,淡飯粗茶聽歲候;
父去三秋,兒行千裡,唯庭前楸樹依然,開花落葉積年輪。
中秋節感懷
與父天人永隔,與母關山遠隔,此夜仰京華,明月孤圓憐似己;
傾杯未免牽腸,吟詩未免傷懷,經年煎肺腑,飄蓬際遇且由它。
上述這些聯作,可以說是比較直接的寫鄉思和鄉愁的作品,雖然是不同時期的作品,但我都盡力表達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雖然在這個年代鄉愁泛濫,但卻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炊煙
依依出元亮詩間,恰南山野際菊開,遠郭林中啼鳥返;
嫋嫋縈旅人夢底,憶慈母灶頭飯熟,夕陽影裡喚兒歸。
窗
春好問花,秋宜對月,清心獨守一方,過眼風雲憑聚散;
蕉聽夜雨,梅憶故鄉,淡酒相酬千裡,縈懷燭火辨依稀。
露
瑩瑩新草木,秉雨澤心懷,渾圓有質清凝淚;
滴滴入春秋,任風湮足跡,漸白其時莫望鄉。
煙臺的雪
裹銀裝仙境不虛,天海一望收,豈必遠遊問蓬島;
斟綠蟻薊門遙念,關山千裡隔,唯從預報說鄉愁。
贈深深
鴻雪不堪吟,把無涯作有涯,念北海春風,化西湖煙雨;
燕雲猶在冷,復今歲期明歲,將一懷月色,釀半盞鄉愁。
贈何智勇兄
飄蓬乃我輩行藏,夢裡鄉關,吾懷東海潮、君念廬江水;
知己酬如斯歲月,詩中風雅,紅葉西山雨、青煙古井春。
既然鄉愁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在創作某些題材的時候都可以融入進這個情感因素,無論是詠物還是贈人,或者寫名勝,將鄉愁作為一個切入點,進行合理地生發,也是能做得到情真意切,自然而然的。而且也十有八九能夠給人以情感上的共鳴的。
前不久,京社社課寫「陶然亭」對聯,山如是先生一樣是將鄉愁融入進了立意中,是這麼寫的:
坐斯亭想見故鄉,山水樓臺,醉意待歐陽公一記;
對明月照談舊事,藉卉修楔,陶然領白太傅七言。
我的點評是:上聯見亭而憶故鄉,作者安徽人氏,因此聯想到「醉翁亭」,也算順理成章;下聯則切回到「陶然」之出處。整聯令我聯想到俞樾題西湖九曲橋聯:記故鄉亦有仙潭,看一樣湖光,添得石橋長九曲;至此地宜邀明月,問誰家秋思,吹殘玉笛到三更。
上述是舉「鄉愁」一例,分享我自己的「我手寫我心」,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感受?還有一個方面是,對聯的立意之「真切」還要注意,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什麼題材都「上價值」。這一點我之前說過,有些人任何題材都能聯想到「人生牢籠」、「世事輪迴」、「萬物芻狗」、「轉蓬身」等等。雖然這些寄託要素本身沒問題,但為了上價值,刻意去扯到這上面來,就有些「失真」而覺得不夠「獨特」了。
香山
一千年櫨葉不孤,熙熙者去來,客望似紅雲,吾觀猶劫火;
三四月桃花亦勝,灼灼其開謝,眾生曰絢爛,我佛見慈悲。
梅花
一怒開成雪,一痴化作塵,俯仰之間,惟相惜處士情懷、將軍肝膽;
幾時待我歸,幾度醒人夢,家山以外,更重逢千年驛路、五月江城。
嶽廟
大丈夫死則死矣,問將軍如此江山,歸宋歸金何有異;
後來者哭便哭之,偏對面一湖煙雨,時濃時淡不知愁。
滄州山神廟
英雄無去處,英雄豈無去處?
風雪有寧時,風雪焉有寧時!
上述幾聯是我寫過的個人覺得在立意上有一些獨特性或者能為人所稱道的地方。基本都是要扣住題目而結合題目本身進行合理生發,不能亂扯到一些不相干的或者很勉強的立意上,但同時又要有些能引起人思考或者共鳴的角度。這需要多去感悟,多去思考。
如果不能做到非常有獨特性,我的經驗是讓題目本身去說話,無論是事件、風景等等,進行合理地構思,讓它們自己去說話,有時候比我們自己空喊半天有效得多。舉幾個例子:
幽州臺
臺疑萬古浮雲幻化而成,嘯發旅人來,亂山深處聽風雨;
愁豈一襟濁淚消磨可盡,杯空青史在,夕照望中沒草萊。
秋風樓
西風從絕塞吹來,感木落雲飛,地接大鈞無限力;
逝水把英雄淘盡,憶樓船簫鼓,時維元鼎四年秋。
沙面島
世事幾沉浮,昔誰憑上國自居,海雨天風吹夢斷;
煙雲皆過往,有客向危樓獨立,霞光月影帶潮來。
二十四橋
玉人何夜來,將一管簫聲,漸吹成月肥湖瘦;
紅藥幾時老,留三春夢影,漫開在淮左竹西。
熙春臺
來遊人遙隔紅塵,問歌吹如何,時迷舟楫二分月;
被壽者早歸青史,唯湖山不老,歲奉煙花十裡春。
不必要刻意地去表達太過觀點進行說教,而是用故事或景物自己說話,因為你寫的是題目本身的東西,自然就做到了「真切」,而讀者讀完之後能夠品出些什麼來,這應該也算是「獨特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