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自然分娩的產痛是除了燒傷以外排名第二的疼痛,讓不少產婦難以承受。記者昨天(21日)從國家衛健委獲悉,今年將在全國913家醫院開展無痛分娩試點。
「無痛分娩」醫學上稱為「分娩鎮痛」,在發達國家無痛分娩的比例高達80%以上。在我國,這個比例卻只有10%左右。首批開展無痛分娩試點的醫院包括,具備產科和麻醉科診療科目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或婦產專科醫院。實施無痛分娩應由產婦本人自願同意,由產婦本人或其委託代理人籤署知情同意書後方能實施。國家衛生健康委要求,試點醫院建立無痛分娩管理服務團隊,加強對麻醉科醫生、產科醫生、助產士等相關專業醫務人員的規範化培訓,使其熟練掌握「即刻剖宮產、急救復甦」等緊急情況的處理流程。注意併發症監測和防治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無痛分娩質量控制體系,提高無痛分娩的安全性。發揮試點醫院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幫扶、協作等形式,將無痛分娩技術向基層醫療機構推廣。加強健康宣教,提高產婦和家屬對產痛危害的認識,提高對無痛分娩的認知度。到2020年,試點醫院無痛分娩率達到40%以上。
專家:無痛分娩有利於母嬰安全
無痛分娩是現代生育文明的重要體現。分娩鎮痛可避免產婦因怕痛而選擇剖宮產,但很多人擔心無痛分娩的藥物副作用大,影響母嬰健康。下面就去了解一下無痛分娩。
目前,各試點醫院採用的是椎管內分娩鎮痛技術,已有近百年歷史,是國際麻醉界公認的鎮痛效果最可靠、適用最廣泛的分娩鎮痛法,鎮痛有效率達95%以上。專家介紹,椎管內注射藥物鎮痛法,用藥劑量低,僅是剖宮產麻醉量的1/10。藥物的作用點在神經,所以它吸收入血的成分很低,藥物再通過胎盤進入孩子體內更是微乎其微。相反,無痛分娩更有利於保障母嬰安全。
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的《分娩鎮痛技術操作規範》明確,分娩鎮痛開始的時機為產程開始後,產婦有要求,在產程的任何階段均可開始實施椎管內分娩鎮痛。這意味著,只要產婦感到疼痛時甚至疼痛開始前,就可以留置針管,隨時注入局麻藥物,孕婦不必忍受生產開始時的疼痛,舒適程度更高。醫生提醒,無痛分娩也有禁忌症,如對局部麻醉藥及阿片類藥物過敏、凝血功能異常、神經病變等情況的產婦不能進行無痛分娩。
麻醉醫生緊缺是無痛分娩率低主因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只有省會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大型婦產醫院無痛分娩率能夠達到70%左右,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二三線城市婦幼保健院無痛分娩率多數在10%左右,部分縣級醫院還沒有開展無痛分娩。業內人士認為,麻醉醫生緊缺是無痛分娩率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全國麻醉醫生大約9萬人,每萬人口擁有麻醉醫生僅0.65人,而歐美發達國家每萬人口配備麻醉醫生大約2.5人,我國麻醉醫生缺口大約30萬人。
無痛分娩沒有納入醫保限制了這項技術的推廣,比如農村產婦在鄉鎮醫院順產生一個孩子只需要800多塊,醫保報銷80%以上,而實施無痛分娩,2000元的費用則需要自費。另外,產婦和家屬對無痛分娩認知度低,擔心對孕婦和胎兒有影響,導致推廣難。
為推進分娩鎮痛,國家衛生健康委通知要求,各級衛生健康部門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為分娩鎮痛提供醫保報銷等政策支持。加快麻醉醫師培養,到2030年麻醉醫師數量將增加到14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接近1人。醫院績效考核、收入分配優先向麻醉醫師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