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發電機:一場能源的革命?

2020-12-15 環球網

想像一下,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麼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洗滌劑和水溫的要求;搬運人員卸貨時,一個包裝好的物品可能會大叫「請對我溫柔點」……想著這些充滿科幻感的場景,你是否也期待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

在我們身邊,其實有著無處不在的摩擦能源。在自然界,風摩挲樹葉,雨拍打屋頂,存在摩擦;人走路,腳與地面、肢體與衣服接觸,也存在摩擦;機械振動、嗓音等,也都能產生摩擦。能否將這些不起眼的摩擦能源收集起來,為傳感器供能呢?中國科學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講席教授王中林的團隊研發的摩擦發電機,為實現自驅動傳感器提供了一種有潛力的解決方案。

最吸引人的,是一個網球大小的波浪能摩擦發電機,只要隨著波浪輕輕擺動,就能將自己點亮。這也是研究團隊希望摩擦發電機可以涉足的另一個應用方向——大規模收集「藍色能源」。與傳統的電磁感應發電機相比,摩擦發電機在收集海洋中水能方面更具優勢,因此海洋中的波浪、潮汐和洋流等,運動頻率均較低(0.1~2Hz),而在收集低頻能量時,摩擦發電機的輸出效率遠高於電磁發電機。未來,科學家如果能把多個摩擦發電機單元,集成到網絡結構中,收集海洋蘊含的巨大水能,必將引發一場能源的革命。

「摩擦發電機從發明到現在,短短四五年的時間,在穩定性方面已經達到了70分(總會100分),未來,我們希望繼續提高它的可靠性和效率,同時找到一些只有這個技術可以解決的特殊的應用,」談到摩擦發電機的未來,王中林充滿信心,「接下來,我們將大力推進摩擦發電機的產業化。今年下半年,一款結合了摩擦發電原理的空氣淨化器就會上市,同時,利用摩擦發電的智能鞋和智能衣服也正在商業化設計中。」 (摘自《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在不久前召開的以「納米能源與壓電(光)電子學發展前沿」為主題的第53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基於納米能源與壓電電子學理論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讓摩擦發電不再是幻想。  世上最小的發電機  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納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  納米能源是指基於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能源轉換與能源存儲技術。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其中,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把摩擦起電和納米能源相結合,進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發電機一般是汽輪機、水輪機、風力發電機這樣的大型機器,它們大部分是電磁感應發電機,原理也很簡單,在中學物理課本上,就學習過磁鐵穿過線圈可以產生電流。
  • 應用於阻燃場景下的織物基摩擦納米發電機
    目前摩擦納米發電機已廣泛應用於各個場景,但是對於火災場景下的應用卻仍然較少。已有工作的解決方案均是利用本身就具有阻燃特性的材料(氣凝膠和聚醯亞胺)來實現阻燃功能,但日常我們生活中應用的材料絕大多數都是不阻燃的,所以這些研究就與廣泛應用於我們生活的目標產生了一定的脫節。
  •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大用兩張紙片造出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可收集人體運動能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以及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等諸多特點。
  • 浙大一項研究在紙上畫出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的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朱智源博士研究小組,研發了一種新型的X型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以及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等諸多特點。這項研究發表在著名期刊《納米能源》(Nano Energy)上。
  • ...浙大一項研究在紙上畫出可收集人體運動能的高效摩擦納米發電機
    這項研究發表在著名期刊《納米能源》(Nano Energy)上。「摩擦納米發電機最具吸引力的特徵是能把各種機械運動轉換為電能,如人行走,人眼運動和車輛運動等。」遺憾的是,摩擦納米發電機多數加工方法成本過高、工藝複雜,很難實現大規模的生產。
  • 楊雷:能源革命首先是一場思想革命,能效是第一能源,是能源轉型的...
    在12月1日張家口召開的第三屆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2020)上,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楊雷發表題為《能源轉型的形勢與要點》的演講。楊雷表示,能源革命首先是一場思想革命,中國的能源轉型正在進入新階段,要有更大的體制機制突破,需要提高系統整體靈活性。同時,能效是第一能源,也是最清潔的能源,是能源轉型的重要領域。
  • ...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用於柔性/可拉伸/可穿戴電子...
    所以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和不匹配的供給模式導致了當前的發展困境。將先進的納米發電機技術與傳統的紡織工藝相結合促進了基於紡織的納米發電機(NGs)的出現,將進一步促進下一代可穿戴電子和多方面人工智慧系統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NGs賦予智能紡織品機械能量採集和多功能自供電傳感能力,而紡織品則為智能紡織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靈活多變的設計載體和廣泛的可穿戴應用平臺。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納米發電機是新...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對地球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諸多思考,未來能源成為人們關注與熱議的話題之一。已知能源有哪些突破方式?現有能源將被誰所替代?關於這些問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先生帶來「納米發電機——新時代能源的基石」的分享。
  • 從刀耕火種到核聚變,人類四次能源革命,都離不開燒開水
    能源一直以來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社會上,無法迴避的問題,因為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是歷史的主旋律。人類的發展需要能源,如果沒有能源,人類的發展將會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才有了能源革命。人類發展過程當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圍繞著想辦法將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斷提升進行開展的,所以就此而言,能源革命對我們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在古代歐洲發展歷史中,歐洲文明的興起於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
  • 西工大研製的納米發電機實現微風能的高效轉換與存儲集成
    freestanding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for self-powered water splitting發表在能源材料領域重要學術期刊《Nano Energy》(IF=13.120,2018, Volume 50, Pages 562-570),提出基於旋轉式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自供能電解水產氫系統,為微機械能的收集與轉化探索了新思路,論文合作者有王超、馬江微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   因此,將半導體材料的壓電或摩擦生電性能與其氣敏特性結合起來,應運而生出自供電氣體傳感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
  • 科學網—綠色循環的「空氣發電機」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能源與環境科學》上。 實現發電 該項目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生物細胞膜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即細胞膜兩側存在一定的電勢差,而這種現象主要與膜兩側的離子濃度差相關。 這種由特殊的非對稱結構誘導產生的內建電勢不需要藉助機械運動、光、熱等外在刺激就能夠自發產生電能,是區別於壓電、摩擦起電、熱電和流體發電的一種新型的發電形式。 曲良體團隊採用定向熱還原策略構建了非對稱的多孔氧化石墨烯(a-GOM),其由部分熱還原(Pr-GO)和未被還原的氧化石墨烯兩部分組成。
  • 中國科學家打造水滴發電機
    在能源日漸缺乏的今天,水電提供了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水力發電主要利用水位落差,將水的勢能轉化為水輪的機械能,從而推動發電機並產生電。然而受到技術的限制,目前的水力發電只利用了海浪、潮汐、河流的中高頻運動,而這些水體,甚至雨水中蘊藏的低頻動能一直未能很有效率地轉化為電能。
  • 可自修復可拉伸3D列印印刷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
    可自修復可拉伸可3D列印印刷的液態金屬彈性體複合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很難獲得柔軟且可導電的材料。創建一個可以承受損害的電路甚至更難治癒。但是,對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來說,這類創新只是辦公室的另一天。
  • 科學小實驗:摩擦起電的現象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電」的現象,比如某些東西之間反覆摩擦會形成「靜電」。今天小編就給你講講關於摩擦起電的那點事兒,讓孩子感受到「電」的可愛一面。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荷的轉移。電流的傳導速率等於光速,即使摩擦有電荷存在,瞬間就會復原。所以就算一端帶正電了,另一端馬上會有電子跑來把它中和掉,如果帶的負電,這端的電子也會迅速移到另一端,而不能摩擦起電。
  • 科學家開發微小的可穿戴式風力發電機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可穿戴式電動發電機,它可以在人們行走時從風中收集能量。研究團隊表示,它的成本低,效率高,足以為小型傳感器和LED供電。雖然它與風一起工作,但它不完全是一個渦輪機。相反,這種發電機通過類似於產生靜電的機制來收集能量。
  • 中國發布《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 六大方面推進能源革命
    央廣網北京4月25日消息(記者馮雅)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印發了《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戰略首次從消費、供給、技術、體制、國際合作、掌握能源安全主動權等六個方面,全面系統地部署推進我國能源革命。《戰略》面向2030年設立了積極的能源革命目標,並對2050年進行了展望。
  • 能源革命應因地制宜
    在劉吉臻看來,面向2035年的能源發展戰略思路為「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模化、多種能源綜合化」。「這三者相輔相成。值得注意的是,能源革命技術方向的選擇一定要與經濟性結合,算清能源革命的『經濟帳』。」就儲能技術而言,劉吉臻表示,在大電網系統內建設電化學儲能電站,10萬千瓦不夠就建設20萬千瓦,如果還不夠,再建30萬千瓦行不行?
  •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劉振亞認識的能源網際網路與能源革命
    (文丨劉振亞)建設我國能源網際網路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新世紀以來,化石能源資源和氣候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以綠色低碳為方向的新一輪能源革命正在全球蓬勃興起。蒸汽機、發電機、內燃機、電動機,每一次技術革命都開創了能源發展新的時代,帶來能源利用形式的重大變革和效率的大幅提升。隨著特高壓、智能電網、清潔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將推動人類進入清潔能源時代。這是破解資源匱乏困局的必由之路。化石能源佔全球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超過80%,按目前開發強度,已探明煤炭和油氣儲量只能分別開採100多年和50多年。